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東西了。最近跟朋友聊天,頗有感觸。
第一個是,我忽然意識到自己真的很幼稚。
上周末看完一部泰劇《熾熱游戲》,恍然從女主的身上發現我的影子。
據我看過的部分劇來說,泰國很重視家庭關系,甚至有點過度(邊界不清)。
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我一直都覺得我爸媽很愛我。后來,發生了幾件事,顛覆了我的認知,讓我一度心理失衡,找不到方向。經常一個人偷偷地哭,雖然沒有遇見男主那樣的人,也遇見了幾個溫暖的人。
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說跟我去某個地方,本來以為她隨便說說的,第二天我剛下公交,就看見她焦灼等待的眼神,那一刻,特別感動,恨不得跑過去立刻擁抱她。
當我發現可能自己情感激烈時,又忍不住多心,說不定她并沒有我如此熾熱的情感。
不過,這件事也讓我一直銘刻在心,偶爾拿出來咂摸,也覺得很甜。
說道我的幼稚,也是因為不想長大,或者說,拒絕長大。(因為愛具有表現欲,當你過度表現時,可能會做一些幼稚的事情。)
心理學說,成長就意味著背叛,背叛過去的自己,試圖保持著某種情感鏈接。
算下來,我是一個很念舊的人,對于熟悉的東西,不太會輕易地改變。
喜歡一個人,或一件事,希望能夠持久永恒。雖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心里還是抱有這種幻想。
而現在,對于成長這個命題,我更傾向于認為,不愿意長大,是不愿意承擔某種責任,逃避某些東西。
啊哈,說到這兒,朋友又問我,那你現在不是在承擔你的責任嗎?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我也一直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只是覺得,結婚后責任更大。
第二件事是,朋友詢問我關于結婚的事情。
以前,我覺得“癡情”、“忠貞不二”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值得高歌頌揚。然而,后來發現這種想法本身就很幼稚。
其實,所有的癡情,都是因為缺少選擇。說得直白點,目前的這個對象是你的最優選擇。
如果真的有一個高富帥/白富美出現在你的面前,你還會固執不變嗎?
很多時候,我們感動于我們付出的感情,因為我們篤定用它可以交換(獲得)我們能得到的東西。意思就是,我們愿意犧牲當下的感受,去換以期的回報。
一旦得不到,自然就會很憤怒。“你怎么對我這樣?”、“你怎么這樣忘恩負義”、“你怎么這么無情?”……
我們把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轉移到別人身上。
說到這兒,其實,有幾個點值得說一下:
1、我們擅長欺騙自己,情感比金錢更重要。因為大部分人可以選擇情感,而不是金錢。有些人對你好,是因為Ta除了感情,沒有其他可以付出了。
比如,在戀愛時,一個人對你死心塌地,可能他的時間和感情并不值錢。比如,在婚姻中,有些女人喜歡用偷懶的方式,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家庭中,然后以此為要挾,我為了家付出了所有。可能她的工作價值并不高,于是在情感價值上加碼。
2、我們習慣用一種【靜態】【永恒】的眼光去衡量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比如愛情,婚姻,工作,人生。
想明白這兩點,做決定容易很多。
沒有任何一個選擇,會永遠正確。就像沒有不會后悔的結婚對象一樣。我們現在做的都是最優選擇,只需要讓這個決定保持正確就好。
記住,讓每一段關系滋養你,而不是消耗你的能量。
前幾天某個人對我說,不管我是否做錯一件事,很少道歉。
猛然醒悟,確實是這樣。有些評論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更真實的自我。
對于道歉這件事,我后來仔細想想,如果承認了錯誤,那我的所有委屈就合理化了。我拒絕道歉,只是希望被人看見我的委屈。
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次我都被不合理對待過,“你知道錯了嗎?”——“我就是沒錯。憑什么讓我道歉?”于是,越來越堅毅,絕對不道歉,絕對不妥協。
道歉是害怕受到懲罰嗎?并不,我不道歉,只是不想要委屈合理化。說一聲道歉,又能怎樣?
人生很多次難關,都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可能會把一件事想得很嚴重,然而,長遠看來,那件事簡直就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