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死后,他的嫡三子李治繼承了皇位,被稱為唐高宗。唐高宗的第一個年號,叫做永徽。
不少人認為,李治軟弱無能,以致于讓老婆武則天掌握了大權,奪去了唐朝江山。然而,從兩唐書記載來看,李治固然不像他老子李世民那樣雄才大略,但也決不是平庸之輩。李治勤奮努力,延續了貞觀之治,特別是將唐朝版圖拓展到最大,很有一番作為,史稱永徽之治。
李治,公元628年出生,是長孫皇后的第三子,在李世民兒子中排行第九。李治從小性情溫順,特別孝敬父母。在他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朗讀《孝經》。李世民問他,怎樣才能做到孝?李治回答:“最重要的是修身,在家時事奉雙親,長大后事奉君王。上朝時想著為皇上盡忠,下朝后想著彌補皇上的過錯”。
李世民聞言,十分高興,說:“你能這樣做,肯定能侍奉好父兄,當個好臣子。”李治上邊有兩個精明能干的哥哥,李世民起初根本沒有讓李治接班的想法,只是希望他做個好臣子。李治自然也沒有這個野心。
后來,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黜,嫡次子李泰不夠寬厚,李世民擔心他如果繼位,會危及其他兒子的性命,于是選擇了寬厚仁慈的李治當太子。
李世民時刻把李治帶在身邊,培養他的執政能力。李世民征伐高句麗,沒有達到目的,心情郁悶,生了個大毒瘡。李治為了減輕父親的痛苦,親自用嘴吸吮毒膿。李世民及眾人都對他的孝心感動不已。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他在臨終前,把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叫到身邊,囑咐他們好好輔佐朝政。當時,李治已經二十二歲了,所以用不著任命顧命大臣。
李世民去世以后,李治悲痛欲絕,抱著舅舅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不止。長孫無忌說:“先帝把江山社稷交付給您,您怎么能只知道哭泣呢?”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立即扶立李治登上了帝位。
李治按照李世民教給他的辦法,把貶官在外的李勣召回朝廷,封為宰相。李勣果然十分感恩,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起,忠心耿耿地輔佐朝廷。李治又提拔重用了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等人。這些人都是忠賢之士,為李治的永徽之治做出了很大貢獻。
李世民在晚年的時候,由于身體不好,制定了三日一朝制度,即每三天才上一次朝,商討國家大事。李治繼位以后,對眾人說:“我年輕力壯,精力充沛,應該多干一些事情”。于是,他將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每天天不亮,李治就上朝,與大臣們一起處理國政,風雨無阻,從不間斷。李治每天都要親自召見十幾個地方刺史,向他們詢問民間的情況。李治是很勤政的。
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總體上大見成效,可是,他晚年時出現了許多失誤,尤其是征伐遼東,加重了民眾負擔,加劇了社會矛盾,有些地方出現震蕩,皇室內部也不穩定。因此,李治繼位之初,并不是鶯歌燕舞,而是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
公元653年,江浙一帶爆發農民起義。江浙本來是富庶之地,但那一年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災,當地官員不僅不開倉賑糧,反而照常征收各種賦稅,結果激起民變。起義軍起初只有兩千多人,但很快發展到數萬之眾,他們攻占桐廬、睦州等地,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起義軍的首領是位女性,名叫陳碩真,被稱為“文佳皇帝”。陳碩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面對突如其來的農民起義,李治迅速調兵遣將,予以鎮壓。他命揚州長史房仁裕發兵南攻,命婺州刺史崔義玄率兵北進,南北夾擊,圍剿起義軍。起義軍都是普通農民,敵不過訓練有素的朝廷軍隊,最終失敗,陳碩真被殺。
江浙農民起義,給了李治很大震動,他頒發詔令,停止徭役和土木工程,減輕百姓負擔。李治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先帝在時,見你們屢屢上書諫言,終日不絕,現在為什么上書少了呢?難道真是天下無事嗎?希望你們多多諫言,當面奏報也行,呈遞文本也可以。”此后,大臣們諫言日漸增多,李治總是虛心納諫。
農民起義剛被平息,朝廷內部又起禍端,房遺愛等人陰謀發動宮廷政變,企圖推翻李治的統治。房遺愛是著名大臣房玄齡的次子,娶了李世民女兒高陽公主為妻,夫妻倆驕縱蠻橫,品行不端。高陽公主與陳玄奘的徒弟辯機和尚通奸,李世民大怒,將辯機和尚處死,并冷落了高陽公主夫妻。李世民死時,高陽公主夫妻倆一滴眼淚都沒掉。李治對房遺愛夫妻也看不上眼,他繼位不久,就將房遺愛降為房州刺史,趕出了朝廷。
房遺愛夫妻心懷不滿,陰謀發動宮廷政變。他們聯絡了李世民的六弟李元景、柴紹的兒子柴令武、名將薛萬徹,以及李世民的女兒丹陽公主、巴陵公主等人,密謀除掉李治,擁立李元景為帝。不料事情敗露,李治大怒,令長孫無忌審理此案,結果所有的人均被處死。
這是李治登基后的一樁大案,涉及人員很多,還涉及到李世民的三子李恪、六子李愔。有人說這是長孫無忌為清除政敵而搞的擴大化。可是,被殺的幾乎都是李世民的弟弟、兒子、女兒、女婿,如果李治不同意,長孫無忌怎么敢呢?
當初,李世民選中李治接班,就是看中了李治寬厚仁慈,能夠保住其他兒子的性命。可是,在李治統治時期,李世民的三子李恪被殺,七子李惲被逼自殺,六子李愔被流放而死。武則天掌權以后,又幾乎把李世民的兒子全都殺光了。那個爭奪太子的嫡次子李泰,還算幸運,在李治登基不久就自己病死了。可見,在皇權的字典里,是沒有仁慈二字的。李治為了鞏固皇權,一點也不軟弱,該下手時就下手。
李治對大臣們的態度,也不軟弱。公元555年,李治想廢掉王皇后,另立武則天,許多大臣反對。李治十分固執,他想辦的事情,就一定要辦成,結果,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硬是改立武則天為皇后。
長孫無忌、褚遂良是李世民為李治指定的輔政大臣,時間一長,與李治產生了矛盾,特別是他們堅決反對李治廢立皇后,引起李治強烈不滿。李治在廢立皇后的同時,先把褚遂良趕出朝廷,去當潭州都督,后來,又把他貶到更遠的愛州,愛州在今越南境內。結果,褚遂良死在了愛州,終年六十三歲。
公元659年,有人誣告長孫無忌謀反。李治并不與長孫無忌對質,也不調查,就下令削去他的官職和封邑,流放黔州,同時把長孫無忌的兒子們也都罷官除名,流放嶺南。長孫無忌被流放以后,李治才令許敬宗、李義府審理此案,結果長孫無忌被逼自殺。有人說,這是武則天干的。可是,武則天是公元660年以后才逐步參與朝政的,當時她可能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但主謀和決策者,主要是李治。
李治清除褚遂良、長孫無忌的真正目的,是不愿意受人擺布,而要自己獨攬大權。長孫無忌是關隴貴族集團的首領和核心人物,關隴貴族集團勢力龐大,影響中國社會數百年。當年,隋煬帝楊廣也想壓制這個集團的勢力,卻死在了關隴貴族集團發動的兵變之中;如今,長孫無忌這棵大樹一倒,這個集團的許多成員受到牽連,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李治還是相當有魄力的。
李治總共當了三十四年皇帝,在前十幾年中,他勤于政務,勵精圖治,重用人才,取得了不斐的成績,被譽為永徽之治。李治的政績,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延續和發展了貞觀之治。李治牢記唐太宗李世民的遺訓,繼續執行貞觀時期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并努力糾正李世民晚年徭役過重和大興土木等一些錯誤做法,使得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當時一個突出特點,是物價特別便宜,每斗米只有十個銅錢,表明物資十分豐富。后來,宋朝大臣司馬光稱贊說:“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遺風”。
第二,開疆拓土,使唐朝版圖達到最大。李治在登基之初,用了九年時間,先后平息西突厥叛亂,平定漠北,滅掉百濟,鞏固了邊疆,后來又吞并高句麗,擴大了疆域。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是歷史上雄心勃勃的皇帝,二人多次攻打高句麗,皆未成功,而李治完成了他們的宿愿。
在李治統治時期,唐朝的版圖達到最大化。東至朝鮮半島,抵達日本海;西臨里海,抵達阿拍位,占有半個中亞;往南占有多半個越南;往北越過貝加爾湖,占有整個蒙古草原。當時,唐朝的面積達到一千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是唐朝面積最大的時期。
第三,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隋朝創立科舉制,是對官吏選拔制度的顛覆性變革,可由于隨后發生了戰亂,這項制度難以實行。李世民時期,推行儒學,設立文學館,初步恢復科舉,為科舉制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在李治統治時期,建立完善了科舉制度,選用了一批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官員,應試和中舉的人數迅速增多。科舉制開始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形式和渠道。
第四,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李治統治時期,中國第一次與阿拉伯建立了聯系。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首次遣使與唐通好,此后兩國交往及貿易活動不斷。公元653年,日本在大化革新后,第一次遣使來唐,建立了友好關系。后來,日本多次派來遣唐使,把中日關系推向高潮。
在李治稱帝的前十幾年里,雖然沒有做出重大的豐功偉績,但作為守成之君,干得還是相當不錯的,特別是在延續貞觀之治、開疆拓土和發展科舉制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應該名垂史冊。從兩唐書記載來看,李治并不是一個軟弱無能之人,而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
公元660年以后,李治身體狀況不佳,經常頭暈目眩,無法處理政務,皇后武則天開始參與朝政。武則天精明強干,很有心機和能力,逐步掌握了朝廷大權,李治慢慢變成了傀儡。
李治之所以被后世認為是軟弱無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前邊的李世民和后邊的武則天,都是大名鼎鼎,而他夾在中間,當然就黯然失色了。二是歷代的封建衛道士們,不能容忍女人當皇帝,對武則天口誅筆伐,他們認為武則天上臺的罪魁禍首是李治,自然要把李治說成平庸無能,甚至昏庸荒淫了。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李治就是這樣一個不堪的形象。可是,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
李治其實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他的性格是外圓內方,外柔內強,凡是想做的事情,無不達成。李治開創的永徽之治,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延續和發展,又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源頭,其歷史地位,是不應該被抹殺的。
在李治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江浙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并且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請看下一集,中國第一女皇是陳碩真,并非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