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題記:鐵路運輸線在戰爭狀態下被稱為“生命線”,部隊的補給,人民的生存,經濟建設的發展,不能斷了“生命線”,保衛北越千里鐵路運輸線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的鋼鐵雄師。
文/七支隊通信連報務員 陳建中
1965年4月初,總參謀部下達命令:由鐵道兵組建一支特別鐵道工程部隊,開赴越南援越抗美,部隊代號——“中國志愿工程隊第一支隊”(后來統一編稱“中國后勤部隊第一支隊”)。按照中越兩國政府簽訂的《協議》,中國鐵道工程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在越南北方新建、改建鐵路干線;搶修、維護被敵機轟炸破壞的線路。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部立即調兵遣將。由鐵道兵一師二團(編序為一大隊,后來擴編新增組建四十四大隊);鐵道兵二師六、七、九團(二、三、四大隊);鐵道兵十三師六十三團(五大隊);配屬掩護施工的高炮六二八團(六大隊)及高機分隊;協同一支隊的中國鐵道部勘察設計隊、大橋隊、機務安裝隊、信號安裝隊及專業技術人員(工長、領工員、起重工、鉚工、電焊工、機械工、潛水工586人);野戰醫院等共37300余人,組成中國后勤部隊第一支隊。
五月始,各路人馬在云南、廣西中越邊境集結,聽命開赴越南。
時任鐵道兵司令部參謀長龍桂林任一支隊主任,后由肖春先接任;郭延林任政治委員(后由李清德、于坦接任);肖春先、吳志篤、張通達、萬軍任副主任,李清德任副政委。一支隊受鐵道兵司令部和廣州軍區雙重領導。
這支“鋼鐵雄師”的主帥龍桂林,47歲,正當年富力強,對鐵道兵種工作有豐富的經驗。他1936年參加革命,1938年入黨,曾任葉劍英元帥的隨從參謀、北平軍調執行部整軍處處長、東北野戰軍鐵道兵縱隊支隊長,1949年任鐵道兵三師師長,1950年任志愿軍鐵道兵副司令員,組織指揮朝鮮前線的鐵道運輸。1954年任鐵道兵副司令員兼后勤部長,后來任鐵道兵石家莊鐵道學院副院長。對戰時鐵路運輸保障和我軍鐵道兵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65年4月14日,昆明軍區副司令員韋杰率領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越南,考察、研究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越南后的具體任務。龍桂林帶領總參軍交部1名干部,高炮六十三師1名副師長,鐵道兵政治部1名部長,鐵二師3名師職干部,鐵道部3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鐵道考察組”,隨代表團到達越南。鐵道組與越南越北軍區參謀長邊山、越南交通部鐵路運輸總局局長何登印等人,詳細會談了相關任務。并用40天考察了越南鐵路運輸狀況,研究如何提高運輸能力、反敵機轟炸搶修等問題,為鐵道部隊援越提出作戰方案。
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部長、解放軍鐵道兵第一政治委員呂正操,代表我國政府與越南運輸部長潘仲慧,簽訂了中國援助越南新建、改建、搶修鐵路的《協定》共107個項目。
部隊出國前,副總參謀長李天佑特別向龍桂林交待:入越第一步要站穩腳跟,站穩腳跟了才能談得上完成任務。
5月7日,副支隊長萬軍(鐵二師副師長)率領280人入越“打前站”。1965年5月23日,支隊先遣隊入越;
6月26日始,支隊主力入越(以這一天為一支隊援越抗美入越日),首批入越的是四大隊;6月28日三大隊入越;6月29日二大隊入越;6月30日支隊部機關、支直分隊、六大隊入越;9月24日五大隊入越。至1965年10月30日止,一支隊各部分批從中國廣西友誼關、云南河口兩關秘密開進越南,到達預定任務地區。
部隊入越穿的是藍色工作服,越南老百姓看見這支隊伍肩扛的不是槍,而是鐵鎬,操作的不是大炮,而是機械。有些不解地問:“是打美帝的,還是搞建設的?這是一支什么隊伍?”
這支精兵強將的特別鐵道兵隊伍,其中鐵一師是1948年在東北成立的“四野”鐵道兵——我首支鐵道兵種部隊;鐵二師前身是名震華北抗日戰場的”回民支隊”。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在朝鮮戰場上與美軍較量過,保障了志愿軍供給和中國援朝物資運輸。具有光榮傳統和過硬作風,有一批老紅軍、老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志愿軍擔任各級指揮員。今天在越南戰場上,這支隊伍又一次與美國佬交手。激昂的口號聲震撼越北群山:“反轟炸搶修,挫敗敵陰謀!”“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鐵路運輸線!”越南老百姓后來知道了,這支“藍軍”是中國毛主席派來幫助越南搶修鐵路的。
越南北方的鐵路干線有5條:東線河內至海防102公里;南線河內至榮市362.5公里;西線河內至老街(河老線)285公里;北線河內至友誼關(河友線)169公里;中線東英至太原55公里。西、北線與我國滇、桂鐵路連接,是中越交通的主動脈、越南在抗美救國戰爭中接受外援的主要通道。南線被炸已中斷運輸,其他線也破壞十分嚴重,越方希望盡快修復。
龍桂林主任分兵部署:一部兵力緊急搶修被炸破壞的鐵路;一部兵力投入鐵路新段建設;一部兵力進行“米軌”改“準軌”工程;一部兵力投入搶修橋梁。
鐵路,被抗美救國的越南人視為“生命線”,美軍千方百計地報復北越的首要目標就是越南人的“生命線”,要掐斷來自北方(中國、蘇聯)的援助和通往南方的運輸。:毫不吝嗇炸彈的美國飛機,將千百噸炸彈傾瀉在“生命線”上,軌道多處被破壞,大地百孔千瘡。
1965年7月,敵機多次轟炸支隊指揮部所在地諒山同模。同模原本是個小火車站,因越南抗美救國戰爭的需要,在此擴建機務段。敵人發現同模地區的軍情和工地,加之該地是鐵路河友線的咽喉,成為敵機轟炸的重點目標。后來支隊指揮部轉移到河北省郁隴縣安旺日朗山。
越北方軍區司令員譚光忠專程到一支隊指揮部看望,對龍桂林主任說:“敵人專炸穿藍衣服的,你們要注意。”
“我與美國佬是老對手啦!1951年,我的這支隊伍在朝鮮戰場上與美國佬交手3年,最后我們勝利了。”昔日抗美援朝的志愿軍鐵道兵團副司令員,今天援越抗美的中國后勤部隊龍桂林主任輕松地回答譚司令。
1965年10月5日,支隊部電臺收到空情預警:70架敵機趨向攻擊安旺日朗山。值班參謀單寶平發布“上空電話”,下達作戰及防空命令:高炮、高機“一等”臨戰,支隊機關及直屬分隊人員按預案進入作戰位置。
敵機群飛撲而至,發出驚天怪叫。地面高射機槍朝天怒吼和炸彈落地此起彼伏的爆炸聲,震耳欲聾。正架設通信線網的通信連連長黃仁喜,端起沖鋒槍朝敵機射擊,一連打出了200多發子彈。支隊通信連報務員胡澤亮在防空壕里架起半自動步槍,向敵機射擊。
敵機俯沖投彈,幾枚炸彈距離支隊政治部住地周圍爆炸,掀天揭地的氣浪把丁云鵬科長從防空洞外掀翻到洞里了;參謀于成寬雙耳震聾流血;搶修通信線通信兵蔣傳碌時犧牲;清理戰場時又發現宋宏生、姚海波、任貴保犧牲了,夏正武頭負重傷,標圖員徐培元右腿重傷。
支隊直屬高機分隊同仇敵愾,英勇戰斗,擊落敵機1架擊傷1架。
11月初,支隊指揮機關轉移到郁隴安場祝關大山洞里。
1966年5、6月,美機40余次轟炸宋化,投彈746枚。宋化位于河友線中段,宋化車站雖小地重,是交通咽喉。
8月11日,美機出動了96架次,從9時至18時連續性地轟炸,鐵路多處被炸斷,杜梅、龍邊、安員、北江等鐵路大橋、車站破壞嚴重。龍支隊長接到報告,調兵遣將緊急搶修。
雨季,敵人企圖利用汛期洪水頻發,加強空中轟炸破壞,企圖使北越的鐵路癱瘓。重點仍然是幾座主要的鐵道大橋,雨季洪水汛期搶修橋梁難度更大。
8月的越南,溫高炎熱,白天室外達60多度,很多人脫了厚厚的工作服光著膀子干。搬運枕木的人搞的滿身瀝青,有的人被瀝青灼傷。從中國東北運來枕木,經過瀝青的防腐浸泡,很沉。在烈日下高溫,瀝青從枕木里滲出,沾染在肩、頸、手上,用毛巾擦拭,立刻紅了,擦重了或多次擦汗就會破皮,加上汗水,那創口火辣辣地痛。有的人只好穿上工作服,穿工作服更熱,不少人中署,中署的人被救醒了繼續干,輕傷都不肯下火線。
一支隊入越一年時間,北越的鐵路全部恢復運行。各部駐防在河友、河老鐵路干線上,全力以赴投入反轟炸搶修戰斗中。
1966年8月21日,龍桂林帶支隊司令部作戰科科長高榮、翻譯沈世坤、警衛員鄧德海、司機劉富政一行5人,乘坐吉普車前往市求鐵路搶修施工現場,在顛簸的吉普車里,龍將軍一路沉思:戰爭是要死人的,革命會有犧牲,是我鋼鐵雄兵的血肉之軀保障了北越炸不斷的運輸線。
吉普車行至1號公路上,見路上行人紛紛跑向公路兩側的樹林里。幾個越南老百姓跑到吉普車前,指著天說越南話。同車的翻譯向龍主任報告:“首長,敵機空襲。”龍主任叫司機:“停車防空!”話聲剛落,一聲如雷劈下的呼嘯從天而降。車上的人分別打開前后左右4扇車門下跳。
這時,敵機投下的1枚炸彈在吉普車左側爆炸,彈片飛射,氣浪撲來,從左側跳車的司機和作戰科長高榮當即犧牲,翻譯沈世坤、警衛員鄧德海受傷。1塊彈片打在龍主任的臀部尾閭骨上,氣浪夾著翻起的泥土把他頭朝下腳朝上地埋在土里,鄧德海不顧自己重傷,急忙拼力扒開土把龍主任扶起,2人便昏過去了。不知過了多久,龍主任蘇醒了,他看到躺在身旁的鄧德海的傷口仍在流血,抱起鄧德海放在平坦的地方,用手絹把鄧德海的傷口綁住。龍主任想坐在地上歇息一下,忽然感到臀部尾椎劇烈疼痛。路過的人民軍卡車,將龍主任、鄧德海、沈世坤送到郁隴越方的醫院急救,然后送到一支隊指揮部。
【上2圖解:鄧德海(上)與龍桂林(下)通話敘舊(鳳凰衛視“援越抗美的中國軍人”節目截圖)2006年的一天,退伍回到湖北家鄉的鄧德海,給離休住在北京的龍桂林打電話問候,86歲的龍桂林在電話里說:“我們是患難之情生死之交啊!40年前在越南,是你把我從埋在黃土里拉出來了,現在我仍然活著,只是我常常惦念,那些永遠埋在越南鐵道邊山崗上的戰士們。”】
作者1967年5月在越南和平省
作者簡介:陳建中,男,湖北省武漢市人,1948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文化。1965年9月入伍,系廣州軍區通信團戰士。1966年10月——1968年3月參加了援越抗美,任中國后勤部隊第七支隊通信連電臺報務員。部隊工作時期,曾任電臺臺長、團政治處干事、營副教導員,1982年退役。就職于武漢市公安局,三級警監警銜,2008年退休。曾著援越抗美題材作品并出版《紅河記憶》《秘出南關》。
編輯:女兵檻外人 圓圓
校對:沈子友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