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喜悅與哀愁
作者:王 冬
白色是最“單純”的顏色,一直深得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喜愛。對那些白色的動物,人們也是鐘愛有加。人們如此青睞白色動物,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自然界中白色的動物實際上十分罕見。因為一身銀裝,實在是過于搶眼,并不利于在五彩斑斕的自然環境中偽裝自己。
當人類開始馴養動物,對白色的這種偏好就顯現了出來。我們的祖先總是傾向于那些毛色較淺的動物,久而久之,經過數千年的人工選擇,白色的家禽和家畜便紛紛出現了。同時,我們的祖先還發現,偶爾的,原本深色的動物會產生淺色甚至白色的后代,這其實是白化病。
缺乏黑色素給白化動物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首先是它們特別容易被曬傷,因為皮膚中的黑色素是抵抗陽光中紫外線輻射的最重要屏障。其次它們的視力普遍比較差,黑色素也是視覺神經信號傳遞線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野外,白化動物是不受歡迎的。動物學家們觀察到在某些企鵝和燕子的群落里,白化的個體會受到同伴的排斥。然而在人類的眼睛里,這些棄兒則往往成為“明星”。
很多動物園以擁有一只白化動物為榮——白虎、白獅、白孔雀、白蟒蛇乃至白色大猩猩。比如白色大猩猩“雪花”是西班牙巴塞羅那動物園的鎮園之寶,也是目前人類圈養的惟一一只;而死于2004年8月的南非企鵝“下雪”則為英國布里斯托動物園攢足了人氣。2007年,一頭白化的座頭鯨在澳大利亞東海岸被發現,迅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人們給它起名叫“米迦羅”,在當地土語中是“白小伙兒”的意思。米迦羅的命運自然比它的前輩“莫查迪克”好得多,莫查迪克是一頭白化的抹香鯨,它生活在19世紀早期,這頭脾氣暴躁的白鯨在掀翻無數捕鯨船后被人類捕殺,后來成為著名小說《白鯨記》的主人公。
人類如此鐘愛白化動物,卻對自己的白化同類并不寬容。在各種文化里,白化病人往往同巫術、邪惡、詛咒聯系在一起。即便是今天,在津巴布韋,人們傳說與白化病人發生性關系可以治愈艾滋病,這造成大量白化女性被強奸和感染艾滋??;而在坦桑尼亞,破獲了一起謀殺案,一名巫醫被控在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間殺害了19名白化病人,因為人們相信擁有白化病人的部分軀體可以帶來好運。
偏見和歧視是白化病人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大眾媒體,特別是好萊塢的電影為這種偏見和歧視的蔓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根據美國全國白化病和色素減少癥患者協會的統計,從1960年至2006年,共有68部影片中出現了對白化病人的污蔑和扭曲。這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片。比如《黑客帝國之重裝上陣》《冷山》《達·芬奇密碼》中,都有白化病人的形象,不是反派就是刺客。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日本,日本曾經是以白為美到極致的國家。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白化病人并不會遭到歧視,甚至在日本王室中也經常有白化病人的身影。然而隨著上世紀60年代西方影視作品的傳播,大眾審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本人也開始鐘愛古銅色皮膚的沙灘俊男靚女。自那時起,白化病人在日本大眾媒體上的形象,也變得邪惡和恐怖起來。
(辛麥摘自《中學生百科·文綜理綜》2009年第1期 圖/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