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肥胖會導致各種疾病,超重的人往往會患上一些疾病。
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我們在談論減肥的時候,“瘦”才是正確的。但從更健康的角度來說,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壽命和體重也有密切的關系,并不是越瘦越好,微胖的人反而更長壽。
前不久,國際期刊《流行病學年鑒》發(fā)表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fā)現(xiàn),與一生體重指數(shù)都在標準范圍的人相比,體重比標準范圍稍重一點的人壽命更長。
研究人員對4500 名參與者進行了長期隨訪,包括他們的性別、教育、婚姻和生活習慣。
50歲時體重略超標但相對穩(wěn)定的人,其預期壽命最長。當然,如果體重嚴重超標,死亡率仍然是最高的。科學家認為導致這一結(jié)果的原因是因為微胖的人患病風險相對較低。
《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體重指數(shù)(BMI)在22.6到27.4之間的東亞人群患疾病的風險最低。
適當?shù)钠は轮究梢詢Υ嬉恍┠芰浚部梢愿玫貛椭梭w抵御寒冷,增強免疫力,保護人體的一些重要器官。
相對而言,微胖的人相比較瘦的人,即使經(jīng)過手術(shù),微胖體重的人對術(shù)后的愈合恢復效果也會更好。
2018年,《柳葉刀-糖尿病與內(nèi)分泌學》,一項涉及200萬英國公民的研究表明,大于40歲的中年人,體重指標輕微超標的人死亡風險較低。
30歲往往是中年開始的一個分水嶺,如果不重視體重管理,那么很多人的發(fā)福就是從30歲以后突飛猛進的。
30歲以后,體重控制在什么范圍適合?
這個公式先來算算你的“生命線”:BMI=體重(公斤)/身高(米)^2
比如小編的BMI=67公斤/1.72的平方=22.6
中國成年居民的BMI一般不應該低于18.5,如果低于這個數(shù)字則實在是太瘦了。18.5-24為正常,24-28為超重,28以上為肥胖。
30歲以后控制在18.5-24之間,就可以了。
可能有朋友會說,BMI不靠譜,現(xiàn)在減肥要看體脂率。
但小編認為,BMI這個指標簡單易算,也很直觀,對于了解自己的體重指標還是有很積極的意義的。畢竟不是每個人家里都有測體脂率的體重秤或儀器。小編每年去三甲醫(yī)院體檢,體檢單上也會有BMI這一項指標。
我覺得兩種指標并不矛盾,作為不同維度去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都有其參考意義。
雖然BMI指數(shù)簡單易用,但BMI指數(shù)并不全面,更準確的指標應該是體脂百分比,就是指脂肪含量占總體中的百分比。體內(nèi)脂肪大多位于胸腔及腹部,脂肪能夠保護身體的內(nèi)臟器官,必要時分解提供能量。
但是,如果過多的脂肪堆積在體內(nèi),就會造成健康風險。有些人雖然體重正常、BMI指數(shù)正常,但如果體內(nèi)堆積脂肪,往往隱患更大。下表給出不同年齡的正常體脂標準:
一般認為男性體脂大于24%,女性體脂大于28%為肥胖的判定標準。
目前,比較常見的測量體脂是采用體脂儀或體脂稱來測量,主要是使用生物電阻法,通過發(fā)射生物電流,通過電流在脂肪、肌肉中的不同速度,來估算脂肪和肌肉在體內(nèi)的比例。
但是這種生物電阻法測量受到人體出汗程度、是否進食等因素的影響,會有5-8%的誤差。當然作為我們平時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對自己的身體有個大概了解,也是有一定參考意義的,要精確測量只有通過醫(yī)院的核磁共振。
那30歲后,如何保持體重和保持健康?
一是改變飲食,科學地將一日三餐結(jié)合起來,尤其是30歲以后,為了健康,盡量吃平淡的飲食,適當吃一些肉、蛋、奶,保證營養(yǎng)全面。
二是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讓身體自我修復,而在深度睡眠中可以更好的緩解身體疲勞,最好在晚上10點左右入睡,早上6點左右起床,保證每天有8小時的睡眠。
最后就是堅持鍛煉。30歲以后,體能等各方面就走下坡路了,要保持年輕時候的狀態(tài),運動是最佳的方法。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加快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保持正常體重。
雖然適當?shù)奈⑴謱ι眢w有好處,但也不能太胖。畢竟超重容易導致一些疾病,我們還是應該把體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nèi)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