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車禍是因為駕駛人在事故發生之前沒有采取任何預防性的措施。讀者您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駕駛人,就學習采取“防御性駕駛技術”,做到“不主動造成交通事故”、“不被動卷入交通事故”,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劇。
請讀者朋友花8分鐘觀看“泉州高速公路交警支隊”錄制的《防御性駕駛》(注意使用Wify),然后再閱讀接下來的文章,這樣加深記憶,效果會更好。(日積月累、一生受益)
“防御性駕駛技術”就是駕駛人在駕駛過程中,通過“看”、“聽”,預見其他駕駛人、行人可能發生的情境,遠離因別人失誤、環境因素造成的危險,及時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發生,這種可避免危險發生的駕駛方式。
這是預測危險、遠離危險的一種“駕駛技術”及“用路哲學”。
一個真正優秀的駕駛人考慮的不是在事故之后如何推卸責任,而是如何預防這些別人造成的事故。撞人說明開車水平差,有時候被撞也是水平臭的表現。所謂的安全,不僅要管好自己,還要留心別人。不是被動應付,而是主動預防!駕駛人在復雜多變的駕駛環境中,要盡早地觀察預測、正確地做出決策、迅速地采取行動來避免危險的發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和安全理念。
防御性駕駛的五大要領是:1、預估風險。2、放眼遠方。3、顧全大局。4、留有余地。5、引人注意。
一、預估風險
(因為憑借經驗可以預見一些風險,所以老司機開車,既用手用腳,更用腦用心!)
駕駛時,我們需要根據天氣、路況及目測的事物等,提前分析預測可能會對我們的駕駛造成的潛在危險。
比如,雨天駕駛,我們會遇到路面積水。
通過十字路口,我們會遇到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突然闖紅燈。
臨近高速公路出口,我們會遇到車輛突然減速、變道。
超車時我們會被右側車輛擋住右前方的視線。
車輛碰撞或失控后,駕乘人員經常會摔出車外。
二、放眼遠方
(有一些風險是難以預見的,只有看得遠,才有足夠的反應時間)
我們需要搜索前方至少15秒范圍以外的交通狀況,因為開車時,從眼睛看見情況,到大腦感知危險,再到心里作出決定(到底該如何處置),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一般要幾秒鐘。
在作出了“決定”之后,達到目的也需要幾秒鐘(比如剎車需要幾秒鐘)。
只有看得遠,才能讓我們提前發現、從容應對、避免事故。
三、顧全大局
(別人的行為也可能給我們造成致命影響,所以要全面洞察周圍情況,也要顧慮到別人的失誤,顧念到別人的安危)
危險有可能來自四面八方,我們需要全方位的觀察,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且要避免分心。
比如,過十字路口時,不能只依賴信號燈而忽視路面,因為闖紅燈的車輛和行人每天都有可能出現。
比如,變更車道時,不能完全依靠后視鏡,因為其他車輛可能在后視鏡的盲區內。
尤其要注意,高速公路行車容易出現“高速催眠”的現象。連續長時間開車之后,由于有限視野縮小,動態視力下降,速度感減弱,加上環境單調,開車又不要考慮會車,也不用等紅綠燈,不太需要用腦子。于是,駕駛人的大腦活動水平下降,形成“高速催眠”現象。主要表現是注意力分散、判斷反應遲鈍。
為了避免被我們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分散了。我們要盡量做到視線靈活,視線在任何事物上停留的時間不要超過2秒。
因此,開車時,我們的眼睛要養成習慣,象雷達掃描一樣,除了觀看前方路面,還有經常按順序照看一下左邊車窗、左側視鏡、儀表盤、后視鏡、右邊車窗、右側視鏡。
四、留有余地
(不要跟得太近,不要逼得太急,讓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有退路,都有一條逃生路線)
在高速公路行車,經過隧道一定要減速。減速不是因為我們的技術差,而是因為萬一出現突發情況,讓我們有作出反應的時間。進隧道從亮到暗,出隧道從暗到亮,視力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車速越快、隧道內外亮度反差越大,視力恢復的過程就越久,發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車流的隊形總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務必要和周邊車輛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以便應對突發危險。除非因交通擁堵而車速緩慢,在高速公路上行車,一定要避免與其他車輛長時間并排行駛。
一定要在前方或者側方留有一定的空間,作為我們在萬一遇到緊急情況之后的逃生線路。
五、引人注意
(讓別人看見我們的存在、理解我們的意圖、接受我們的行動)
在駕駛過程中,我們要經常有意識地讓別人注意到我們,經常使用燈光、喇叭與其他駕駛人交流。
別人可能影響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傳遞我們的意圖,并注意對方是否明白我們的意圖。
總之,駕駛人要有預估風險存在的強烈意識,要放眼遠方、顧全大局,盡可能提前發現危險,并通過留有余地、引人注意來消除危險,做到“既不主動發生交通事故,又不被動卷入交通事故”。
轉發一次,必救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