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戰前缺少必要數量的水雷戰艦艇以及缺乏對付非接觸式水雷的掃雷具,導致蘇聯海軍艦艇遭受重大損失。根據統計,蘇聯海軍艦船在二戰損失中35%的作戰艦艇和15%的運輸船只損失由水雷造成,而各個艦隊情況則是黑海艦隊24%、波羅的海艦隊49%和北方艦隊22%艦船損失都為水雷造成。慘重損失使得蘇聯政府意識到反水雷作戰的重要性,因而戰后蘇聯海軍在水雷戰艦艇方面的建造計劃總是毫無保留的批準。
二戰后,蘇聯海軍最初的水雷戰艦艇是戰前建造的未在作戰中損壞的3型、53型、53У型和58型掃雷艦以及裝有非接觸掃雷具的253Л型沿海掃雷艇。
1946年在塞瓦斯托波爾的53型掃雷艦T-407號
從1946年開始到蘇聯解體,先后建造了1000余艘水雷戰艦艇。
戰前建造的布雷艦在50年代末報廢后蘇聯海軍領導決定建造一系列多功能布雷艦,以便可以快速準確布雷。1961年3月25日317型(北約代號“阿廖沙Alesha”級)開始建造,首艦1967年3月25日交付海軍,到1976年共建造了3艘。該艦主尺度96.5X14.4X4.11米,標準排水量2090噸,滿載排水量2390噸,功率36000馬力,航速14.5節,續航力3600海里/12節。搭載水雷94-154枚,航速14.5節,裝備1門4管57毫米火炮,尾部有直升機平臺。全艦114人,1993-1996年退役。
90年代的317型布雷艦首艦“蘇霍納”號
遠洋掃雷艦:主要負責確定水雷布雷障礙范圍并進行掃雷;偵察和監控掃雷;在水雷區開辟航道;為艦船掃雷領航;參加布雷。
戰后最初建造的是利用59型掃雷艦殼體的73K型掃雷艦,該艦主尺度77.5X8.1X2.47米,標準排水量698噸,滿載排水量858噸,功率3200馬力,航速16節,續航力3700海里/16節。裝備2座單管85毫米和3座單管37毫米火炮及2挺雙管12.7毫米機槍,2座深水炸彈發射裝置(20枚深水炸彈),掃雷裝置有3套接觸式掃雷具、2套拖曳音響掃雷具和1套電磁線圈掃雷具。全艦77人,首艦1947年11月交付海軍,各型共建造了15艘,1958-1988年退役。
73K型掃雷艦
254型(北約代號“T-43”級)是戰后第一代,安裝了專門的消磁裝置。該艦主尺度58X8.5X2.3米,標準排水量500噸,滿載排水量590噸,功率2200馬力,航速14節,續航力3500海里/10節。裝備2座雙管37毫米火炮和2挺雙管12.7毫米機槍,2座深水炸彈發射裝置(10枚深水炸彈),掃雷裝置有1套接觸式掃雷具、2套拖曳式掃雷具和1套電磁線圈掃雷具。全艦77人,首艦1948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295艘。該級艦先后進行了多次改進,有254K型(78艘,裝了新的接觸式掃雷具、聲納和雷達)、254M型(1955年服役,安裝了新的接觸式掃雷具和電磁聲學掃雷具,新的深水炸彈發射炮,將12.7毫米機槍改為25毫米火炮;滿載排水量達到600噸)和254A型(1957年交付,加固了艦體,實現了反核防護新要求,將37毫米火炮改為2座單管45毫米火炮)。該級艦還出口國外,波蘭和我國獲得許可證進行生產。1965-1999年退役。
254型掃雷艦
264型(北約代號“T-58”級),艦體為鋼制全焊接。該艦主尺度69.8X9.4X2.5米,標準排水量800噸,滿載排水量840噸,功率4000馬力,航速17.6節,續航力2500海里/12節。裝備2座雙管57毫米和2座雙管25毫米火炮,1座24管深水炸彈發射炮和2座深水炸彈發射裝置,掃雷裝置有1套接觸式掃雷具、1套電磁掃雷具和1套拖曳深水音響掃雷具。全艦88人,首艦1958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24艘,1977-1993年退役。改進型是264A型(23艘),滿載排水量達到868噸,深水炸彈發射炮改為2座12管,拆除了25毫米火炮,加裝了新聲納和低頻音響掃雷具并改進了消磁裝置。
264型掃雷艦
266型“藍晶”(Аквамарин)(北約代號“尤爾卡Yurka”級),艦體和基座采用低磁鋼。該艦主尺度52.1X9.6X2.65米,標準排水量520噸,滿載排水量560噸,功率5000馬力,航速16節,續航力1800海里/12節。裝備2座雙管30毫米火炮,2座4聯裝防空導彈裝置,2座12管深水炸彈發射炮(只有幾艘裝備),掃雷裝置有1套接觸式掃雷具、1套音響掃雷具、1套電磁寬頻帶掃雷具和爆破索。全艦46人,首艦1964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41艘,1987-1995年退役。
266型掃雷艦
266M型“藍晶-M”(Аквамарин-М)(北約代號“娜佳Natya”級)采用低磁鋼,首次實現低磁鋼在海軍造船中的應用。與264A型相比,磁場小約40倍、電場小約10-15倍、聲場小2-3倍、水壓場小20-30%。該艦主尺度61.2X10.2X3.45米,標準排水量735噸,滿載排水量790噸,功率5000馬力,航速17節,續航力1500海里/12節。裝備2座雙管30毫米和2座雙管25毫米火炮,2座4聯裝防空導彈裝置,2座12管深水炸彈發射炮,掃雷裝置有1套接觸式掃雷具、1套音響掃雷具、1套電磁寬頻帶掃雷具和爆破索。全艦68人,首艦1970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31艘,目前6艘在役。該艦出口型為266МЗ型,為印度建造12艘、敘利亞1艘和利比亞8艘。
266M型掃雷艦
1332型掃雷艦,1艘,1973年9月30日交付。該艦主尺度58.82X12.99X4.83米,標準排水量1290噸,滿載排水量1940噸,功率2200馬力,航速13.3節,續航力10000海里/13節。裝備2座雙聯25毫米火炮和2座7聯裝55毫米榴彈發射器,艦員39人
1990年的1332型掃雷艦
02668型“瑪瑙”(Агат)(北約代號“娜佳Natya”級)在266МЗ型基礎上改進,首艦“海軍中將扎哈林”號1990年開始建造,2006年5月26日下水,2008年11月11日交付,該級艦主尺度61X10.2X2.97米,標準排水量791噸,滿載排水量852噸,功率5000馬力,航速17節,續航力3000海里/12節,艇員60人。裝備1門6管30毫米火炮、2挺單管14.5毫米機槍,裝備“利瓦吉亞”聲吶站-無人潛航器,能在航向前方快速探雷排雷。
海軍中將扎哈林號
沿海掃雷艇:用于在沿海區域、海軍駐泊區域以及礁區和狹窄地段的水雷偵察和掃雷。
255型(北約代號T-301級),該艇主尺度36X5.5X1.6米,標準排水量147.8噸,滿載排水量160噸,功率480馬力,航速12.5節,續航力2000海里/7.5節。裝備2座單管45毫米火炮和2挺雙管12.7毫米機槍,2座深水炸彈發射裝置(12枚),掃雷裝置有2套接觸式掃雷具、1套環圈電磁掃雷具和2套拖曳音響掃雷具。全艇37人,首艇1946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125艘,1961-1977年退役。改進型有255K型,將原先進口柴油機改為國產,功率編為690馬力,1951年交付。
255型掃雷艇
265型(北約代號“薩沙Sasha”級),該艇主尺度44.6X6.4X1.77米,標準排水量250噸,滿載排水量274噸,功率1800馬力,航速14.5節,續航力1500海里/10節。裝備2座單管45毫米火炮和2挺雙管12.7毫米機槍,1座深水炸彈發射裝置(10枚深水炸彈),掃雷裝置有1套接觸式掃雷具、1套環圈電磁掃雷具和2套拖曳音響掃雷具。全艇45人,首艇1953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42艘,1980-1990年退役。改進型有265K型(13艘,機槍改為25毫米火炮,裝了新的接觸式和非接觸式掃雷具)、265A型(1956年交付,24艘,裝了新的聲納和聲學掃雷具)和265И型(3艘,該型被認為是蘇聯海軍現代掃雷艦的樣板。掃雷裝置改為拖曳三路電視水雷探測裝置)
265型掃雷艇
257Д型(北約代號“瓦尼亞Vanya”級),艇體采用木材,基座、機械、設備和裝備局部或全部采用低磁鋼與輕合金。該艇主尺度40.5X7.7X2.1米,標準排水量246噸,滿載排水量260噸,功率2400馬力,航速14節,續航力1000海里/10節。裝備1座雙管30毫米火炮,2座4聯裝防空導彈裝置,掃雷裝置有拖曳電視水雷探測器、電磁沉底雷探測-滅雷具和錨雷探索聲吶等。全艇32人,首艇1961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20艘,1979-1990年退役
257Д型掃雷艇
257ДМ型(北約代號“瓦尼亞Vanya”級),該艇主尺度40.5X7.7X2.1米,標準排水量254噸,滿載排水量260噸,功率2400馬力,航速14節,續航力1000海里/10節。裝備1座雙管30毫米火炮,2座4聯裝防空導彈裝置,掃雷裝置有拖曳電視水雷探測器、電磁沉底雷探測-滅雷具、電磁線圈和聲學掃雷具、環纜電磁和音響掃雷具、主動式水雷掃雷具和接觸式掃雷具等。全艇32人,首艇1964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41艘,1983-1994年退役。
257ДМ型掃雷艇
699型(北約代號“瓦尼亞Vanya”級),該艇主尺度41X7.8X2.3米,標準排水量293噸,滿載排水量317噸,功率5000馬力,航速16.5節,續航力1000海里/10節。裝備1座雙管30毫米火炮,掃雷裝置有重型掃雷具、電磁線圈和聲學掃雷具、環纜電磁和聲學掃雷具、主動式水雷掃雷具和接觸式掃雷具等。全艇25人,首艇1965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5艘,1983-1993年退役。
699型掃雷艇
1252型“綠寶石”(Изумруд)(北約代號“熱尼亞Zhenya”級)1970年建造,采用玻璃鋼。玻璃鋼的優點是單位質量較輕、高電解性能和抗腐蝕性以及使用方便。整體結構分成10個水密艙。該艇主尺度42.9X7.8X3.2米,標準排水量300噸,滿載排水量320噸,功率2400馬力,航速13.5節,續航力1500海里/10節。裝備1座雙管30毫米火炮,掃雷裝置有寬頻聲學掃雷具、網式掃雷具、電視探測器、爆破掃雷具和2個水雷探測聲吶等。全艇40人,首艇1966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3艘,1990年4月19日退役。
1252型掃雷艇
1265型“寶石”(Яхонт)(北約代號“索尼亞Sonya”級),該艇主尺度49X9.2X2.4米,標準排水量427噸,滿載排水量450噸,功率2000馬力,航速14節,續航力1700海里/10節。裝備1座雙管30毫米和1座雙管25毫米火炮,2座4聯裝防空導彈裝置,掃雷裝置有接觸式掃雷具、非接觸式掃雷具、爆破掃雷具、水雷搜索消滅裝置、錨雷和沉底雷探測聲吶等。居住條件也得以改善,采用了全年空調。全艇45人,首艇1972年12月31日交付,各型共建造了44艘,目前22艘在役。
1265型掃雷艇
近岸掃雷艇:對于泊區、港口和河中的水雷,在狹窄環境和淺水中行動。同時,根據蘇聯特殊的地理環境,要求能進行鐵路運輸。
T-361型(北約代號K-8級),該艇主尺度17X3.2X1.2米,標準排水量18.9噸,滿載排水量26噸,功率300馬力,航速11.7節,續航力300海里/10節。裝備1座雙聯14.5毫米機槍,掃雷裝置有接觸式掃雷具。全艇10人,首艇1952年交付,共建造了130艘,可以鐵路運輸。
T-361型掃雷艇
151型(北約代號TR-40級),該艇主尺度27.7X4.1X1米,標準排水量48噸,滿載排水量51噸,功率600馬力,航速12節,續航力500海里/10節。裝備1座雙管25毫米火炮和1座雙聯14.5毫米機槍,掃雷裝置有接觸式掃雷具、電磁掃雷具和拖曳音響掃雷具各1套。全艇16人,首艇1954年交付,共建造了100余艘。
151型掃雷艇
1259型“孔雀石”(Малахит)(北約代號“奧利亞Olya”級),艇體采用玻璃鋼。該艇主尺度25X4.4X0.92米,標準排水量60噸,滿載排水量64噸,功率470馬力,航速10節,續航力300海里/9節。裝備1座雙管25毫米火炮,1座防空導彈裝置,掃雷裝置有接觸式掃雷具、電磁掃雷具和音響掃雷具。全艇11人,首艇1973年交付,共建造了7艘,1992-1997年退役。是1258型的小型化,可以鐵路運輸。
1259型掃雷艇
1256型“黃玉”(Топаз)(北約代號“安德留莎Andryusha”級),該艇主尺度47X8X2.36米,標準排水量373噸,滿載排水量400噸,功率29500馬力,航速35節,續航力600海里/15節。裝備1座6管30毫米火炮,全艇16人,首艇1974年交付,共建造了2艘,1993年6月30日退役。該艇任務是護送艦船通過水雷危險區,能實現聯合掃除感應雷、聲學和水動力引信水雷。艦體經過專門設計,使之在航行中能造成巨大的波浪,從而引爆水雷的水動力觸發裝置。
1256型掃雷艇
697ТБ型掃雷艇,該艇主尺度47X8X2.36米,標準排水量373噸,滿載排水量400噸,功率29500馬力,航速35節,續航力600海里/15節。裝備1座6管30毫米火炮,全艇16人,首艇1974年交付,共建造了2艘。
697ТБ型掃雷艇
1206T型“烏賊-T”(Кальмар-Т)(北約代號“百利金Pelikan”級)氣墊掃雷艇,該艇主尺度26.8X5.4X1.63米,標準排水量120噸,滿載排水量121噸,功率20000馬力,航速55節,續航力300海里/55節。裝備1座6管30毫米火炮,1座防空導彈裝置,全艇14人,首艇1984年交付,共建造了2艘。由于氣墊船可以不與水面接觸而在其上運動,與當時美國海軍廣泛使用直升機掃雷相比,拉力和載重量都大于對方,當然蘇聯海軍也缺乏像MH-53這樣的掃雷直升機。有專門的吊桿和掃雷具,不過不能代替直升機掃雷。因為在水上1-2米高度運動時要防止接觸水雷引爆,而防護非接觸水雷需要降低物理場和排水量等措施。
1206T型氣墊掃雷艇三視圖
由于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成功使用了帶有水上翼下的拖曳聯合掃雷具MK-105的掃雷直升機RH-53,因而蘇聯也在70年代初研制了這種類型的掃雷具ВНТ-1型。在1974年的蘇伊士運河掃雷任務中,考慮到艦載直升機卡-25的拉力性能不能保證拖動這種掃雷具,因而在上甲板配備了2架陸軍的米-8直升機,不過無法容納在升降機中。
70年代后期西部設計局開始設計923型“石榴”(Гранат)掃雷直升機母艦。該艦該艇主尺度163X19X5.4米,標準排水量7200噸,滿載排水量7800噸,功率5.3萬馬力,航速30節,續航力5600海里/14節。裝備2座單管100毫米、4座6管30毫米和1座雙管25毫米火炮,2座8聯裝防空導彈裝置(64枚),2座10管深水炸彈發射炮,全艦231人。各種類型接觸式掃雷具、非接觸式掃雷具、電磁掃雷具以及自行水雷探測消滅裝置,還有5架Ка-252ПМО掃雷直升機(在卡-252基礎上研制)。不過在完成技術設計階段后,建造停止了,主要原因是造價太高而且沒有建造廠。
923型掃雷直升機母艦設計圖
10750型“藍寶石”(Сапфир)(北約代號“利達Lida”級),艇體采用玻璃鋼。該艇主尺度26.8X5.4X1.63米,標準排水量131噸,滿載排水量135噸,功率900馬力,航速12.5節,續航力400海里/10節。裝備1座6管30毫米火炮,1座防空導彈裝置,裝備深水接觸掃雷具、寬頻帶音響掃雷具、電磁掃雷具等。全艇14人,首艇1988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10艘。
10750型掃雷艇裝備的電磁掃雷具
獵雷艦艇憑借探雷聲納在航向前方快速搜索定位水雷,再由滅雷具排除水雷,大大降低了掃雷艦艇通過水雷上方的危險,所以俄羅斯也有所發展。不過由于在聲納和雷達等電子技術的落后以及經費緊張等原因,因而建造數量有限。
12660型“紅寶石”(Рубин)(北約代號“戈里亞Gorya”級),該艦主尺度67.8X11X4.5米,標準排水量1070噸,滿載排水量1150噸,功率5000馬力,航速15.7節,續航力1500海里/12節。裝備1座單管76毫米和1座6管30毫米火炮,2座4聯裝防空導彈裝置,2座12管深水炸彈發射炮,掃雷裝置有1套聲學和接觸式掃雷具、1套電磁寬頻帶掃雷具、爆破索、水下滅雷具、自動推進探測滅雷具СТИУ-2和探測-滅雷具以及3套水雷搜尋聲吶。全艦70人,首艦1988年12月30日交付,共建造了2艘。
12660型掃雷艦裝備的自動推進探測滅雷具СТИУ-2
1258型“剛玉”(Корунд)(北約代號“葉夫根尼亞Yevgenia”級),艇體材料玻璃鋼。該艇主尺度26.1X5.4X1.38米,標準排水量88.5噸,滿載排水量96.5噸,功率600馬力,航速12節,續航力300海里/10節。裝備1座雙管25毫米火炮,1座雙聯14.5毫米機槍,1座防空導彈裝置,掃雷裝置有接觸式和非接觸式掃雷具及水雷探測器。全艇10人,首艇1970年交付,各型共建造了49艘。
1258型獵掃雷艇
12592型“孔雀石-2”(Малахит-2)(北約代號“奧利亞Olya”級),艇體采用玻璃鋼。該艇主尺度25.8X4.54X0.89米,標準排水量58.7噸,滿載排水量61噸,功率470馬力,航速12節,續航力300海里/9節。裝備1座雙管12.7毫米機槍,1座防空導彈裝置,掃雷裝置有接觸式和非接觸式掃雷具。全艇9人,首艇1990年12月交付,共建造了4艘。
12592型獵雷艇
遙控掃雷艇
1253型“鉆石”(Almaz),采用木質殼體,采用噴射流推進器。主要任務是在布有不明類型水雷的敵方和緊急開辟航道時,開辟通路并準備錨泊地;消滅用沿海區域的探測器和反水雷偵察裝置搜索出的雷群和單個水雷。該艇主尺度26.8X5.4X1.63米,標準排水量112噸,滿載排水量116噸,功率600馬力,航速10節,續航力300海里/10節。裝備各種爆破索,爆破索上有遙控和自動控制設備,以便可以通過操縱艇進行遙控。此外,爆破索可以自動布放和引爆。全艇7人,首艇1966年秋交付,各型共建造了11艘,目前僅1艘,其余1991-1998年退役。改型有1253A型(6艘,首艇1970年12月交付,主尺度26.6X5.4X1.67米)、12531型(3艘,首艇1979年12月30日交付,主尺度26.35X5.6X1.65米)
1253型遙控掃雷艇
13000型“獨木舟”(Челнок)遙控掃雷艇。該艇主尺度26.2X4.2X1.9米,標準排水量88噸,滿載排水量90噸,功率270馬力,航速8.5節,續航力200海里/8.5節。裝備自行遙控掃雷具,在艇轉移時可以1人操縱控制。首艇1979年交付,共建造6艘,目前還在服役4艘。艇體具有較高的耐爆破能力,可以建立最大的本艇物理場,從而引爆本艇附近的非接觸水雷。
13000型遙控掃雷艇
12255型“天藍”(Лазурит)部署在波羅的海艦隊,1艘,1989年9月建造,1990年9月29日下水,同年12月22日服役,2012年退役。該艇主尺度27X3.9X1.1米,標準排水量72噸,滿載排水量80噸,功率300馬力,航速9節,續航力300海里/8節。裝備1座雙聯12.7毫米機槍,1座防空導彈裝置,可通過遙控在雷區投放10個線列陣裝藥爆破索,快速清理航道,全艇17人
12255型遙控掃雷艇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幾乎繼承了全部水雷戰艦艇,總數達到近400艘。不過由于俄羅斯經濟等問題,俄羅斯海軍基本還是沿用過去的艦艇,這個現象直到2016年12700型首艦服役才被打破。
12700型掃雷艦首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