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鄉村,尤其是古色古香的歷史古村。第一次去井陘,在車上就能看見很多石頭砌成的古村民居,家家戶戶大門緊閉,很多民居已沒人居住,顯得有些蒼涼,如今,我才發現很多古村是明清時候的建筑,有上千年的古槐,有百年的石頭街道......進入古村深處才越發覺得給我太大的震撼。那就是石家莊周邊的井陘那些特色古村落,走進井陘那些古村民居,去發現最美的井陘!
當泉村
當泉村村口有塊大石頭,把泉水擋住,因此而得名,古村靜寂,尤其是冬日的泉村村,幾乎沒什么人氣,家家戶戶上鎖,村里石子路跟昔日想比,變得光滑,可能是時間和歲月的磨礪的緣故吧。在這靜寂的古村,唯獨那些古時候的建筑遺跡能讓我們去想象當年這里是何等繁華。
特色看點1:貞潔牌坊。
在村里有一座貞潔牌坊,這是當年為了表彰烈女堅守婦道,而一生光榮璀璨的牌坊。看到后,我感動有些震撼,也有很多感慨,這樣的傳統,在如今又有什么變化呢?這可能要想到現代人的觀念和思想有什么不同吧,是進步還是倒退,誰人知嘵?
特色看點2:許多住宅都建在高臺之上,下面建有水道。
在井陘這一代,過街樓,牌坊、廟宇,還有許多住宅都建在高臺之上,下面建有水道,以方便下邊過水,可以想見,當年的泉水有多大,但現在村子里基本無水。
現在,村子有什么變化呢?這村子現在吃水基本靠天,生活用水很是困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家都是大門緊閉,村里的年輕人都打大城市打工、定居,尋找更好的水源地和更好的生活去了,如今的當泉村更加靜寂,讓我覺得有一些傷感。
特色看點3:戲臺。
戲臺在北方地區非常常見,每個村子基本上都有,見到這樣的戲臺,就可以知道當年過年過節人們都會聚集到此,看那流動的戲班子演出,也許有宗族之間的議事,也許有文革期間的批斗會,也許還會有改革之初分田到戶的會議,但都隨著人們的遷徙流動而漸變漸遠了。
大梁江村
地址:井陘縣南障城鎮。
大梁江村就像一座石頭城堡一樣,村里有162座明清古民居,村里有石頭街道古戲臺武舉大院。武舉大院因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梁氏后裔中武舉而得名,大院有9個四合院式宅院,房屋達100多間,院中有院,樓外有樓。
特色看點:村口的一棵1300歲的唐槐、石頭街道、古戲臺以及古代文化名人故鄉。
呂家村
地址:井陘縣南障城鎮縣。
呂氏譜書記載,明嘉靖年間就有人在此居住,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上萬棵古柏繞村四周,村口有一棵近500歲的槐樹,需兩人合抱;正對村口有座關云長廟,正月十六、五月十三是周邊十鄉八里的傳統廟會。呂家村每一戶都有詳實的家譜,能從中直觀地了解這一家族人口的興衰與發展。
特色看點:上萬棵古柏、500歲的古槐、關云長廟、傳統廟會、家家戶戶有家譜。
于家村
地址:井陘縣于家鄉。
于家石頭村,原名白廟村,建于明成化年間(公元1486年),是明代政治家于謙的后裔。自于謙起,至今已有26代。于家村四合院或石墻瓦房,或石券窯洞,或瓦房窯洞混建。院內可謂比比皆“石”——石桌、石凳、石磨、石階、石井、石窖等。村中古舊房屋基本有兩類,一類是明清時期瓦房,現仍有近千間;另一類是石券窯洞,為當地特有建筑。
特色看點:明成化年間的古建筑、四合院和石墻瓦房、瓦房窯洞混建的建筑、石桌、石凳、石磨、石階、石井、石窖等以及石券窯洞。
地都村
地址:井陘縣微水鎮西偏南。
村中古村落保存較完好,古建筑有觀音庵,記載可考至隋朝年間,可謂千年古寺。村南城墻嶺上有萬里長城——地都長城。該村還有保存完好的三座“村門”。舊時到了晚上村門一關,比山西王家大院一點也不遜色。
特色看點: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觀音庵、隋朝年間的千年古寺、古城墻嶺上的萬里長城——地都長城、保存完好的三座“村門”。
梁家村
地址:井陘縣天長鎮。
建村已有上百年,村北有座上百年宅院,名為“后府”。人站在“后府”主上房屋頂面朝院中擊掌,便會傳回“吱吱”的清脆鳥鳴聲。此外,有著600年歷史的鸚垴拳也為當地村民引以為傲。據梁家家譜記載,梁家祖上曾到少林寺學藝三年,融合其他名拳精華后,創立了鸚垴拳。村里老老少少幾乎都會此拳。
特色看點:百年古宅院“后府”、600年歷史、幾乎老少都會的鸚垴拳、梁家家譜。
宋古城村
地址:井陘縣天長鎮。
書院、雪花山、龍窩寺、觀音閣、井陘古瓷窯遺址等都是看點。書院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現為較大規模古建筑群。雪花山因每到春夏之交,山上盡開白花而得名。井陘古瓷窯遺址距今有1400多年歷史,窯群密集,國內罕見。
特色看點:古代書院、乾隆年的古建筑群、雪花山、井陘古瓷窯遺址。
小龍窩村
地址:井陘縣天長鎮。
明代已有文史記載此村,村里有一棵唐槐、一棵300多歲古槐,目前仍枝繁葉茂,另有一棵百歲烏葉樹。還有200多套保存較完整的民居,其中規模較大的有5套,均為四合院,正房與廂房多為二層,木質樓板,墻壁上神龕雕刻精美。
特色看點:百年古槐、百歲烏葉樹、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建筑。
我喜歡傳統文化,現在人們好像很多人已經開始懷念過去的珍貴的傳統文化了,可惜一些東西已經失去,建在的還是需要我們去保護和進行文化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