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是一個時髦的話題,也是一個老話題,還是一個普世的話題。五十年前毛主席就作出過減負的指示。一千四百年前入滅的禪宗六祖慧能主張頓悟。靠頓悟就不必漸修勤拂拭。不必漸修勤拂拭也能頓悟成佛當然可以而且本該減負。所以,或許慧能可算資深減負論者。我們的鄰國只有日本和韓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都有減負的規定和立法。又或許有人據果溯因,以為減負是日本、韓國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或捷徑,我國要成為發達,必須切實減負、減負、再減負,因而大聲疾呼,給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帶來減負的無窮動力和巨大壓力。
自然,對減負也有不同意見。例如,紅德智庫最近就有兩篇文章對減負提出異議。
作為一個中學數學教師,對于減負我也有話可說。
在中學,數學是許多學生最怵的功課。可以說,數學是最需要興趣和天資的學科之一。然而我深知,單憑興趣和天資,沒有專注的定力和勤奮,難以學好數學。八十年代以數學為專業的國人都熟悉中國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陳景潤。七十年代推廣優選法和運籌學,許多非數學專業的人士也聽聞過華羅庚的大名。在科學的春天里,市井津津樂道有個叫陳景潤的人專門研究1+1一舉成名,雖然人們大多不知道所謂1+1、1+2到底是什么。陳景潤癡迷到走路碰到了樹還以為與人相撞而道歉。華羅庚的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深深影響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學子和教師。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當了近二十多年班主任。我多次以魯迅棄醫從文及錢偉長棄文從理的故事來教育我的學生。
錢偉長受家學熏陶,以文史見長,考清華時語文和歷史都是滿分100。陳寅恪希望他學歷史,朱自清、聞一多則希望他學文學。可是,錢偉長剛進校,九一八事件發生了。錢偉長覺得學歷史、文學不能救中國,要戰勝侵略者,不被列強欺負,就需造坦克。造坦克就要學物理。于是錢偉長要求到物理系學習。可是錢偉長是典型的偏科生,高考物理才5分,化學+數學共20分,英語沒學過得0分。這成績怎么學大學物理專業呢?起初物理系主任不答應,經錢偉長軟纏硬磨,才勉強同意他到物理系試讀。為了盡早趕上課程,他早起晚歸,廢寢忘食,極度用功。畢業時,他成為了物理系中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或許大家認為錢偉長是清華大學最勤奮的人,他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可是后來他發現,華羅庚比他更勤奮。
錢偉長本來對物理、數學、化學沒有興趣,但當他立志要學好科學技術來報效國家和民族時,興趣有了,成績上來了,成就出來了,成了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利國利己。
可見最好的老師不是興趣,而是崇高的理想追求,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
蘇步青讀小學時曾經寫得一手好作文,老師誤以為他是抄襲的,給他判了低分,此舉嚴重打擊了他的自尊心,成績直線下降,成了同學公認的差生。后來有個地理老師開導他,使他認識到好好學習的重要性,從此他不再貪玩,刻苦學習,成了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到了中學,一個留日回溫州的數學老師出于憂國憂民的真情引他走進數學王國。迷上數學后,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
人們曾常說,勤奮出天才。勤奮者常有,天才鮮有。可見勤奮未必能出天才。但離開勤奮的天才更鮮有。我是湖南師大數學系七七屆(81級)畢業生。我有個同班同學劉再明曾任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機技術學院院長,現任黨委書記。該學院有個2008級本科生劉路(現名劉嘉憶),在大學三年級時獨立解決了英國數理邏輯學者西塔潘提出的一個猜想,在國內引起關注。2011年10月,中國科學院李邦河等3名院士分別向教育部寫信推薦,請予破格錄取劉路為研究生,并建議教育部有關部門立即采取特殊措施,加強對其學術方面的培養。現在劉路已是中南大學正教授級研究員。劉路年紀輕輕便脫穎而出,當然與其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有關,與其對數學有某種天分有分,但絕對離不開勤奮二字。"其實,我在思考這個命題時好像靈光一現,論證倒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劉路說,"如果一定要總結點什么,可能與我平時的積累有關吧。"劉路的同學高濤說,在課堂上,他并沒有表現得與眾不同,但每到課余時間,他就會去圖書館,一回來,準會帶上一大堆全英文數學書籍,常常捧著看到深夜。這或許是對劉路的“積累”最明了的注解。
數學本科生應學過群論。群論概念的創立者伽羅瓦卒于21歲。提出群論的概念并用群論徹底解決了根式求解代數方程的問題的伽羅瓦無疑是個數學天才,但天才的伽羅瓦也離不開他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及他對數學知識的積累。
獨創學科或對學科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杰出人才需要天資加勤奮。出身社會底層的人們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更需要勤奮。我出生在偏僻的農村,行政村至今還是縣里重點扶貧村,村民小組又是行政村里偏僻的地方。我哥哥是本村民小組及鄰近兩個村民小組里第一個初中生。我是第一個高中生。在同輩及長輩村民眼里,我是最蠢的人,不會偷懶耍猾,不會占便宜。我哥哥則比我聰明一點。但我有一點讓村民刮目相看,就是入學后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后來在整個學區都出了名,以后讀初中、高中,成績都是班上最好的。在大學,我仍是成績優秀者之一。我之所以學業成績還算優秀,不在于我有多少天資,而在于我比較用功。在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歲月里,那怕疲勞,晚上仍擠點時間看看書。平時的知識積累,讓我在文-革期間能被惜才的學區主任(當時稱指導員)看中推薦到師范學校,恢復高考后能憑自己的力量考入本科。現在,我兄妹五人,唯我跳出農門。盡管我不謀升官發財,不在工資外賺一分錢,仍能過上中產階級般生活,退休了想做點什么也無事可做。而我的哥哥,快七十歲了,仍不得不做一些農活。我的上輩村民,還活著的七老八十了,還孤零零地守在家里,自己挑水、拾柴、種菜、做飯。他(她們)的兒女即使不到外地打工,也租住或搬遷到本縣本鎮別處,一年難得幾次回家看看。
勤奮未必出天才,能頓悟固然求之不得。然能頓悟出成果比買彩票中巨獎更難,勤奮則是比較靠得住的。欺蒙拐騙、愛好賭博者大抵不會是勤奮者。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新中國成立近七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是靠艱苦奮斗,靠擼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來的。不是靠少數天才奇思妙想想出來的,也不是靠少數大師在書齋里發現的。艱苦奮斗的教育也得從娃娃抓起,即從刻苦學習抓起。學生時代一味減負,走向社會能艱苦奮斗嗎?實際上,學校三點多鐘就放學,一星期上五天課,一有壞天氣又臨時放假,貌似給學生減了負擔,但沒人管束的學生不是在家里玩手機就是結伴上網吧打游戲,玩壞了眼睛,也玩傻了人,有利于少年兒童成長嗎?至于某些人瞄準學生自由時間太多而大辦各式訓練班發減負財,敗壞師德,損壞教育的信譽,加重家長的負擔,這里不論。
一味減負,一味快樂,一味強調興趣、天資,忽視挫折教育,忽視勤奮教育,減掉必要的學業負擔,人為避免學習競爭,取消學生對取得好成績的追求,幻想恁興趣、天資頓悟出成果、出大師、創世界一流、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只怕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倡導勤能補拙,給學生以適合年齡特征的必要的學業負擔,鼓勵學生依靠誠實學習取得好成績,好處多于壞處。勤奮未必能出天才,勤奮未必能從社會底層或中產階級上升為富貴階級,但至少能學到知識、脫離貧困。試看今日之中國,只要不碰上重大病患傷殘,還有多少有一定知識技能的勤實勞動者缺衣少食?
昨天(12日)想回看央視4頻道預報的節目《開國元勛朱德(一)(二)》,卻看到了《東方》若干片斷。訪蘇的劉亞樓將軍問中國留蘇學生、彭湃烈士的兒子彭士祿,是否真如某個統計資料所說,中國留蘇學生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學生患有睡眠不足,消化不良等疾病,是否中國留蘇學生特別優秀。彭士祿說是真的。因為中國留學生深知,國家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把他們送到蘇聯學習,身上的擔子有多重。因為有責任,所以刻苦。因為刻苦,所以優秀。中學留蘇學生中沒有誰獲得諾貝爾獎,但誰能說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是國家的棟梁、民族的脊梁呢?
現在的條件好多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從小學到大學,可減的要適當減一些,但勤奮學習的傳統不能丟,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丟。學校要切實擔負起艱苦奮斗教育的責任,教育部門要給學校以艱苦奮斗教育的便利。一味強調減負,減掉的是公立學校的競爭力,減掉的是學生將來的生存能力。對于私人教學機構,教育部門沒有辦法真正讓他們給學生減負。不客氣地說,減負變相地幫私立學校搞垮公共教育。譬如我縣,公立學校不能辦重點班,不能招收費生,不能周六補課,能禁得了私立學校辦重點班、集體補課嗎?能禁得了公立中小學的某些教師個人給學生收費補課嗎?能禁得了名目繁多的訓練班嗎?掛名省某重點中學分校的股份制實驗中學卻可以辦重點班、招高價收費生,不是把口袋里有幾個錢的家庭的子弟往私立學校引誘嗎?
無論公立學校還是民辦學校,都還是國內的學校,公共教育的競爭力削弱了,私立學校的競爭力增強了,也未尚不可。可是,如果,國內的所有學校、辦學機構,無論公共私有,一概減負,削弱的恐怕就是國家的競爭力、民族的競爭力了。
減負減負,千萬別減成國家未富強,少年兒童先普遍得了富貴病。俗話說:“窮人養嬌崽”。有資料說,美國窮人家庭的孩子患肥胖癥的比例高于中產階級和富人家庭。部分人要養驕崽由他養,但國家不能強迫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中底層家庭把孩子都養成驕崽。須知驕狗上灶,驕崽倒灶(敗家危害社會)。西方取經,應取進取創業經、居安思危經,對于高福利經、減負經、享受奢侈經,還是慎取不取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