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后,美國與蘇聯在軍事競爭上難分高下,相對于美國而言,蘇聯在海軍航母研發領域存不少的距離,戰后蘇聯的航母發展受到當時的領導人斯大林與赫魯曉夫的不感興趣與排斥,蘇聯海軍先后十多個航母計劃都沒有發展起來,隨著美軍的戰略導彈核潛艇的服役,蘇聯發現自己的反潛艦艇無法取得優勢,為此,當時的蘇聯海軍司令謝爾蓋·戈爾什科夫決定開發一款反潛航母,用以在第一時間消滅美軍新服役的戰略導彈核潛艇,這個想法獲得政府的批準,并在隨后進行的設計研發,最終的成果就是本期的主角-蘇聯1123型直升機母艦,北約則稱為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
雖然蘇聯開始決定研發航空母艦,但是蘇聯的航母設計發展起步晚、發展慢、整體的水平也很低,因此1123型直升機母艦的研發思路還是非常的保守落后,早期雖然進行過不少航空母艦的嘗試,但是都是因為技術不成熟始終無法建造成功期待中的航母。
隨著蘇聯共軸雙旋翼的反潛直升機的服役,和北約潛艇的升級,蘇聯第17中央設計局開始進行新一代反潛巡洋艦的設計,這個方案是排水量10000噸、搭載14架直升機和大量反潛防空武器。
該方案在1960年12月獲得海軍司令部和造船監理委員會的批準,第二年的1961年3月,第17中央設計局的技術方案提交獲得批準。
當時的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將其命名為為1123型反潛巡洋艦,當時為什么沒有命名為航空母艦或者是直升機航母呢?
這是因為時任領導人赫魯曉夫對于海軍發展航母并不是很支持,所以將其命名為反潛巡洋艦可以避免赫魯曉夫的猜忌,讓其在1962年同意撥款建造服役。
建造服役的1123型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的設計采用混合式艦型方案,這種混合方案由法國和意大利首先開創的,因此1123型整體的外觀設計跟意大利的維多利亞·維南多級直升機巡洋艦以及法國的圣女貞德號直升機母艦相似。
其前部為導彈巡洋艦的常規布置,由前往中逐級升高的方式設計艦橋,并在上面安裝各種導彈發射架和雷達天線,而到了中部煙囪位置往后會直接垂直切下,形成一個平坦寬闊的直升機飛行甲板,這樣既解決了航行動力學問題又兼顧了直升機起降的需求。
整個艦體全長為189米、寬23米、吃水深度13米、標準排水量為14950噸、滿載排水量則達到了17500噸,艦形的設計對于任務來說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遠海航行的時候穩定性不足。
執行任務尤其是將艦底的聲吶放出來之后,會讓艦身出現搖晃現象,如果減搖鰭不正常工作的話,整個艦體的最大橫傾可以達到29度,這個幅度基本上能讓駕駛橋樓也處于密集的水流中,甚至會讓海水進入動力系統的氣室造成主機出現問題。
而而減搖裝置正常工作時搖擺幅度則降低至15度,能保證五級風浪下進行直升機起降作業,超過這個海浪指標就無法正常安裝運作,因而其遠海作戰適應能力并不是很強,在后續做了升級優化之后,才勉強解決部分問題。
在前部分的結構上,考慮到本身的直升機母艦的功能,基本上把所有的武器和雷達設備等都放在了前面的甲板上,從前到后甲板上分別布置了2 具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架、1具SUW-N-1型反潛導彈發射器。
防空武器有2座雙連裝SA-N-3艦空導彈發射器,備彈96枚、艦橋兩側兩座AK-257型57毫米兩用炮和艦體水線附近的兩座5聯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中間部位的艦橋上設計有各類天線和控制電子設備,比較主要的偵查搜索系統有兩具Don 2雷達、為2座雙連裝SA-N-3導彈發射器配備的兩具頭燈艦對空導彈制導雷達、頂帆3D對空搜索雷達等等,整體的配置火力非常強大,但是一些武器例如AK-257型57毫米兩用炮用處不大,所以存在多余武器配置的情況。
在艦體的防護上,因為已經不是一戰二戰那種戰列艦時代,裝甲的防護并未做得特別厚重,而是將重心放在了三防系統上,因為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問題很有可能會爆發核大戰,蘇聯認為未來的戰爭核武戰爭將會是主流,因此此級艦設計時就進行了防核、防生武及防化學的三防系統。
三防系統能夠在與外界空氣隔絕下保證內部的正常運作,要實現全間的封閉就意味著窗戶的數量必須減少,所以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的內部空間在不開啟三防系統的情況下,空氣流動不佳會給艦艇的人員生活環境帶來了不少問題,但是能帶來比較出色的三防能力。
當時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在發生核武器襲擊時,蘇聯1123型直升機母艦可以在兩公里以上的距離內承受30噸級核武器空中爆炸的襲擊,在爆炸發生之后,沖擊波僅僅能夠讓其傾斜5-6度,并且艦上的電子設備依然能夠保持運行,整個防護只有在指定功率的核彈頭在距離770-800米之內的距離爆炸時才能讓它傾倒。
在艦橋的最后部是一個煙囪,動力系統安裝在飛行甲板下方的兩個動力艙內,采用的是四臺 KVN-95 / 64 鍋爐將蒸汽輸出給2具TG-1500蒸汽渦輪發電機提供動力,并且搭配2具DG-1500柴油發電機進行動力輸出,發點機單具輸出功率都是1,500kw。
其實一開始是計劃使用燃氣輪機作為動力的,但是當時的技術達不到要求,所以轉而使用了高壓蒸汽鍋爐,這套動力總共可以輸出6000Kw的功率,最大極限能輸出10萬馬力,可以讓1123型直升機母艦實現29節的最大航速,在12節的時候能達到最大14,000 海里的續航里程,最大航速下有2710海里的續航里程。
其主要對抗目標是美國的核潛艇,艦上的搜索設備主要是艦首的一具MG-342“獵戶座”船體聲吶或 MG-325 “織女星”聲納以及反潛直升機,船體聲吶的天線被放置在一個特殊的可伸縮整流罩中,在作業的時候放入水面以下7米左右進行探測。
直升機包括12架卡-25反潛直升機、1架卡—25目標指示型直升機、1架卡—25救生型直升機,這些直升機儲存在后部甲板下方的機庫內,使用兩臺 10 噸重的升降機運送到甲板上。
當時設計的時候為了能夠多的容納直升機,甲板下方的機庫盡量減少使用支柱,雖然增加了機庫的面積,但是也帶來了甲板承重變差的問題,因而有可能無法承受未來垂直起降戰機的作業任務。
蘇聯1123型直升機母艦設計出來之后,于1962年12月15日開工建造,1965年1月14日下水,1967年12月25日完成國家驗收,并在第二年的1968年1月10日,正式編入黑海艦隊服役,隸屬于第21反潛艦旅。
在服役的過程中主要在地中海進行活動,并在后續進行了多次遠航,在遠航任務中,其搭載的卡-25直升機多次發現美國潛艇,并對美國潛艇進行了長達96小時的跟蹤。
在后續蘇聯研發出雅克-36M垂直起降戰斗機,1123型直升機母艦作為笫一次垂直著艦的試驗艦成功完成了蘇聯海軍固定翼艦載機的垂直起降,但是因為甲板強度等問題,是無法實現搭載雅克-36M垂直起降戰斗機執行任務的,因此本身還是屬于直升機母艦。
在隨后的發展中,因為蘇聯的潛艇數量增加和戰斗質量的提高,直升機航母的建造計劃就被取消了,存在各種毛病的蘇聯1123型直升機母艦最終退役并以廢鐵的價格出售給了印度,結束了服役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