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土耳其崛起于十五世紀,冷兵器時代的中后期,因國民宗教信仰狂熱,政教合一,軍隊驍勇善戰,在近兩個世紀的連續征戰中,領土不斷擴大,一度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勢力一度深入到東南歐甚至是中歐,完全控制了歐亞之間的商路。
首先,土耳其地處歐亞非三洲交匯處,盡管近代并沒有石油資源的概念,但是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不僅控制著黑海的出口土耳其海峽,也封鎖著俄國黑海的出口,扼守這蘇伊士地峽,控制著曼德海峽。盡管西方已經開辟了新航線,但是土耳其的戰略位置依舊讓西方列強垂涎三尺。因而只要這個帝國控制力稍有下降,歐陸列強必將蜂擁而至,群狼而至。
相比土耳其,俄國地處歐亞大陸的腹地,背靠著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寒冷的天氣,使得俄國進可攻退可守,幾乎沒有后顧之憂,也很少有什么國家發神經想要去征服俄國。
其次,土耳其是伊斯蘭教國家,在征服的過程中,嚴重激化了本國與歐洲國家的矛盾,土耳其國內民族復雜,民族壓迫,與民族矛盾也比較尖銳。土耳其無論是極盛的十六十七世紀,還是衰落之后的十八十九世紀,幾乎國內少數民族和被壓迫的人民起義不斷。
相比土耳其,俄國就要好不少,雖然俄國也是多民族國家,但是主體民族占有絕對優勢,而且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也是在近代擴張之后才納入俄國版圖的。俄國是東正教國家,雖然也不完全被西歐接受,但是相比土耳其,俄國更像是一個歐洲國家,而土耳其則更多的是亞洲國家,不被歐陸接受。
最后,土耳其在軍事上發展到極盛之后,國內政治很快就衰落了,伴隨著政治的衰落,軍事上的優勢很快也就喪失了。而土耳其的素丹們也幾乎沒有行之有效的改革,坐視國家一天天的走向下坡路。客觀上來說,土耳其的先天基礎并不差,國土遼闊,子民眾多,又靠近西歐,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土耳其都沒有理由不成為一個近代強國。但是歷史就是這樣,西亞病夫土耳其就是在近代之后眼睜睜的看著歐陸各國分分崛起,自己卻江河日下。
相比土耳其,俄羅斯的幾代沙皇就比較英明了。彼得一世為了振興國家,甚至去荷蘭的造船廠親自當學徒,葉卡捷琳娜二世身為一個德國人,為了振興俄國努力學習俄語,皈依東正教。亞歷山大二世知恥后勇,果斷改革,廢除農奴制,促進了俄國的近代化。俄國的統治者雖然談不上多么的英明神武,嘔心瀝血,但是一代代沙皇的努力,一步步將沙俄推向頂峰。
因而土耳其因為種種原因,內部矛盾與外部壓力都遠遠超過了俄國,在近代迅速走向衰落,沙俄雖然一度也是一個外強中干,虛假的強國,但是各方面比土耳其還是高出一籌。
沙皇俄國興起于奧斯曼土耳其衰落之時,兩國戰爭不斷,可謂世仇,但土耳其只能說敗多勝少或者說敗多和少,不能算屢戰屢敗。雙方矛盾的核心就是黑海沿岸的爭奪以及高加索地區的拉鋸。沙俄與奧斯曼圍繞著這兩個地區打了近十次戰爭。
第一次俄土戰爭(1676-1681),彼得大帝為了打通黑海出口,御駕親征,但是由于土耳其與附屬國克里米亞漢國的抵抗,最后無果而終。
第二次俄土戰爭(1686-1700),彼得大帝再次御駕親征,并且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加之此時歐洲各國組成了反土同盟,俄國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損失也非常嚴重。
第三次俄土戰爭(1710-1711),彼得大帝再次親征,但是最終失敗,丟失了上一場戰爭的戰利品。
第四次俄土戰爭(1735),俄國大敗土耳其,再次打通黑海。
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土耳其主動對俄國開戰,葉卡捷琳娜統治下的俄國軍隊大敗土軍,克里米亞臣服于俄國。
第六次俄土戰爭(1787),土軍再次卷土重來,想要復仇。但是俄軍再次擊敗土軍,克里米亞被俄國吞并。
第七次俄土戰爭(1806),土耳其在拿破侖帝國的支持下,再次對俄開戰,俄國戰勝,觸手伸進了高加索地區。
第八次俄土戰爭(1828),俄軍大敗土耳其,在西方的干涉下,土耳其避免了亡國的處境。
第九次俄土戰爭(1854),為了徹底控制黑海,俄國想要徹底滅亡土耳其,這也觸動了英法的利益,在英法的支持下,俄軍慘敗,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俄國被迫妥協。
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土軍慘敗,俄國加強了對巴爾干半島的控制。
最后一次俄土戰爭(一戰),一戰中,土耳其背水一戰,賭上國運,加入了同盟國,與協約國俄國再次成為敵對國,這一次,兩個國家都成了失敗者,奧斯曼帝國徹底瓦解,而死對頭沙俄也在國內革命中宣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