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狀況問卷調查與評析(學生卷•三)
Ⅲ.1.當問及對父母的哪些做法表示不欣賞甚至反感,同學們有下述反饋意見,這實際表明了父母親給孩子制造的煩惱。
(1)父母打罵。學習差,成績低,父母經常打罵;父母不開心時總向孩子發火。
(2)父母管得太緊。關在屋內長時間讓學習讀書,很少給自由活動時間,被剝奪了自主權,父母說了算。
(3)過度安排學習內容,增加學習負荷與壓力。
(4)過于嚴格嚴肅,動輒必咎,不許越雷池一步。
(5)父母在自己身上傾注了太多希望,有“纖纖雙肩挑千鈞”,力不從心之感,心理壓力過大。
(6)要求過高,老拿我和人比,每次比總把自己比得“矮人一截”,讓人泄氣。
(7)溺愛(特別是被祖輩),除了學習什么都不讓干。
(8)父母經常否定我,嚴重打擊了我的自尊心自信心。
(9)父母自己有錯不承認。
(10)父母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
(11)父母不過問學習,使自己放任自流。
另外,個別同學還看不慣父母的下列做法:很少陪自己;翻看子女的日記;長輩的行為失于檢點且有不良習慣;不許交友,阻止與某人玩;除用錢哄讓學乖聽話不知別種教育方法;嬌生慣養;不給請家教也不給報補習班。還有一同學說“他和家長一起看電視家長不管,家長對他太寵愛了”。
Ⅲ.2.評析
合理得當的家庭教育方法促使孩子順利成人成才,錯誤的家庭教育措施倒有可能會毀了孩子。家長們不要誤以為家庭教育的功能總是正面的。如逼迫學習,形成“死學”局面;超負荷布置其他作業,形成“教育過度”;其結果反而有損孩子身心健康,對學習產生厭倦。對孩子嬌生慣養,過度溺愛,勢必會造成“保護過度”:怕孩子受涼而很少洗澡,怕孩子曬黑而不許到戶外活動,怕孩子感冒而穿更多衣服,怕孩子摔傷撞傷而限制其活動等。這就會造成孩子動作遲緩,身體虛弱,反應遲鈍,膽小怕事。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寧可自己作出巨大的忍讓和犧牲,也不讓孩子受到半點委屈,這種情形屬于“滿足過度”,其危害是養成孩子任性、固執、自私、稱王稱霸、自命不凡等惡習。為人父母者無不關愛子女,家長的關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維生素。但家長應當牢記,孩子需要正常劑量的維生素,缺它不可,過多無益。無節制無理性的愛不是蜂蜜而是毒汁,它會把你的孩子毒得“半死”!家長朋友們,藏起一半的愛去愛他(她)不是丟失一半愛,而是愛得更深沉、更科學、更藝術、更有遠見。
拿自家孩子跟人家孩子比是一些家長的習慣做法,而且這種比較往往不是建立在確切了解對方有關信息,綜合衡量自已家庭、孩子的條件、相關因素的基礎上,于是相比結果就很難說全面公正、不含感情色彩,得出的結論常常與事實不吻合且呈簡單化。相對而言,若考慮以下作用、影響學業的因素而對比,結果大致較客觀公正。[1]學習基礎;[2]智力水平;[3]學習的態度、動機與興趣;[4]學習的意志表現(自覺性、獨立性、堅持性);[5]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6]感覺器官,發聲器官是否存在缺陷;[7]身體素質;[8]家庭生活水平及所在社區環境;[9]家長綜合素質;[10]是否曾中斷學業或變遷環境;[11]學校及所在班級教學管理,指導方法,教師責任心。一般而言,不比則已,要比就比各有優勢,各有千秋,比出孩子的自信與士氣,而不能比出“他優我劣”,把自家孩子比個人仰馬翻,“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倘若家長確認自己的孩子智商平平,那也無須灰心喪氣,自怨自艾。雖然孩子的智商天生就已經大致確定了,但讓我們寬慰、樂觀的是:有關孩子的一切素養當中有50%是我們無法決定的,每一位家長都有一生的機會去塑造、改變孩子的另外的50%!只要還有一線的希望,我們就有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