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廢話)
在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了馬克沁機槍之后,就開始游走各國演示他的發明。在瑞士意大利等國成功演示完,他就帶著11.43口徑的馬克沁機槍樣本來到俄羅斯演示。進展也非常順利,俄羅斯采購了12挺馬克沁機槍。在機槍運到圣彼得堡后,俄羅斯海軍也對這玩意產生了興趣,又買了兩挺來玩。因為當時俄羅斯軍隊用的是10.67mm的伯丹步槍(類似馬蒂尼-亨利的步槍),所以俄軍裝備的馬克沁也是用10.67口徑的彈藥。
后來伯丹步槍被莫辛納干取代,俄軍的馬克沁使用的子彈也隨之改為7.62x54,并在1891-1892年間進行測試。在1897-1904年間,俄軍陸陸續續購買了291挺馬克沁機槍
在1904年3月,圖拉兵工廠簽訂了生產馬克西姆機槍的合同。這樣圖拉就可以大批量的生產馬克沁機槍了。1910年時,俄軍開始對這挺機槍進行現代化改造,主要是將一些黃銅部件更換成鋼制,修改了瞄具,槍口取消了結構復雜的消煙器,將套筒換成與維克斯機槍相同的凹槽套筒。而且還把笨重的英國槍架換成的索科洛夫輪式槍架。馬克沁M1910就這樣誕生了。
此后,馬克沁M1910在一戰到二戰期間大量裝備,內戰期間,紅軍不僅有從白軍手中繳獲的馬克沁,在1918-1920年期間,紅軍還在蘇俄的武器工廠生產了兩萬多挺機槍。
而且玩法也多了,比如......
而且還能上天
也能把上天的打下來
不不不,一個怎么夠呢?
還能把它改造成了“輕機槍”(嗯,12.9公斤的輕機槍,劉易斯也就11.8公斤),這也是俄羅斯第一挺輕機槍(1925年設計)。
這位托卡列夫也設計了俄羅斯第一把沖鋒槍,而且著名的TT-33也是他設計的。
在蘇芬戰爭中,用來冷卻槍管的水經常不夠用,所以蘇聯人學習芬蘭人把注水口擴大,這樣就可以塞進雪來讓槍管冷靜一下。而且有的毛子還把馬克沁裝在雪橇上,衛國戰爭第一個冬天里的德軍也會看見一名蘇軍靚仔騎著馬克沁在雪地里飛過的殘影(誤)。
這把上上個世紀的機槍一直被蘇聯的設計師改到1941年才肯收手,替代它的SG-43機槍直到1943年才出來。
一戰時,因為劉易斯機槍的成功讓輕機槍得到各國軍隊的重視,當然蘇聯也不例外,但是只是想把馬克沁減輕重量,上面那個馬克沁-托卡列夫大家也看見了,因為各種缺點導致這把槍只有少量生產。
捷格加廖夫出生于圖拉,1901年時參軍然后在羅蒙諾索夫的一所步兵軍官學校的軍械庫車間做工。在1906年結識“俄國自動武器之父”費德諾夫,因為捷格加廖夫非常優秀所以兩人有很好的友誼,費德諾夫甚至將自己的獎金分一半給對方。捷格加廖夫參與了費德諾夫自動步槍的設計組并設計了俄國第一把自動步槍,也是自動步槍的鼻祖,可惜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量產。
十月革命之后,費德諾夫和他的設計組被調到科夫羅夫工廠并由費德諾夫擔任工廠的領導并在1921年創辦了自動武器設計局。
捷格加廖夫同志早在1923年就開始向上級毛遂自薦設計一把輕機槍了,但是沒人理會他,蘇軍一心只想把馬克沁搞輕點,顧不上別的。不過捷格加廖夫同志托關系找到了伏龍芝元帥請求下達研發輕機槍的命令,最終捷格加廖夫的輕機槍開始設計,費德諾夫也給他了一些支持。
在捷格加廖夫機槍的原型和馬克沁托卡列夫一起在射擊場測試時,因為撞針出現故障所以遺憾的落選,但是這并沒有讓他放棄。兩年后他的機槍經過了一系列改良通過了測試并訂購了一百支捷格加廖夫機槍,在完成寒區-30°c的試驗之后于1927年12月21日正式裝備于蘇聯紅軍并命名為DP-27。
DP機槍作為蘇維埃的武器,全槍只有65個零件,制造工藝要求不高,可以大批的生產。該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中間零件型閉鎖卡鐵撐開式(俗稱魚鰓撐板式)。閉鎖時,靠槍機框復進將左右兩塊卡鐵撐開,鎖住槍機。采用彈盤供彈,彈盤由上下兩盤合攏構成,上盤靠彈簧使其回轉,不斷將彈送至進彈口。該彈盤可容彈47發,平放在槍身的上方。發射機構只能進行連發射擊,有經常性的手動保險。槍管與機匣采用固定式聯接,不能隨時更換。管外有護筒,下方有活塞筒,內裝活塞和復進簧。
在蘇軍中,以機槍手和副機槍手的兩人組的方式來使用,前者射擊后者帶彈藥。
因為槍管薄,所以DP機槍不能持續射擊很久,這把槍的理論射速是600發一分鐘,實際戰斗的射速是80發到90發一分鐘。
在1944年時,捷格加廖夫將DP-27改進了,命名為DPM,主要區別是一下幾點。
1.復進簧從容易發燙的槍管下挪到了機匣蓋后面
2.簡化了槍托
3.加了一個手柄
4.把兩腳架改成一體式的
這挺機槍是二戰時期蘇軍唯一的輕機槍,參加了二戰期間蘇軍所有的戰役,一直盡職盡責的守護蘇聯的每一寸土地。在二戰后還裝備在中國人民志愿軍。
DP機槍的最后一次改型是RP-46機槍
在DPM上做了一系列改動,最明顯的是把彈盤改為彈鏈(沒內味了!)。在不久之后被PKM取代。
這也是出自捷格加廖夫同志之手的作品,在29年時就通過測試然后列裝在蘇軍,所以叫td29。在設計過程中有PPSh-41的設計者格里戈利·斯帕金的參與。這把機槍用在坦克上,例如t-28和t-35上面就有多把DT機槍,一些坦克的同軸機槍也是這把。
設計方面和DP機槍相似,有些零件可以互換,因為因為要在狹窄的車輛內使用,所以縮小了彈盤半徑,并且把槍托改成金屬的伸縮槍托。雖然說彈盤半徑小了,但是原來兩排的子彈堆成了三排,這樣彈盤里就有63發子彈。為了不讓原本就狹窄的車體內被彈殼鋪滿地板。所以一般都會在旁邊放帆布袋來裝彈殼。
斯帕金同志設計的槍架可以讓DT-29拆下來使用,在坦克損壞之后可以拿來當自衛武器。所以看見有毛子穿著坦克手的制服在戰場上沖鋒陷陣不用感到意外。
在DPM改出來之后,DT機槍同樣有"M"為后奏的現代化改型,和DPM一樣把復進簧換到機匣蓋后面。
除此之外,DP機槍還有航空機槍版的。
Дa航空機槍,Нет!我不是在說“是的”航空機槍。這機槍的名字確實叫Дa(Дегтярёв Aвиационный)。與DT機槍采用了一樣的63發彈盤,拆了槍托改了瞄具。
一直用著馬克沁的蘇軍需要一把用來擊落低空飛機的大口徑機槍,但是馬克沁再魔改也不能塞進12.7,所以蘇軍決定整活一把。1929年,捷格加廖夫(三回啊三回)接到設計大口徑機槍的活,然后整了DK機槍。
自動原理差不多就是DP-27的放大版,彈鼓只有30發而且射速才每分鐘450發。不過性能不盡人意,畢竟是第一把。這玩意只在在1933年至1935年期間少量生產。和這玩意一樣奇怪的SMK重型坦克的主炮塔后面就是這挺機槍。
不過在1938年,斯帕金(還是設計PPSh的那位)設計了一種轉鼓式彈鏈供彈機構并輕松的裝在DK機槍上,這種供彈機構不僅提升了彈容量還增加了射速,為了提高射速,DShK機槍還采取了如下措施:增加緩沖簧力,增加復進速度,在彈膛部分開槽以減小抽殼阻力,運動接觸面間增加滾輪以減小運動阻力、增大活動部分運動速度等等。DK機槍在這之后就被稱為DShK-38(代表捷格加廖夫,Sh代表斯帕金,K代表大口徑機槍)。
DShK真正開始大量生產的時候是1940到41年,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有它的身影。
DShK用的是科列斯尼科夫多用途槍架由兩個前腳架,一個后腳架和座盤組成,并且還有一對輪子方便士兵再加兩對然后競速方便士兵拖行,后腳架的坐盤能讓射手在上面嗑瓜子坐在上面射擊。而且槍盾和輪子可以拆卸,只需要拆了這倆然后再裝上肩托和防空瞄具就是個高射機槍了。
也有三聯裝的版本,但是不多。
坦克炮塔上面也有
海軍也得有
還有航空版的別列津,圖找不到。
DShK機槍的自動原理和依然和DP機槍相似,采用兩側的卡鐵支撐開合進行閉鎖,但按比例增大槍機和機匣后板上的機框緩沖器組件。DShK的槍管是不可以快速更換的,不過在之后的DShKM就可以了,槍管前頭有制退器減小后坐力。槍管內右旋膛線8條,子彈初速640-840米每秒。
DShK使用12.7x108彈藥,彈容量為50發。可發射MDZ燃燒彈、B-32穿甲彈、BZT-44鋼芯燃燒彈,在使用穿甲彈之后可在500米外打穿15mm厚的鋼板,在100米類可以打穿20mm厚的鋼板,社保德軍的一號坦克和裝甲騾子或者日本那些裝甲無用論產物足夠了。
DShKM更改的地方不多,最顯眼的改變也就是把制退器改小了,不過重要的是它可以更換槍管,而且彈鼓原來是轉輪式供彈,M給改成滑動式了,具體咋樣我一個屑up能力有限。
DShKM機槍在二戰之后裝備了很多,比如我國在抗美援朝中就裝備了這挺機槍,并且在之后仿制出了54式高射機槍,此外還有多個華約國家和中東國家裝備了DShKM。雖然在蘇軍中到了七十年代被NSV接替,但至今仍然和美國的M2“老干媽”一樣在熱點地區將大口徑的彈藥傾瀉,不論是博物館還是在戰場上都能讓人感受到俄式重機槍的暴力美學。
在電子游戲和影視作品中同樣也有DShK機槍的一席之地
俄國從來不缺武器設計師,捷格加廖夫所在的科夫羅夫工廠更是培養出了斯帕金和郭留諾夫這些著名的設計師,他們"簡單粗暴"的俄制武器為世界的武器史寫下了屬于他們自己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