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玉山
西周滅亡以后,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東周的前半段叫春秋,后半段叫戰國。在這一時期,周王室日益衰落,所以,周天子的日子很不好過,就連小小的鄭國,也敢欺負他。
鄭國雖然是個小國,但在春秋初期,力量卻是挺強的,甚至齊國遭到北狄入侵的時候,都來向鄭國求救。特別是,鄭國敢于第一個用武力對抗周天子,還差點殺了他,更是讓鄭國出了大名。
《史記》記載,鄭國第一任國君,是鄭桓公。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兒子,封地在鎬京附近,但鄭桓公沒有去封地,而是在周室做官,到周幽王時期,擔任了司徒。
鄭桓公輔佐周幽王,謹慎小心,口碑很好。但是,幽王昏庸,王室日衰。鄭桓公憂心忡忡,想給家族尋條后路。他詢問太史公說:“王室災難深重,恐怕難以長久,我想帶領家族離開鎬京一帶。您看,是往西、往南走好呢,還是往東走好啊?”
太史公沉思一會說:“西方是戎狄之地,南方楚國強大,只有去洛水東才合適。那里有虢國和鄶國兩個國家,但君主懦弱,百姓又不順從。您現在既掌大權,又有好名聲,如果到那一帶去,兩個國君一定歡迎,老百姓也會擁護,以后那一帶,就會成為您的地盤了”。
太史公一席話,說的鄭桓公豁然開朗。于是,他急忙奏請幽王,把他的部族,遷到了洛水以東。果然,虢國、鄶國的國君很高興,主動獻出了十座城邑。鄭桓公在這里建立鄭國以后,仍然在周室輔政。
后來,周幽王被殺,鄭桓公也戰死了。鄭人擁立鄭桓公的兒子繼位,就是鄭武公。武公死后,傳位于長子鄭莊公。武公和莊公,都繼承了桓公的事業,除了管理自己的地盤,還先后在周室輔佐周王。
周室自周平王東遷以后,逐漸衰落。一是因為周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勾結犬戎,攻入鎬京,殺死幽王,擁立平王,使周平王有弒父之嫌,威望下降,丟掉了道德高地;二是因為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而周天子的地盤方圓不過一二百里,失去了實力支撐。各諸侯雖然在表面上,仍然尊奉周王為天下共主,但在心里,卻并不拿他當作一回事。
在鄭莊公輔政期間,周平王怕他專權,分了他一部分權力,這可惹惱了莊公。鄭莊公一氣之下,派出自己的軍隊和民眾,跑到周室田地里,把即將成熟的莊稼收割一空,并從此不再朝拜周天子。周平王眼看著鄭國車載馬馱,把糧食都運了回去,干瞪眼,沒辦法。
過了幾年,周平王去世,把王位傳給了孫子周桓王。鄭莊公想趁新王登基的機會,緩和一下關系,主動前去朝拜周桓王。可沒有想到,周桓王氣量狹小,對幾年前鄭國搶糧之事,仍然耿耿于懷,對莊公傲慢無禮,讓莊公丟了臉面。鄭莊公可不是省油的燈,回來以后,就變著法地報復周室,從此摩擦不斷,矛盾加劇。
周桓王年輕氣盛,覺得天子權威受到挑戰,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命令各諸侯國,一起去討伐鄭國。可惜,大的諸侯國都沒來,只來了陳、蔡、虢、衛四個小國。周桓王更加惱怒,親自率領四國軍隊向鄭國進攻。鄭國毫不示弱,派大臣祭仲率兵迎敵,鄭莊公親自督戰。
周桓王帶領的四國軍隊,人心不齊,不是鄭國對手,雙方剛一交戰,四國軍隊就敗下陣來,士兵們紛紛潰逃。周桓王見狀,怒火中燒,拍馬向前,大聲呵斥,企圖阻止潰兵。鄭國大將祝聃看得真切,搭弓射箭,“嗖”的一聲,正中周桓王肩膀。桓王搖晃一下,差點摔下馬來,胸中那股英雄氣蕩然無存,慌忙撥馬而逃。
祝聃見射中了,十分高興,想策馬追擊。鄭莊公急忙攔住他,說:“侵犯長者,尚且要受到譴責,何況欺辱天子呢”。于是鳴金收兵,放了周桓王一馬。
鄭國大勝,鄭莊公心中卻有點忐忑不安。這畢竟是諸侯國第一次用武力抗拒周天子,而且還射傷了他,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鄭莊公思慮再三,決定派大臣祭仲,連夜去周室探望,詢問桓王傷情,說了一些安慰話。周桓王也無可奈何,只好不了了之了。
鄭國這一箭,可非同小可,不僅射傷了周王的肩膀,更重要的是,射掉了周天子的地位和尊嚴。從此以后,諸侯國更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各個諸侯之間,便開始了競相爭霸的精彩大戲,歷史進入了春秋爭霸時期。
在春秋初期,鄭國是個強國,鄭莊公足智多謀,能力很強,可他的親生母親卻偏偏不喜歡他,而是偏愛小兒子,甚至鼓動小兒子造反,奪取君位,這就太過分了。請看下集《新視角讀(史記)》之十,天下第一偏心眼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