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激發學習的潛能
學習內容:
1.什么是“最近發展區”? 它是由維果斯基提出,他認為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已經達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兒童能夠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水平與在有能力的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能完成的較高學習任務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于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以達到的發展水平,還應看到仍處于形成的狀態,正在發展的過程。 “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教和學的相互作用刺激了發展,社會和教育對發展起主導作用。實際發展水平 潛在發展水平 最近 發展區 學 生 發 展
2.“最近發展區”的應對策略
(1)給每一位(組)兒童提供機會。 所設計的教學應該能夠給每個兒童或不同組的兒童提供“最近發展區”內進行練習的機會。
(2)設計一些合作學習。 盡量安排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使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強的同伴的指導和幫助,這時促進兒童在“最近發展區”內發展的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3)搭建教學支架。搭建教學支架是幫助兒童在“最近發展區”內發展的一種技巧,成人通過提供不同水平的提示或幫助來搭建教學支架。搭建教學支架意味著在兒童學習的早期階段給他們提供大量的支持,然后減少這種支持,盡快讓兒童自己逐漸地承擔起學習的責任。教學 支架 互動性教學支架 指導性教學支架 示范、大聲思維、提問 調整教學材料、言語 指點、提供線索
3、“最近發展區”需要考慮的因素 “最近發展區” 需考慮因素 學生原有的基礎, 包括知識、技能,情感興趣 采用什么教學策略 采用什么教學方法 采用什么教學手段 采用怎樣的教學形式 “學科德育”的 思考和實踐
4、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1)心理發展的順序性:沿著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先后順序發展變化,現實一定的方向性和順序性。不能跳躍,也不能逆轉。所以教學中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2)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學生心理發展是一個不斷地從量變到質變的矛盾運動過程。當某些代表新質要素的心理現象積累到一定程度取代了舊質要素而占據主導地位時,就由量變發生到質的飛躍,使心理發展由一個階段上升到另。
一個階段,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階段性。這種發展是連續不斷和相互銜接的,前一個階段往往孕育著后一個階段的一些年齡特征,并為后一個階段的發展做準備;后一個階段之初仍保留著上一個階段發展的一些特點,它是前一個階段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延伸,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所以教育實踐中既要照顧學生心理發展的現有水平,不能揠苗助長,同時又要創造條件,積極促使學生心理向新的“最近發展區”過渡。
(3)心理發展的整體性和不平衡性:在學生心理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系統變化的,不是個別心理過程或個性特征的獨立改變,而是個體整個心理面貌的有規律的更替發展,表現出學生心理發展的整體性。學生心理的各個方面既協調發展,又存在著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現為心理的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表現為同一心理因素的發展,在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的不平衡。 教育工作者應及時準確地抓住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促使其得到良好的發展。
(4)心理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在一定的社會教育條件,某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會表現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水平。但同時,在一定歷史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學生心理發展的某些年齡特征,可以在一定范圍或程度上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表現出一定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辯證地理解穩定性和可變性的相互關系。如果過分強調學生心理發展年齡特征的穩定性,就容易忽視社會和教育條件的作用,如果過分強調學生心理發展年齡特征的可變性,就容易把社會和教育的作用夸大到不適當的地步。
(5)心理發展的共同性與個體差異性: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影響下,學生心理發展都會按照基本的方向和程序進行,都要經歷共同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路線,表現出大致相同的年齡特征,顯示出心理發展的共同性。但是由于每個學生遺傳素質的差異,接受環境影響和教育作用的不同,以及主體主觀努力的區別,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在心理面貌上必然表現出明顯的個別差異。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正視這種差異,對學生既要統一要求,又要有所區別,因材施教,以便使每個學生的潛力都得到自由的、充分的發展,在心理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