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章宗(完顏景) 在位時間:1189~1208 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承安寶貨銀鋌·泰和通寶、重寶
承安寶貨是金代白銀貨幣,因為流通時間短,鑄量稀少,以前不曾發現,因而出現了方孔圓錢式樣的臆造幣。1981年,中國人民銀行黑龍江分行在清理庫房時發現四件(一兩半)承安寶貨銀鋌。1985年在黑龍江阿城又發現一件(一兩半),引起了錢幣界的轟動,從而澄清了原來對承安寶貨的誤解。1986年中國人民銀行遼寧分行在庫存的雜銀中又發現二件(一兩),1987年6月內蒙古興和縣也發現一件(一兩半),至今一共是八件。
承安寶貨是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為解決財政經濟危機而鑄造發行的。金章宗統治時期(1189-1208年)是金代由興盛走向衰落的轉折時期,金章宗在位的二十年間,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經濟危機逐步激化,北方有蒙古兵起兵反金,南方有南宋發動的抗金戰爭,內部有契丹人和其他民族的不滿與反抗,時時威脅著金代的統治。同時自然災害也不斷發生,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和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決口,兩岸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政府稅收逐年減少,而軍費開支卻日益增加,國家財政出現了危機,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讓金章宗憂急萬分,他幾次采取變革幣制的辦法,企圖改變岌岌可危的經濟狀況。然而廢除舊銅錢,鑄造新銅錢,非但沒有挽救通貨緊縮的矛盾,反而造成了銅錢被當作財富貯藏起來,銅錢流量大量減少的局面。繼而又不得不擴大紙幣的發行,但又引起了新的通貨矛盾———通貨膨脹,紙幣的濫發使得紙幣信用急劇下降。在紙幣貶值和銅錢匱乏的雙重矛盾下,金章宗于承安二年(1197年)推行新的幣制改革,即將原來鑄造的每鋌五十兩銀鋌,改鑄成面值為一兩至十兩的承安寶貨新銀鋌,每兩折錢二貫。在銀鋌上表明幣值,并分為五等,起到了取代碎銀、籌措軍費的作用,成為投入流通市場的銀鑄幣。其與原有的白銀稱量貨幣有本質的區別,是對白銀貨幣的第一次變革,盡管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年半,但在貨幣史上地位不容忽視。
至今發現的承安寶貨只有一兩和一兩半兩種,一兩鋌長4.25厘米,兩端寬2.7厘米,腰寬1.9厘米,重40.2克。一兩半鋌長4.7—4.85厘米,兩端寬3—3.35厘米,腰寬2.1—2.2厘米,重58—60.5克。成色95%以上。按照承安寶貨每兩折錢二貫推算,其五等面值應該是一兩、一兩半、二兩半、五兩和十兩。
承安寶貨是真正意義上的白銀貨幣,并與銅錢、寶券保持兌換關系,是金代政府的法定貨幣。承安寶貨的用途廣泛,史書記載金章宗時期曾用白銀作為供給官兵薪俸和邊務軍需,獎勵南糧北運等,承安寶貨是取代舊例銀的白銀貨幣,其使用范圍比舊例銀更為廣泛,除了賦稅、軍費、俸祿之外,還用于商業流通。《金史·食貨志三》記載:承安二年,尚書省在建議發行承安寶貨時說:“舊例銀每鋌五十兩其直百貫,民間或有截鑿之者,其價亦隨低昂,遂改鑄‘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五等,每兩折錢兩貫。”金代舊有的銀兩,重量都是五十兩的,值錢一百貫,民間使用時常常要切成小塊,稱量交易。現改鑄承安寶貨,面值有一兩到十兩五種,每兩折錢二貫。由此可知,鑄行承安寶貨是為了取代碎銀,并與紙幣、銅錢相對應,是直接進入流通領域的白銀貨幣。
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曾命西北二京、臨潢、遼東等路,一貫以上俱用銀鈔、寶貨。這就是說承安寶貨的流通范圍很廣。金章宗承安二年,金已設立五京、十四總管府、十九路,“路”是金依照宋舊制設立的地方官制。五京中的上京府是金建國都城,位于現在的黑龍江阿城;東京府位于金的東南部,東南與朝鮮接壤,即現在的遼陽附近;北京府位于金的中部,即現在的北京,西京府位于金的西南部,西北部是蒙古,西接西夏,即現在的大同;南京府位于金的南部,既現在的開封。金規定承安寶貨銀鋌的流通范圍是西北二京、臨潢、遼東等路,臨潢府在北京的北部,遼東即是東京。所以其流通范圍即是現在的大同到北京、遼陽以北一帶。從承安寶貨的出土地點看,也在黑龍江、內蒙古、遼寧等省,是與歷史記載相符合的。
承安寶貨在鑄行初期,得到了金代政府的扶持。《金史·食貨志》記載:“所支官錢,亦以銀、鈔相兼,銀已零截者。令交鈔庫不復支,若寶貨數少,可浸增鑄”。可見金代政府對承安寶貨的呵護。然而民間私鑄泛濫,造成承安寶貨成色下降,信譽受到嚴重破壞,于是不得不于承安五年(1200年)停止鑄造發行。 “以私鑄寶貨者多,雜以銅錫,寢不能行,京師閉肆”。《金史·食貨志》的這則記載寫明了承安寶貨停鑄的原因。
承安寶貨存世非常稀少,它的特殊性質決定不可能存在金質的,可是在去年的香港錢幣拍賣會上,出現一件莫名其妙的黃金質的承安寶貨,無疑是臆造品。
泰和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