從服務醫生開始
丁香園網站成立于 2000 年,我們在成立初期便是一直圍繞醫生來提供學術交流的專業平臺。醫生學習知識其實不能僅僅從書本里面學習,還要更多從同行、從實踐中來學習。所以這樣一個專業交流平臺很好滿足了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訴求。
2000 年到 2006 年,丁香園一直都是一個專業的醫生網上學術社區,吸引了很多醫生前來進行學術討論和交流互動。直到 2006 年,我們才正式開始嘗試商業化的運營,在商業化運營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嘗試了一些方式方法,目前也已形成規模。
目前丁香園已經覆蓋了中國接近 80% 的醫生,這也是在過去 16 年里的逐步積累的過程。并且,目前我們也已從單一的網上學術交流,逐漸擴展到囊括醫生求職、晉升、科研、教學等全方位的服務,試圖去為醫生提供完整需求的解決方案。
當然,為醫生提供這種交流平臺,為醫生提供這種跟工作、學習、生活相關的、工具,是跟我們整個團隊的醫學背景有關系。丁香園的創始團隊基本上是從專業的醫學、藥學領域出身,所以我們覺得對這個行業比較理解,對這個行業的用戶需求也理解得比較深入,所以我們提供服務能夠很好滿足他們在這幾方面的需求,這一直是我們引以為豪的。
內容為王 專業至上
除了利用自身專業背景的優勢為醫生提供服務之外,丁香園在一年之前開始嘗試為大眾提供服務。為此,我們之前也做過很多討論,到底從哪一個角度切入?怎么去做?我們的目標是什么?經過內部長時間的討論,我們認為目前大眾對醫療科普知識的渴求非常強烈,所以我們決定從內容切入,試圖為大眾提供專業權威的醫療健康科普內容。
不論是對誰提供服務,內容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以前我們為專業醫生提供服務的時候也常討論:一個社區,如果醫生愿意在上面去活動、去交流,那么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醫生為什么去社交?我們平時跟自己朋友、親人、親屬、家人發張圖片、點個贊,這些都是一種互動,但是對于醫生來講專業人群彼此之間并不認識,憑什么讓這些人有足夠的動力去互動呢?
討論下來其實答案很簡單,像醫生這樣專業高度分化的人群,他之所以愿意跟陌生的同行互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容,也就是所謂的內容為王。我不認識昆明兒童醫院的醫生,我倆隔了幾千公里,但是就是因為他在丁香園上面發了一個帖子,討論了他對兒童癲癇治療的心得體會,我發現他值得我去認識,我不光在網上認識他,甚至有機會我愿意在線下跟他見面,去跟他聊幾句,討論一些將來有可能的合作。
所以丁香園為專業醫生提供服務的時候更多的也是從專業內容的角度出發,我們定位自己是一個專業平臺,我們內容生產也是跟醫生進行緊密的合作,邀請醫生共同撰寫,共同翻譯,組織編譯國外的前沿訊息、最新行業指南,讓我們中國醫生能及時看到、學習到這樣一些先進的知識,同時也鼓勵醫生之間進行學術交流,例如病例討論、專家講座、主任答疑、丁香園的公開課,這些都是為了醫生去提供專業學術上的知識和內容,內容足夠好才能吸引醫生來互動。
做大眾服務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延續了這樣一個判斷,就是中國缺乏這樣權威的醫療科普文章。大家前段時間應該看到互聯網平臺上因為內容被商業化影響導致出現這種問題,其實這個已經是大家看到的一個結果了。你去看之前的這種,當這種新聞沒有曝光之前,其實這種影響和破壞還是非常大的。我們經常注意到在網上有一些內容是非常夸大而且非常誤導,充滿了錯誤,但是沒有人指出來,也沒有人去更正。
而且我們發現這種誤導性的內容其實做得越來越巧妙了,之前可能還做得讓人可以一眼看出來,到現在在里面加了很多正確知識,里面突然冒出來幾句就可以把一個讀者給誤導掉。
所以我們對大眾這一塊決定還是從內容這個角度去提供服務,正好借助了丁香園之前十六年跟中國醫生結成的這種緊密的信任關系。我們和醫生一起共同合作,創作這種醫療科普的文章還有健康知識的分享,希望把這種對疾病對藥品對健康這些正確的知識,或者有證可查的醫學知識分享給大家。
直擊醫療核心
以上都是丁香園在線上從事的一些工作,從內容、從工具、從服務入手去滿足醫生全方位的服務,同時也滿足了大眾對健康知識科普教育的需求。但其實從我們對醫療行業理解來講的話,這遠遠不是醫療的核心,醫療核心是跟醫生跟患者是發生密切關系的診療行為,核心服務也應是以醫生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為中心開展的。
我個人把醫療服務分成外周和核心兩個部分,外周比如說支付、掛號、化驗單的查詢,一些流程優化的服務和應用。核心部分,主要是醫生和患者的診斷和治療的行為。
因為丁香園一直從事互聯網行業,我們也把自己定位成互聯網的科技企業。我們常常思考我們究竟能夠在服務圈中,不管是外周還是核心去做哪些事情,能夠滿足患者的需求。
外周的話,大家看到已經有很多公司,或者很多供應商已經開始做這方面服務了。但是核心也就是醫生診療這一塊,一直都沒有真正可靠的服務出現,也沒有出現能夠產生商業模式的這種服務,我指得商業模式其實并不是賺錢模式,商業模式包括服務當然也包括賺錢,但不僅僅是賺錢。
如何能夠真正切入醫生與患者之間發生真實診療行為的這樣一個環節中去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設置醫療服務機構開始入手,自己擁有醫療服務機構,可以通過服務機構的平臺嘗試互聯網跟診療服務相結合的模式。
丁香花開 全科服務
所以我們開始籌備丁香診所,第一家丁香診所于今年 1 月 18 號在杭州正式開業,但在此之前我們在福州已經有第 0 家診所了,所以我們現在主要分布點在杭州和福州兩個地方。
在杭州的診所中我們主要是設置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科室,福州這邊是單純的以兒科為主,醫生的數量和規模都不一樣,福州的診所相對偏小。杭州這邊幾個診所面積大概都在 800 到 1500 平米之間,第一家已經開業了,第二家裝修基本完成,第三家選址完成準備裝修。所以杭州這邊面積都比較大,我們希望有這么一個大一點的平臺,讓你更容易去做一些嘗試。當然小也有小的好處,機制靈活、成本較低,都可以嘗試出一些不同的服務模式來,所以這兩個模式我們都要試一試。
從更宏觀一個層面來講,中國醫院特別是現在以三甲醫院為核心的醫療服務體系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之前我們所謂看病難、看病貴,其實并不是指醫生絕對數量少,更多的問題在于結構不平衡,大量優質醫生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三級醫院里,我國基礎醫療是非常薄弱的。
這種薄弱一方面體現在缺乏醫生上,醫生畢業之后不太愿意去基層行醫,更愿意留在大醫院做一個真正的專科醫生,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中國全科醫生這個概念也是近幾年才有的,之前我們中國培養的醫生絕大部分都是專科醫生,包括我自己。我們在醫院是完成了所有科室的學習和輪轉,但是最后定的科,最后做的課題方向就是神經科,我是神經內科的醫生,你如果讓我看一個婦科、消化、呼吸,那我可能要請其他科室的醫生幫忙會診,我自己是看不了的,因為我是專科的醫生,中國缺乏全科醫生的體系和相關的這種人才。
除此之外,我們也從患者端觀察到了一個需求,就是患者端這邊他們需要有好的醫療服務,希望有靠譜的醫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同時這些人也對品質和服務提出一些要求。我自己家小朋友生病以后,我帶著他到公立醫院就診,排隊、掛號、打點滴,說實話環境確實不太好,那如果有一個預約環境更私密,而且提供更多便利性的醫療機構,對我來講如果診金稍微高一點我是愿意接受的,但中國沒有,我們周圍有診所它提供不了這個服務。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切入到醫療核心的服務中來,但是在中國沒有這樣的一個服務機構,然而患者又有這樣一些需求,所以我們考慮從診所這個角度切入進來,去嘗試一下通過丁香診所來滿足一部分對品質有需求的患者,他的一些簡單的醫患需求,比如頭疼腦熱、發燒感冒咳嗽。我們的定位是一個全科式,類似家庭醫生的優質醫療服務提供商。
移動醫療的用武之地
這個定位和互聯網究竟有啥聯系?丁香園一直做的都是互聯網行業,現在突然丁香園跑到線下開起了全科診所,兒科診所,開始管理慢性疾病,開始管理普通病,常見病,這二者聽上去沒有什么邏輯聯系。但我個人認為,我們講了很多互聯網醫療,移動醫療,其實這些服務,互聯網也好,移動也好,對大醫院來講更多的是錦上添花,因為它的醫療資源,醫療質量已經到了那個階段了。
比如我們說協和它的醫療服務,醫療質量,它對疑難疾病這種診斷治療能力,可以給它打 95 分,加上互聯網它能打到 96 分,97 分了。它給大醫院帶來的這種幫助是存在的,掛號方便了,支付方便了,但是大醫院真的用互聯網改變自己了么?公立醫院或者三甲醫院其實在原有服務模式上并沒有出現核心的變化。
相反我認為互聯網醫療或者移動醫療真正大有用武之地的,是在基礎服務機構里面,基礎醫療服務像診所、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小一點的二級醫院、一級醫院、基層醫院。互聯網給這些醫療服務機構帶來巨大的變化,打個比方可能它們原來服務只有 30 分,有了互聯網,有了移動技術,有了可穿戴設備可能讓他們服務到 50 分、60 分,這種變化是更為突破性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最能體現互聯網技術帶來革新改變的應用場景是在基礎醫療服務這塊,而不是在三甲醫院里面,當然這個話不能說得太絕對。互聯網技術對于醫療服務效率的提升,主要是在基層,包括從丁香診所的實踐當中我們切身感受到了互聯網和移動技術所帶來的巨大便利。
舉個例子,患者在診所內完成診療服務,回去后發現還是腹瀉,這時候他就可以用手機把一些最新情況拍照片發回來,而且因為醫生之前完成的首診是在診所,通過跟蹤隨訪就非常容易判斷患者的病情進展。所以診后的隨訪跟蹤服務看上去不起眼,但其實能夠給患者帶來很好的體驗。
所以我們的服務模式不能只把這種服務局限在診所之內,在診所內服務這種基礎的模式只是我們服務一部分,我們更多的是想借助技術和設備幫助,讓我們服務穿墻入戶,去接觸到更多的患者,這樣才能夠擴大服務能力。
我在國外聽到很多院長也在講類似的理念。他們觀點也是這樣,患者可以出院,可以離開醫療機構,但是患者離開之后,我們還是有手段、有設備能夠持續不斷地收集患者的數據。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臨床意義的數據幫你提供服務,但是中國很多醫療機構只能做到院內的治療服務,不過讓他們提供院外服務也挺困難的,因為院內已經很忙了。所以遠程的管理、咨詢、互動或者是慢病健康教育,就更適合在基層完成。
而且我覺得基層是互聯網醫療服務、移動醫療服務大有作為的戰場,所以丁香園會一直專注在基礎醫療、家庭醫療、慢病管理這幾個主要領域,去努力的完成我們的一些設想,也希望跟大家一起把這個平臺建設好。因為所謂成功模式,我認為都是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空間,而且這種模式不可能靠一家兩家完成,這里面一定是多方協作,多方共贏的伙伴關系。
因為高要求 所以自己建
自建診所其實我們還出于這樣一個考慮,就是醫療服務是一個非常強調安全、強調質量的服務,它跟餐飲、旅游、電商具有本質的不同。有人經常講醫療服務核心就兩句話,第一醫療質量,第二患者安全。
我們也發現只有自建醫療機構,我們才可能把我們服務我們質量控制好,通過標準化的流程和路徑上的規范,我們才能夠把醫療的行為通過一個高質量的要求給它規范下來。第二個,全職招聘醫生進來,我們對他進行全科的培訓,也是為了滿足對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這兩點基本的要求,所以我們選擇了自建診所,而不是加盟或者合營。
當然隨著未來診所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這一點,我們也不排除跟一些高質量的診所進行一些合作。但是早期我們堅持自建,因為醫療服務它對安全的要求確實是比較高的。
搭建平臺 連接 5P
除了自建診所之外,我們還自己研發了診所信息化管理系統,因為診所的一些需求是目前市面上現有管理系統無法滿足的。
目前我們自己研發的管理系統已經在丁香診所里開始使用了,同時我們也邀請了幾個合作伙伴來體驗我們診所管理系統。從目前的反饋情況來講,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我們希望將來能夠在合適的時間我們把這套診所信息化管理系統開放給更多的同行,讓更多同行能夠用這套平臺管理自己的病人,管理自己的業務。
因為丁香園不管是自建也好,還是跟外界去合作也好,就算我們建到一千家,我覺得這也是完全不夠容量的一個數字,這個平臺是需要實現規模的,所以我們希望把自己這套經驗開放出來,把這個平臺搭建好,讓更多的同行從中受益。有更多高質量診所出現,有更多專注在基礎醫療服務、專注在家庭醫療服務的同行進來,相信我們能夠給整個行業帶來改變,而不只是我們對少數的人群,對少數的城市來提供服務。
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做成連接器,因為醫療行業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行業,它不像其他行業,可以一兩家就把整個行業吃掉,因為這個行業的利益相關方特別多,我們總結了 5 個 P。
患者;醫生;藥企;保險公司;醫療機構、醫療服務提供者。
在這 5 個 P 里,我們能夠做的工作也就一部分,有更多行業小伙伴,像醫療機構、制藥企業、醫療器械公司、保險公司也希望參與進來,而且有一些服務缺了他們不行。所以我們希望丁香園能夠借助診所這種線下的實體機構作為連接器,去連接醫生和患者,讓醫生和患者的服務能夠更緊密。
我們也希望通過線上的部分把更多服務伙伴邀請進來,大家共同形成一個新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里大家各司其職、互相合作、取長補短,為醫療服務形成一個閉環。
丁香診所,建立醫療生態圈第一步
以下為網友的在線問答:
丁香診所是怎么解決醫保報銷、收費標準和醫保報銷標準不一致、配藥、檢測檢驗、患者來源等關鍵問題?丁香診所的主要盈利來自哪塊?診療費?
醫保一般要等一段時間,因為要進行數據積累,這個時間從一年到兩年,確實中間有時間上的要求。我們也注意到政策上也在強調,民營醫療機構可以直接申請醫保,可以在開業的時候就申請醫保進入,從我們對政策具體落地層面了解,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從政府層面來講,它還是需要你有一定時間數據積累,它才能解決你醫保報銷的問題。未來進入醫保之后我們收費標準是不是會去做相應的調整,這一塊我們現在還在討論的過程中。因為要得到醫保支持就要符合它的標準,這種不一致就看你最后的取舍了。
關于藥品和檢驗我們是這樣做的,藥品和檢驗我們都是保證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說最基本的用藥,最基本需要快速出具結果的檢測,我們診所會有相關設備相關人員來去完成,但是比較復雜的藥品,或者不太常用的藥品,或者不太常見的檢查,我們基本上交給第三方完成。像藥品配和服務都我們交給上海醫藥來完成。我們對上藥開放我的電子處方,由上藥來完成藥品配送,醫師的咨詢,檢測檢驗這一塊,像血尿常規檢測我們自己做,除此之外交給金域、迪安這樣獨立第三方檢測公司做。
患者來源我們有不同的推廣渠道,目前丁香診所在沒有去全面對外推廣的情況下,每天的患者量已達到兩位數,這還是挺好的一個開端,比我們當時保守預測好很多。當問到患者如何了解到的,有說朋友推薦的,有說微信關注到的,有說 APP 關注到的,所以網絡應該是患者來源的一個渠道。
關于收費,丁香診所目前還是靠患者自費。
投資診所,平均需要多大投資額?
投資診所應該看面積,因為面積跟你規模有關系。我們在杭州這邊的診所從 800 到 1500 平米不等,醫生和護士有 30 多個人,診室是 9 到 12 個,像這樣一個診所我們初期預算應該在一千萬人民幣左右。
丁香診所招聘哪個層級的醫生?主要來源?
丁香診所聘請的醫生主要是臨床工作有 5 到 8 年這樣一批經驗的醫生,基本上是以主治和副高為主。
目前我們的醫生來源都是全職招聘的,不是兼職為主。因為從醫生多點職業的政策方面來看,已經出現了松動,但是醫生多點職業的動力和意愿還是有待觀望,因為他們還是有一些顧慮。
同時他們也希望更深入了解一些模式,了解服務的流程,然后挑選合適的機構來多點,所以早期我們還是以全職為主。
丁香診所與國內高端民營醫院相比,優勢在哪里?
關于丁香園和其他高端的民營醫院相比區別在什么地方?丁香診所主要關注在基礎性的服務上,比如慢病管理、常見病管理,我們一般不去碰復雜、罕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應該交給公立醫院處理。
像中國廣大人群中有很多慢性疾病患者,特殊人群像婦女、兒童,她們其實并不是很復雜的情況,為這些人群提供好服務也是重要的方向。所以我們不去和民營機構做對比,我們還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全科的診所、身邊的診所、家庭的診所,更突出家庭的概念。
丁香園在醫師多點執業放開的前景下準備做些什么?
在多點執業的情況下,雖然現在來看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和障礙,很多醫生還沒有想清楚或者想清了還想再看一看,等一等,我們對這種情況非常理解。我們也是希望能夠推動這個事情去發展,丁香園會努力為這些醫生打造好這樣一個平臺,像行政、護理、財務、法務、稅務、保險,這些東西我們都通過自己的團隊打造好,醫生到這個平臺上只要拎包入住就可以了。當然這個需要過程的我們需要打造這個平臺需要時間,當這種平臺打造好的話,我覺得醫生是實打實的可以啟動多點職業的方向了,所以丁香園也在為這個方向去做準備。
丁香園目前已經在跟一些醫生或者是一些醫療機構去溝通,為醫生的多點執業能夠創造一個更好的條件,讓更多的醫生能夠加入,總要有一個嘗試的空間和平臺,丁香園愿意先做這個試驗品,讓一些醫療機構我們能夠先合作起來,我們能夠讓一些醫生先多點起來。
對于聘用的醫生,診所提供哪些繼續教育的途徑呢?
關于診所醫生的繼續教育,我們提供的繼續教育服務叫 LLLP,翻譯過來就是終身學習與實踐(Life-Long Learning and Practice),我們給每位醫生都設計了關于繼續教育的 KPI 要求,他每年要修夠多少學分,他要完成多少次病例討論,參加多少次文獻總結學習(Journal Club),進行多少次科室講座,參與撰寫哪些行業指南的臨床路徑,這些都是我們給臨床醫生提出繼續教育的要求,我一直有這個觀點,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好的醫生,好的醫生都是培訓和教育出來的,所以我們要提供這種內容,優質學術的內容讓醫生成長。
未來丁香診所,有沒有可能與外地同行合作,類似「貼牌」或者品牌加盟?即當地合作方按照丁香診所的基本要求,提供醫療場所、醫護人員、資質,投資,但租用丁香診所的品牌和系統。
關于跟外地同行的貼牌服務是這樣,我們做丁香診所之后收到很這方面的需求,有浙江本省的,有外省的,像四川、廣東、湖南這些地方都有人陸陸續續發過郵件希望搞一個聯盟或者合作的模式。從我們角度來講有兩點要跟大家說:
第一我們對此事非常感謝,謝謝大家信任,也非常歡迎,但目前還沒有那么快可以實現;
第二我們希望自己先花一點時間,把我們自己內部質量控制標準,醫生培訓,醫務人員培訓服務體系先摸清楚。貼牌服務我認為不是貼個牌就可以服務了,貼牌我認為是雙方的契約,這種契約應該建立在雙方對一些共同興趣共同利益認知上,包括我們對質量要求,對安全要求,對醫生培訓要求。
丁香診所下一步會不會提供給醫學生實習的機會?
關于是不是讓醫學生來實習這個不取決于我,因為政府對于住院醫師的規培,對于專業醫生的規培是有嚴格規定的,它也規定了哪些機構才有資格讓醫生去實習或者去規培,這個恐怕還是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去做,否則會耽誤自己。我們目前招聘醫生主要是有臨床經驗 5 到 8 年這樣一批醫生。
關于醫學生剛剛畢業是不是可以加入進來?目前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招募到真正在臨床做過工作的一些醫生。因為丁香診所是更直接去對患者提供直接的診療服務,從屬性來講不屬于教學機構,不屬于教學醫院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目前招聘醫生還是以有臨床經驗的醫生為主。
當然也有一些醫學生或者剛剛畢業不久的醫生,說希望到丁香園來看一看,觀摩一下,甚至做一些不直接參與診療的工作,這一塊我們是歡迎的,而且我們一直都有這方面的計劃,也確實有醫學生同學、住院醫師同學利用假期或者空余時間來到我們這里做一段時間的志愿者,但是一般不會讓他們直接參與診療的環節。
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保障前提是醫生資源的保障,丁香園診所怎么吸引醫生去工作,在這里能否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
在診所服務過程中我們一直認為醫務人員是服務的核心,這個是一個大家非常認同的一個常識。其實不光是醫生,包括護士,在基礎醫療作用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要,甚至某些方面不亞于醫生,所以我們對醫生、護士都是非常忠實的。你怎么招聘這些專業人群加入你,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但并不是能夠把醫生都招來就能開診所了,我們確實要進行一些篩選,憑什么來篩選呢?第一看雙方是不是有共同價值觀。比如有些醫生在原單位已經做的挺好了,但是他不喜歡那種環境,他希望自己做一個更純粹醫生,為患者提供更貼心更認真的服務,這是我們共同價值觀,這是吸引醫生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二個從薪酬設計來講,我們確實盡最大努力,來保證我們薪酬跟他現有薪酬相比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競爭力。
第三個就是除了薪酬之外我們還設計期權股權激勵方式,也就是吸引醫生可以成為合伙人。
這三方面疊加起來應該是比較好的條件,醫生會去做衡量,讓他放棄到公立醫院體系之內的位置,加入到我們這里來得到的東西,他如果覺得可以接受,那么他一定會過來的,從我們經驗來看,在丁香診所工作的醫生,拋開后面兩個不談,在前面價值觀這一條上我們有非常大的重疊。
請問丁香園連鎖診所是否可以做為健康管理的線下體驗咨詢服務中心,然后再進行后續的數據采集跟蹤和管理,作為定位于健康管理方向,而不僅僅是醫療?
我們現在也開始做嘗試,包括前段時間丁香園跟眾安保險、糖大夫來進行一些慢病的管理,目前我們還是集中在疾病這一塊,為什么?
因為第一慢病管理還是跟醫療直接相關,慢病也是病,它也需要醫生需要護士幫助解決一些問題。其實我覺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不太容易做,確實有很多挑戰,尤其是傳統觀念的阻礙,這也是我們進入這個行業中發現的最大問題。大家經常講我是健康的你還管理我干什么呢?或者管理之后不愿意付費,免費的還可以。
所以我認為慢病管理相對來講還是有市場有需求,可以先開始做,但是一步到位直接去做健康管理還是有不小難度的,可能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去嘗試這種模式。
丁香園和春雨醫生的診所有什么不同嗎?優勢何在?
丁香園診所目前以自營為主,不以貼牌或者加盟為主,主要考慮是我們希望對診所的質量達到一定的要求,實現診療流程的標準化,質量控制的標準化和服務的標準化,應該說我們也考察了國內一些診所,也發現這個行業有好有壞,參差不齊,所以我們寧愿等一等,先把自己診所平臺做好,有自己標準,有自己要求之后,再去選擇一些合適的行業合作伙伴大家一起探討合作、加盟模式等等。剛才我講到貼牌服務不是貼個牌就能服務的,醫療服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服務行業。
遠程醫療如何確保效果?
關于遠程醫療如何保證質量?我一直認為遠程醫療如果需要保證質量的話,首診可能還要依賴于見面,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才最有保障,復查、隨訪是可以通過遠程方式來做的。
其實現在國外很多機構進行的遠程醫療首診是要求醫生對醫生的,或者可以邀請患者在場,但是還是醫生跟醫生溝通,這種情況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現安全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去采集數據,我們分析患者的病情,如果面對完全陌生從來沒有見過的患者,把首診放在網上通過遠程方式來做,缺少對現場數據的采集,可能會導致一些醫療差錯,這種問題不發生則以,一發生后果特別嚴重。
請問丁香診所會建設專科項目嗎(除了目前的兒科項目)?比如婦科,疼痛科,肛腸科等等,適合基層醫療開展的一些特色專科?想問一下李總對基礎全科醫療和專科醫療的取舍和看法?
丁香園會有一些專科服務,例如我們的兒科和婦科,但是在設計這些科室的時候,我們還是希望它更多體現出全科的優勢來,因為全科是跟家庭最緊密接觸的一個平臺。但我們不能著急,為什么呢?
因為不僅是中國缺少全科醫生,患者也缺少全科服務這個概念,他們到診所看病還是希望找一個專科醫生,例如兒科醫生或者肛腸科醫生等等,所以這個過程要接受,需要花時間逐漸轉變大家就醫理念和一些傳統觀念,所以我們早期也會有專科,但后面我們希望它越來越融入到全科服務里面來。
請問丁香醫生真正解決了目前醫療體系存在的哪些問題,尤其從患者角度看?
丁香診所真正的為患者解決了哪些問題?我從兩個方面回答,第一還是從看病本身來講,大家生病之后,第一感覺就是先去一個大醫院看一下。但不管是感冒、發燒、頭痛、咳嗽,我們希望把這種問題留在社區,留在身邊,留在診所里邊,不要一窩蜂全都是去大醫院去看病,這其實是對醫療資源的一種浪費,但是之前患者沒有辦法,周圍沒有信得過的診所,所以我必須得去大醫院,丁香診所希望在這方面做出改變,為患者帶來價值。
第二看病也是一種體驗,就醫環境、就醫流程、隱私的保護、醫患的溝通這些都是體驗,我們也希望提供一個體驗更好的就醫平臺,所以主要貢獻就是上面兩點上。
如果有資質的兒科醫生應聘您的診所,他們也要被培訓看成人疾病么?
我們去給應聘進來醫生培訓的時候還是充分考慮了他的專業屬性。像兒科醫生的話我們一般不會把他培養成看成人的全科醫生,因為我們自己懂醫學,也知道這里面差距有多大,進來的兒科醫生我們還會讓他們看兒科,婦科醫生還是讓他們看婦科為主。
有一些醫生其實蠻適合給成人或者慢病患者提供服務的,比如之前他是在大內科或者老年科看病的醫生,我們會主要把這一類醫生逐漸培養成全科,而不是把兒科、婦科針對屬性非常強的專科。
診所和現在醫院有什么區別還有丁香診所和移動醫療有什么關系?
診所和現在醫院是互補的關系,復雜疑難的罕見疾病還是要去醫院的,一些常見的、普通的、慢性的、不涉及生死的病癥,基本上都可以在基礎醫療機構中完成,所以我們定位在后端,在基層,關注基層,關注家庭,關注特殊人群,這是跟醫院主要的區別。當然雙方還可以建立轉診機制,建立培訓機制,這一點其實我們在杭州跟邵逸夫醫院、跟浙二醫院都進行了探索,目前探索結果也是非常好的。
丁香診所和移動醫療是非常緊密共生的關系,我認為目前來看,互聯網移動醫療對大醫院的改變,對大醫院帶來價值是微乎其微的,移動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真正應用場景是在基層,是在基礎醫療機構里,是在社區,在診所,在家庭中,所以我認為診所也好,基礎醫療機構也好一定要非常深入的去應用互聯網包括移動技術來給患者提供服務。事實上丁香診所已經開始使用了,包括一些血糖儀等移動設備,我們可以對血糖進行遠程的監控,未來對心電、血壓、血氧這些指標也進行遠程監控,然后給予有效干預。
曾經,李總您說丁香園是一個「慢」公司,投資人會讓丁香園快起來么?現在是否還認為丁香園是一個慢公司?
關于丁香園是一個慢公司的說法是這樣的,首先我們要去看一個行業,快和慢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產業影響和限制的。醫療行業不是像快餐、快消品、旅游、電商一樣快速發展,快速更新,快速變化的產業,所以在醫療服務行業中如果非要爭快和慢,我覺得可能會違背產業發展的規律,我們希望能夠做到有質量有安全,從這一點來講我覺得做慢公司是一件挺令人驕傲的事。
丁香園下一步戰略重點和難點,您個人認為難但是必須要做的事是什么?
比較難,很不好解決的環節,就是關于大眾部分,我們對于健康和疾病意識理念是需要培養的。首先很多人得了病不覺得自己得病,血糖高點,血壓高點算什么,特別是一些慢性病患者,習慣之后,他們麻木了,對自己健康狀況并不關心。還有一類人群凡是得了感冒發燒都得去協和,這是另一類很極端的人群,并且這兩類人群數量龐大,所以去改變這種觀念我覺得很困難也需要花很長時間。
丁香園也一直在致力于這種改變,一方面通過線上來做健康科普教育,在線下我們通過診所服務可以解決一些日常常見的小問題,不需要去大醫院排隊,不需要去到大醫院去做檢查,在旁邊一個身邊診所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這個過程中需要大眾去改變觀念,去做傳播去做影響,我們現在線診所也很注重健康科普教育這種傳播,我們線下也做很多和線上協同的事情。包括像線下的患者教育課堂,線上的資料拿到線下來,去給患者傳播,這些都是一些嘗試。
現在丁香診所欠缺的就是自己的培訓基地?
關于丁香園是不是也欠缺一個培訓基地,這個問題問得挺好,因為要保證醫療質量是要有足夠的靈活的培訓方式。所以這個也是我們目前在杭州建的幾家診所都是在 800 到 1500 平米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因為面積夠大,除了運營上的便利之外,很重要一條其實就是可以作為培訓中心使用。所以我們保證有一定規模,用杭州這幾家店做好我們服務和培訓的旗艦店,然后把這個經驗復制到一些其他診所或者更小的診所里面去。
李總如何看待移動醫療這個行業呢?
我個人非常看好移動醫療這個行業,這絕對是一個開創性的突破,特別是對比沒有移動醫療和有移動醫療之后我們服務能力和容量的顯著差別。以前患者出了院我們就跟他失去聯系了,如果他不回來,除非你主動找他,主動問他,你才能拿到他的一些數據和信息,有時候患者還說不全,但是有了移動醫療,有了可穿戴設備,能夠采集患者身上一些有意義的臨床數據,這時候不管他走到哪,在家也好,在工作單位也好,我都能根據這些數據來給他提供更好服務,所以我認為移動醫療是能夠為我們慢病管理帶來巨大收益的。但是它的應用場景我還是認為在基層在全科更有用武之地。
您對醫生集團發展有什么期待?
醫生集團還是一個挺值得關注的新生事物,從我們角度來講,其實醫生集團也好,醫院也好,它們都是醫療服務供應鏈上的一個重要成員,我們將來希望跟醫生集團形成合作,有一些專科醫生服務,有一些多點職業醫生服務,我認為這些比較容易嫁接到診所,嫁接到全科,嫁接到基層來為患者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