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江城水緣
□本報記者謝方 張萌
武漢,又稱江城。沒有一座城市像武漢這樣,與長江的關系如此親密無間。
一千多年前,由于長江江水的沖刷與泥沙淤積,逐漸形成陸地洲灘,誕生了武漢的雛形;而后在長江灌溉出來的沃土上,“湖廣熟,天下足”,江漢平原成為天下糧倉。一百多年前,漢口藉著長江的黃金水道,大興貿易,商賈云集,風光無限,并在清末率先開埠,成為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東方威尼斯”。
也沒有一座城市像武漢這樣,與長江的對抗爭斗不休不止,在《武漢地方志》的記載中,“大水”幾乎每三年就來拜訪武漢一次,武漢市民也幾乎成了看天的專家。在有記憶的年份里,印象深刻的洪水多達數十次,1931年,大水在丹水池破堤而入,漢口在洪水下浸泡數月之久;1954年大水后武漢開始堤防建設;1998年,見慣了洪水的武漢人已經從容不迫,昔日的江灘成了市民的游泳池,小孩子趟著齊膝深的水去學校。
大水幾乎構成了這座城市的部分面貌——江漢平原從魏晉時代就開始修堤防,1635年,漢口立起了第一條長堤,正街形成了;1864年,地方政府又在長堤外的湖蕩中修筑了漢口堡以擋來水,漢口面積增加了3倍;1905年,張之洞修建張公堤,真正賦予了漢口現代城市的形象;1958年時建成了東西湖圍堤;1997年的武漢,沿江一帶建好了防水墻,江堤種植了防浪林。
今年,春夏連綿的陰雨又預示著大水的來臨,近日,武漢市政府發布消息稱,今年是厄爾尼諾年,且武漢市降水量超出往年,今年武漢市發生洪水的概率高達80%。 本期長江地理,記者關注這座大水造就的城市,以及其近百年的洪水記憶。
被洪水造就的大武漢
武漢的故事,必定要由長江講述。從某種意義上說,長江成就了武漢,武漢也在改變著長江。
在距今10000年到2000年以前,長江出三峽、漢江出丹江口后,就在今江漢平原一帶奔涌交匯。當時的江漢平原地勢低洼,是荒無人煙的沼澤濕地,被稱為“云夢大澤”。史料記載,云夢澤南連長江,北通漢水,連綿不斷的湖泊和沼澤,大澤若干,總面積二萬多平方公里,是長江中游區域一處江、河、湖完全溝通融合,水流進出自如的水域場所。
每年汛期,長江和漢水暴戾忽現,到處洪水漫流,整個云夢澤江湖不分,呈現出大片大片水天相連的狀態。同時,江水攜帶的大量泥沙也被帶來,隨著水流流速減緩,泥沙也就淤積了下來。先淤出小的洲灘,再逐漸淤出大的洲灘,云夢澤不斷被分割、解體和縮小,慢慢地形成江漢內陸三角洲。洪水退去后的這些洲灘土沃草豐,人們在此圍墾、修防,漢陽、武昌的雛形正是在此基礎上慢慢形成的。
可惜,明朝成化年間的那次洪水,沒有人準確地記錄它。那是對武漢最友好、也最有價值的一次洪水——它塑造了漢口。武昌和漢陽早就存在了,它們的軍事價值被歷代將領重視。但直到1465年以前,漢口還只是一片沙洲,里面各種水流縱橫交錯,當然也沒有什么固定居民。
在1465年至1487年間,漢水發生了一次改道,此前,它狂暴而隨意地選擇自己進入長江的路線;此后,它開始沿著一條固定的、與今天差不多的路線前進,漢陽和漢口由此被清晰地劃分出來,從而為今天武漢三鎮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礎。
這次大水發生后幾十年,漢口有了固定居民,鹽商們首先發現了這里的便利,“不特為楚省咽喉,而云貴、四川、湖南、廣西、陜西、河南、江西之貨物,皆由此焉轉輸……”鹽船過去是從產地直接運往各地銷售,中途不設集散地;但從萬歷年間開始,兩淮鹽商對湖廣的運銷,便是到漢口為止。漢口以遠的銷售,則是由另一批商人來接替。這樣,漢口便成為淮鹽在其境外的一個最大的周轉碼頭。淮鹽之后是漕糧,一個繁榮的商業城鎮就此誕生。
三鎮之中,地勢最低的是漢口。漢口的街市都是沿長江而建,前面是港口碼頭,后面是湖泊洼地。受長江流域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武漢每年六七月份都會迎來梅雨季節,長江水豐,漢口便汪洋肆虐,陸地行舟,這使得漢口一直人口稀少發展緩慢。
為了對抗肆虐的洪水,1635年,漢陽府通判袁焻主持修建了漢口第一條長堤——袁公堤。該堤修好之后,使得漢口街市得以向縱深發展,堤內的湖泊洼地也逐漸被街市取代,并形成了漢口第一條正街。
少了水患之憂,又坐擁碼頭便利,江漢平原上的稻米便順著長江的“黃金水道”運送到漢口,漢口迅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一躍成為湖廣漕糧的儲存與轉運中心,躋身明代“四大米鎮”之一,商貿之盛遠超武昌、漢陽。
清同治年間,漢口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是“商賈云集、帆檣林立、不分晝夜”的貿易重鎮,但囿于堤防,范圍狹小。當時的漢陽郡守鐘謙鈞在袁公堤外的湖蕩中修筑了漢口堡,以擋洪水,漢口面積一下子擴大了三倍,一時繁榮無二。
1905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先后在漢口修了張公堤,在武昌修了武豐堤、武泰堤,不僅從更大范圍里解除了武漢水患,更為大武漢的城市發展定下了大格局。武漢真正從貿易小鎮開始走上了“東方威尼斯”的大都會之路。
洪水侵襲成生活常事
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漢水溢,流民四千余家。”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長江中游水災。
《武漢地方志》對武漢大水的記載非常豐富,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8月,“霪雨,廬舍人畜淹沒無數”,是第一條記載,此后幾乎每三年就有一場大水拜訪武漢,或是“連日陰雨,廬舍人畜淹沒無數”,或是“暴雨終日,水溢,淹田千頃,淹死人畜。第二年,又大水。”
在其記載中,有幾年的記載特別詳細,這幾年也恰巧是大水特別嚴重的時期,如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黃麻大雨,山洪暴發,水漫堤塌,田地淹沒,泛濫成災,江水猛漲,長江水位達27.86米,田地淹沒沖壓,民房倒塌。”這場洪水武漢三鎮均被淹沒,損失慘重,而由于政府的救援不及時,淹死病死人口眾多。
1954年夏天也是武漢市民記憶深刻的一年,那年5—7月,三個月集中降雨1 634.7毫米,7月中旬,倒水山洪暴漲,水位高達30.17米。那是20世紀長江最大的洪水,京漢鐵路中斷了100多天,荊江三次分洪,淹倒房屋8 341棟,其中143戶、4 251間片瓦無存,受災耕地86.4%。冬,大雪,政府動員了上千萬人抗災。但是武漢保住了,為紀念此次抗洪,在江堤上立起了防汛紀念碑。
1998年,連續三個月的雨造成洪水一瀉千里,幾乎全流域泛濫,這是1954年以來長江面臨的最大洪水,加上東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濫,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等29個省、市、自治區都遭受了災害,受災人數上億,近500萬間房屋倒塌,200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經濟損失達1600多億元人民幣。
而面對常年的洪水,武漢市民已經將其當成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了,也有了一套面對洪水的方式。小時候在學校里老師說洪水來了,男孩子要把女孩子用盆子劃出去;長大了,長輩告訴我們,要斷定江水的漲落,去江邊數臺階就可以了,比專業預報還直觀;昔日的堤防成了江灘休閑廣場,夏日的傍晚,跳跳舞談談情;龍王廟的險段也有了親水平臺,天高云淡時,坐岸邊看兩江交匯清濁分明。
“6月,漢口連續下了3個星期的大雨,人們被迫穿起了皮衣,城里的洪水到處都有12英尺深,除了屋頂,很少還有什么露在水面上。”這是一名駐漢口英國領事在1849年的筆記。美國專家羅威廉研究了這些筆記和資料,在他的專著《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和社區》中寫道:“實際上,洪水侵襲已經成為漢口生活中一件習以為常的事了,大眾的反應已經形成了模式:堵塞水口,沿大堤安置好水車,準備好疏散用的高地,當地的善人會在城市的通衢上架設臨時橋梁,較窮的人駕著小船去擺渡市民。重要的是,全城的人都在為新的一年里恢復城市而出錢出力。”
實際上,洪水侵襲已經成為漢口生活中一件習以為常的事了,大眾的反應已經形成了模式:堵塞水口,沿大堤安置好水車,準備好疏散用的高地,當地的善人會在城市的通衢上架設臨時橋梁,較窮的人駕著小船去擺渡市民。重要的是,全城的人都在為新的一年里恢復城市而出錢出力。——羅威廉 著《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和社區》
1998年汛期武漢鳥瞰圖。
江漢朝宗與水患成災武漢洪水記憶悲喜錄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張萌 謝方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古人為學致道的方法,也是后人開物成務,為政造福一方所遵循的傳統。
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觀察山川地形,稽考河道溝渠,探訪鄉土民情,對大禹治水因勢利導、疏通河道的功績贊嘆有加。曾親臨實地,看到江水洪流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洋洋河水,朝宗于海。” 《尚書·禹貢》又有記載:“江漢朝宗于海。”中國境內,地勢西高東低,眾多河流積小成大后,融入巨川,匯入大江大河,而這些大河流最終幾乎都東向入海,如同八方臣民,四方諸侯,向天子朝宗。中國歷來就把人倫社會中的“朝宗”行為,比喻成江河入海。
自然界的現象超出人類社會的承受極限,打亂了生活常態,就會突然變成災難。長江從青藏高原格拉丹東山峰的西南側涓滴而下,奔騰6397公里流進太平洋。長江流過宜昌時才剛剛走完上游的4504公里,此段河道落差巨大,水流湍急,詩人李白就感受到“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宜昌一過,繞過險峻的荊江段,便是長江中游平原上的武漢,流速稍緩,江面漸寬,眾多湖泊相連,西來的漢水也在這里匯入長江。每年6月中旬一過,降雨量猛增,長江就進入到了汛期。作為兩江交匯口的武漢,便要經受住這每年如期而至的洪水考驗。
在漢江與長江交匯處的漢口龍王廟堤壩上,立有一塊石碑,上刻“江漢朝宗”,據地方志記載“江漢朝宗”在明朝嘉靖年間就已列為“漢陽十景”,而這一段流域在歷史上因為水情險惡,也是防洪的重要地段。在離龍王廟3公里遠的漢口江灘公園,則聳立著一塊巨大的“武漢防汛紀念碑”,如今在游覽漢口“江灘十景”時,紀念碑成為最顯目的景點。這些景點,在1998年洪水泛濫之前,都曾是防洪“險點”。本期長江商報將帶領讀者沿著長江走訪武漢江邊的幾處防洪重點,在歷史與當下的交織中,做一次“朝宗”之旅,講述武漢與洪水的故事。
江灘:昔日防汛險點變成民眾游玩的樂園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用來描寫現在江灘的景色最好不過了。
記者本月初來到江邊走訪時,江灘已褪去了春天的紅花,放眼望去都是初夏的濃綠,即便是有偶爾有天氣變化,風雨突臨,也還是如春天般的柔風細雨。江水后縮,岸邊的細沙泥上長滿了蘆葦,人若往堤岸下走想親近一下水,得需一兩分鐘的步行,鞋子才能碰到水邊。江邊游玩閑坐的人開始往樹蔭下聚集,抬頭望去,柳樹頂上藍天下,飛著斑斕的風箏。到了夜間,涼風吹過的廣場,更是民眾游玩的樂園。等到本月中旬,記者再次到江邊走訪時,岸邊的蘆葦已被淹沒在江水中,停靠在江邊的駁船也被江水抬升,搭在岸邊通向船舶的跳板和鐵鏈已隨水位上升而繃直。
武漢歷來受水患不斷,在近百年的歷史上就經歷了三次超大洪水的侵襲,分別是1931年、1954年和1998年,而武漢幾乎年年都要接受汛期的考驗。1931年入夏后,全國境內由南到北,淫雨數月不開,導致水禍遍及江、淮、黃三大流域。地處長江中游的武漢更是險象環生,因河水暴漲,7月29日,江漢關水位升至26.94米,丹水池首先破堤。8月2日凌晨,單洞門鐵路決堤,大水直奔市區,漢口全境浸沒水中。隨后武昌、漢陽的堤壩被沖毀,武漢三鎮在苦雨暑熱中浸泡達兩月之久,受災16萬戶78萬余人,待救濟災民23萬多人。據事后統計,死于此次水災的共有33600人。對于82年前的這場災難,現在的武漢人大多是從祖輩的口中聽得。滄海桑田,這場大洪水留下的遺址,在武漢市內已很難找尋。
如今,在江灘見到的“武漢防汛紀念碑”建于1969年,為了紀念1954年武漢人民戰勝洪水而修建。據《中國水文志》記載:1954年,長江流域干流各主要站超過警戒水位達60-135天,從7月下旬起,荊江大堤進入抗洪緊張階段。武漢關8月18日最高水位達29.73米,超29米高水位運行23天,超28.28米水位運行52天,超26.30米警戒水位運行整100天。武漢市出動30萬人力,風雨兼程,日以繼夜,才取得了抗洪斗爭的重大勝利。毛澤東為武漢戰勝洪水親自題詞,后被撰寫在“武漢防汛紀念碑”上,成為武漢人民與洪水斗爭的標志性紀念建筑,也成為武漢與洪水斗爭的精神象征。
龍王廟:這里的每一個碼頭都曾是驚心動魄的閘口
從“武漢防汛紀念碑”出發,沿長江岸邊逆著水流的方向前行約3公里就到了龍王廟。龍王廟管理站的汪寶利站長從1983年開始,就在龍王廟從事防汛工作。汪寶利的辦公室便在龍王廟的岸堤上,透過窗戶就能看見兩條江水。汪寶利一見記者就說:“每年武漢市的頭等大事,就是防洪。這是人命關天的事。”
按照汪寶利的說法,龍王廟所在的地方才叫做正宗的漢口。因為漢江進入長江的關口就在這里,漢口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汪寶利說:“龍王廟水位通常比武漢關水位高8-15公分,設防水位比市區內陸面平均高2米,龍王廟的設防水位為25米(以吳淞口為基面),當水到了這個高度時,那就要準備封閉閘口,這也預示著整個防汛工作的正式展開;警戒水位是27.3米,這意味著洪水對于武漢市的危險已經到來,我們要采取措施,動員防汛力量,時刻巡邏警惕;保證水位是29.73米,這是武漢市所能承受的最高水位,如果再過這個水位,武漢就有滅頂之災,要采取一切措施不能讓水越過堤壩,而潰堤更是不能容忍的。”汪寶利說到此處,起身指引記者看窗外的江面,說道:“漢江與長江在龍王廟這個地方,形成一個‘人’字,所謂‘人’就是一撇一捺要‘撐’住,長江水與漢江間會形成一股拉力,不斷沖刷江岸,這是武漢最險要的地段,我們這里的每一個碼頭都是閘口。”
從四官殿到集家嘴,地下水質復雜,水流相互頂托,在過去沉船潰堤事件經常發生,這1080米可以稱為龍王廟險段。在1998年洪水之前,每年都要在此段拋石固堤,以免急流把水下的堤腳掏空。汪寶利說:“這是很危險的,堤壩在水面以下被掏空,而人在上面卻一無所知。1998年洪水過后,為了防洪在北岸的堤壩下打柱灌樁,在南岸把河道削寬,南岸嘴河岸被裁退60米,并加固護坡,鉸鏈沉排。”
每年,武漢市的防汛從5月1日開始,要持續到10月底才結束。汪寶利說:“現在雖然有三峽大壩可以調控水量,但是也不能有絲毫的麻痹思想。在水位比較高的情況下,還要對堤壩進行地毯式巡查。”汪寶利回憶,在1998年洪水期間,雖然水位較高,但市內的居民倒顯得不很緊張,沒有慌亂的情況,還經常有慰問團體到堤壩上看望防汛人員。作為防汛人員的汪寶利心里非常清楚,當時的武漢水情已經緊急萬分,很多工作人員還立下了“人在堤在”的生死牌。在1998年洪水期間,由于江面的水位高壓力大,水從防洪墻地下滲過,在市內靠近堤壩的路面上出現大面積滲水。汪寶利說:“我當時還是技術人員,把閘口封好交給守閘人員后,還要巡防。對滲水現象,我就非常警惕,因為擔心滲出來的水把泥土帶走,泥土一失,堤壩難保,就得做圍堰填沙石,不能馬虎。”
鸚鵡洲:
崔顥看到的鸚鵡洲
康熙末年已沉入江底
武漢的江心洲中最有名的當屬鸚鵡洲,唐代大詩人崔顥的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鸚鵡洲聞名天下。但是,今天的鸚鵡洲已經不復詩中的場景,它甚至已經不再是一個江心洲了,名叫鸚鵡洲的所在地今天是繁華的居民區和街道,我們只能在依然尚存的“鸚鵡路”等地名中感受到其存在。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李可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由于兩岸的堤防限制,以及龜蛇山的巖石地質所形成的“節點”作用,長江武漢段的河道變化不大,但是,由于水流和淤沙的原因,江心洲的變化比較明顯,有的消失,有的靠岸,有的新崛起,不一而足。
“鸚鵡洲”正是一個經歷了消失又再次崛起的江心洲。根據《水經注》記載,崔顥詩中的古鸚鵡洲大約是位于今蛇山以南、鲇魚口以北,由南至北,洲長約四公里。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鏘鏘戛金玉,句句欲飛鳴”的《鸚鵡賦》而得名。
古鸚鵡洲在唐宋元時期是商業集市繁榮之地,“洲前萬戶人家”、“列肆如櫛”。明朝末年,長江中游經歷了一個大洪水期,水量的增大加快了狹窄河段水流的速度,使得鸚鵡洲不斷下沉,到清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完全沉沒于江底。
清朝乾隆年間,漢陽南紀門外江邊又淤出一個新沙洲——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漢陽鸚鵡洲。這個新的鸚鵡洲有10余里長的岸線,水深適宜,灘地寬闊,至嘉慶年間逐漸成為湖南、湖北商人的竹木集散地。后來由于長江水流泥沙的綜合作用,鸚鵡洲逐漸靠岸,成為今天看到的居民聚居區。
漢口龍王廟前江漢朝宗碑。本報記者 張萌 攝
天興洲每年向下游漂移130米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中最大的江心洲——天興洲也是我們能看得見變化的。
天興洲地處青山鎮和諶家磯所夾的長江段江心,從青山輪渡碼頭坐船前往天興洲只需要五分鐘,作為島上和外面聯系的唯一交通工具,輪渡基本上每小時一班。夏日炎炎,江水不再是記者去年冬天來此看到的那樣淺,似乎更深了。天興洲上生產蔬菜瓜果和西瓜,雖然現在島上居民多已搬到青山居住,但是島上的農田仍然被很好地開發著,江心居民區周邊,瓜田、菜園子顯出夏日的蓬勃生機。
從圖上看,天興洲呈現細長形的黃瓜狀,是由長江泥沙自然沖積而成,因為是新添一洲,初叫“添新洲”,后改稱“天興洲”。現在,天興洲已成長江最大江心洲之一,北對漢口諶家磯,南臨青山工業區,南岸的航道較寬、水較深,用來航運,北岸則一片寧靜,遠遠可看到諶家磯的街道和建筑。
據武漢檔案館資料記載,天興洲上從同治4年就開始有人居住,人煙較多時期始于約200年前。在豐水季節,漁民會上岸歇船曬網,慢慢這里就聚集了一些人,他們到了枯水季節就種地,因此,天興洲上80%的人都是漁民的后代,靠事農打漁為生,進出全靠漁船,現在島上居民大多已搬到青山居住。
天興洲到今天至少有800年歷史,天興洲歷史的土廟和建筑物,絕大多數都湮沒于年復一年的滔滔洪水中了。據記載,從1954年至今,天興洲破堤淹水共10多次。1998年大洪水的時候,洲上一片汪洋,兩層的民房下面一層全泡在水里。
1954年長江大洪水過后,天興洲就被圈定為“防汛行洪民垸”,而在1998年洪水過后,天興洲再次被確定為“單退民垸”:退人不退耕,即在非汛期處于空垸待蓄狀態,洲上的村民仍可生活、生產。而天興洲至今遲遲未進行開發,仍保存著原生態的原因之一,即是一旦大洪水一來,所有投入均化為烏有。
更令人關注的是,近年來,天興洲以年均130米以上的速度向下游漂移,且漂移速度不斷加快。天興洲為近代河流沖積物組成,受長江洪水沖刷,半個世紀前洲頭開始崩退,據武漢航道部門計算,至今洲頭下移了3公里,最初的洲頭與余家頭對齊,2004年“下移”至青山紅鋼城。
2008年9月天興洲長江大橋完工,為確保天興洲長江大橋主橋墩地質安全,武漢市在洲頭迎水面修建起4.3公里長的護坡,使其不再“漂移”。但天興洲分汊河段的分流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天興洲附近的江水主汊在北岸,但到70年代初期,南岸的沖刷擴大,分流比增至80%以上,北岸逐年淤淺成為支汊。
丹水池
江水淹沒田畦,豇豆和黃瓜正在枯萎
丹水池,一個美麗的名字,一看即與水有關。據說,這個名字來源于一次誤會。
清朝末年,京漢鐵路還沒有修筑之前,丹水池一帶還是一片湖蕩蘆葦遮、荒丘野兔藏的野地,卻是大漢口的東大門,驛道從這里穿過。一天,一位信使到達這里,人困馬乏,想在此打尖,看到一老嫗端一木盆,蹣跚而來,隨口搭訕:老人家,這是哪里呀?老嫗誤聽成“你在干什么呀”,即答曰:端水吃。這信使將“端水吃”聽成了“丹水池”,此后丹水池的名字便留了下來。
后來,丹水池成了漢口城區東北部京廣鐵路線上的一個小站名字,挨著長江,至今,在丹水池車站與解放大道之間廣泛的丹水池地區,居民們仍然伴著“哐當哐當”的車軌撞擊聲生活。這里并不熱鬧,沒有喧鬧的商業街和高樓大廈,沿著漢堤路往江邊走,過丹水小路走到頭就是車軌,車軌一側是兩三層樓高的居民樓,和他們種植的蔬菜,豇豆、黃瓜、苦瓜……夏日的蔬菜品種格外豐富,穿過一條涵洞,就能到沿江大道了,火車軌離沿江大道不過幾十米遠。
在漢堤路上還有一條已經棄用的火車軌,1931年7月15日,武漢關水位僅只26.94米,長江洪水即從丹水池破堤沖過這條火車軌,涌入漢口市區。
1998年,丹水池險些再次成為洪水決堤所在。中國石化銷售中南公司武漢公司離休干部王占成對此記憶深刻,1998年7月30日中午,王占成正在丹水池家中睡午覺,猛然聽見有人高喊大堤冒水了,他爬起來就往長江邊沖,看到大堤出現管涌,一股粗大水柱正往外噴。王占成斷定堤外護坡上有洞,于是手拿一根長長的木棍,毫不猶豫地跳入堤外的江水中,用腳試探水中的吸力,終于判斷出洞的方位,并用雙腳卡在洞口上。武警戰士用棉被包上土石堵洞,40多床棉被及所包的黃土扔下去才基本將涌水堵住……
沿著沿江大道進入江邊,這里遠不是漢口江灘那樣的被馴化,尤其是在幾日的大雨過后,水明顯地漲了,但離堤壩仍然很遠,居民們種植的豇豆、黃瓜藤根部已被水淹了,葉子開始發黃,成熟的豇豆還沒來得及采摘,原本是田畦的地方此時已一片汪洋,這里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濕地景觀——楊樹、雜草、水草和淺淺的水面。對見慣了大場面的丹水池居民來說,這樣的水位完全不是問題,一位婆婆告訴記者,現在水還淺著呢,對生活沒有什么影響,只是菜浪費了。
南岸嘴
水無常勢,生命眨眼即逝
周謀望是龍王廟救援志愿隊的隊長,是地地道道在江邊長大的老武漢人,他還創建了武漢市最早的志愿者救助隊,距今已經有16年了。“聽老人們說,1954年漲大水的時候,六渡橋這邊全部是水,一片汪洋,家里面漂得都是盆子柜子。”周謀望對記者說。在周謀望的童年記憶中,岸邊的堤壩是用紅砂石做成的,因為長期被江水沖刷,石塊接縫處變成了凹槽,全無棱角。那時候每次洪水來臨,都是意想不到的事。周謀望說:“1998年洪水的時候,我經常來江邊看,江岸已經被封堤了,有人24小時值守。我自己家里面也全部是水,根本排不出去。”
以前,為預防洪水的侵擾,會采取全民防汛的措施,每個工廠、社區、單位都會抽出一部分人,分轄區執管,到江邊巡防。周謀望回憶,10多年前江邊都還住有居民,他指著對岸伸入江中的半島說:“南岸嘴實際上已經到了江中,而且岸上的居民都住在堤壩外,也可以說就是住在江里面了。堤壩在他們住的房子后方,大概1公里遠的地方。只要快發洪水的時候,就有巡邏人員預警,里面的人就搬家,水過后再搬回來。而江北這邊的龍王面堤岸上,水通常可以越過護坡,站在觀景臺上,水可以沒過小腿。”
周謀望告訴記者,在江邊長大的孩子都會區分兩種洪水,一是“發流”,另一個才稱得上真正的“洪水”。而所謂“發流”就是在武漢地區并沒有下雨漲水,河流的上游階段卻有大雨,導致山洪爆發,河水猛漲,上游洪水聚集一段時間后流至武漢,導致江水突然猛漲。即便是在發流的時候,江邊的小孩也曾下水游泳。“哎呀,那個時候膽子真大,水下暗流涌動,從衛生碼頭沖下來的漩渦直徑就有一兩米,通常從一個漩渦跳下去,再從水里出來就是半個碼頭的路程。”周謀望說。在周謀望的眼中,特大洪水并沒有讓他記憶深刻,讓他唏噓不已的,是在洪水中消逝的生命。
周謀望曾看見有小孩子在漲水的江邊玩耍,等他一回頭再去看那個小孩時,已被洪水卷走得無影無蹤,沒有喊叫聲,沒有落水聲,沒有一絲聲響。周謀望說:“水無常勢,水不像山,穩坐不動。在江邊長大,見過太多洪水,生死就成了眨眼回頭之間的事。唉,真是悲歡離合,人是血肉有情的啊。”
opinion
漢江與長江在龍王廟這個地方,形成一個“人”字,所謂“人”就是一撇一捺要“撐”住,長江水與漢江間會形成一股拉力,不斷沖刷江岸,這是武漢最險要的地段,我們這里的每一個碼頭就是閘口。
——龍王廟管理站站長汪寶利
1931年漢口市(現武漢市)水災鳥瞰。
武漢防汛紀念碑底座上的浮雕。本報記者 張萌 攝
丹水池江堤,水已漫過居民的菜地。本報記者 謝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