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有打著宗教名義大肆斂財事情發生。本該清凈、自然的修心之所變得有些烏煙瘴氣、一地雞毛。人們普遍認為,寺廟宮觀的商業化是不該要整治了?2017年11月23日,國家宗教事物局聯合中宣部等12各部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嚴禁商業資本介入佛教道教;2018年2月1日,新修訂的《宗教管理條例》開始執行,打著宗教名義大肆斂財事情正在逐漸減少。寺廟宮觀清凈了,可是這背后的邏輯你弄清楚了嗎?本期《兩個和尚鏘鏘鏘》就將為大家還原,現在的寺廟為何會出現商業化以及古代的和尚怎么養活自己!
以下為文字實錄:
尤志東:《兩個和尚鏘鏘鏘》,歡迎延參法師和印能法師,歡迎兩位。2月1號開始實施的《宗教管理條例》當中,關于佛教商業化的問題說要開始治理。其實關于佛教商業化的問題討論一直存在,很多人會覺得說,佛教寺院這種地方,為什么要賺錢呢?
印能法師:我個人來覺得呢,中國最早的佛教,因為各朝代都信佛,所以出家人的這種吃和住都不成問題。
延參法師:在四祖道信以后,我們由于僧人也越來越多。
印能法師:有的皇帝也好,王爺也好,他們就把這個地,布施供養給寺廟,然后這個寺廟就開始農禪并重,自給自足。話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行;兵馬沒動,糧草先行。你修行、弘法吃喝拉撒睡,后勤保障,缺不了的這個經濟。比如我在揚州高旻寺,高旻寺在解放前有2000畝稻田,本身它就租出去,一部分靠這個收租,這是其一。其二,留一部分僧人們自己勞作,然后還有菜地,將近有一百多畝呢。揚州跟北方不一樣,冬天有那種上海青的小青菜,整個冬天都有青菜吃,那個青菜又還甜。
尤志東:印能法師能不能不要岔題,認真回答我的問題。
印能法師:好,我繼續。到后來解放以后,因為咱們土改,寺廟里幾乎就沒有地了。然后僅有的地,也根本就不夠吃喝拉撒用,就只能靠信眾的這種捐助。
尤志東:就是香火錢是嗎?
延參法師:印能法師說的是,有一些寺院像云居山真如寺這種,它在山上;還有一些寺院,它在城市里,在城市里的,它沒有地了。
印能法師:就沒地了,然后怎么辦呢?只能靠信眾捐助,但有的寺廟信眾捐助也不夠用。所以怎么辦呢?有一些寺廟就合理合法有一些流通處。流通什么?一些個佛教的用品,因為他也是有成本的,就是說你這個東西。
尤志東:賣點東西,做點小本生意。
印能法師:對,早期這個商業是可以理解。
延參法師:我想說一點就是,為什么在前幾十年,寺院當中會出現這種門票這種現象?在歷史長河當中沒有出現過,為什么會出現?我們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世間因緣,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近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革,很多寺院毀于戰火,或者毀于各種原因。
印能法師:它要重建。
延參法師:確實到目前來說,很多寺院還沒有完成修復。
尤志東:所以需要門票收入這塊是嗎?
印能法師:所以一來二去就變成現在這種狀態。
尤志東:現在很多人可能覺得說,我對寺廟的期待是我去燒香拜佛,以一個虔誠的心過去。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好像去到一個景區一樣,我這邊收個門票,那邊還坐個擺渡車,到了這邊小商品擺一堆讓我買,門口還有算卦的,你要不要算一卦?
印能法師:這個造成了信仰的成本的增高。東東說景區門票、擺渡車,這都兩筆開銷了;到了廟門口,再收一個門票三筆了;然后再買個高香四筆了,然后再買點小掛件五筆了。
尤志東:然后再有人拉你去算個卦。
印能法師:對,六筆了。所以這個我個人認為,隨著新修訂的《宗教管理條例》的頒布,很多地方(的商業化)已經沒有了。但是我要重申一點,真正正信的寺廟,這些東西,你都看不見的。
延參法師: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個時代在進步,理念在進步。《宗教事務條例》的出來是恰到好處。我們說宗教文化,它傳遞的是一種人文關懷。我們說為什么要做到關懷社會?悲憫大眾,見證時代發展,我們說能不能完成對這個新時代的先詮釋?《宗教事務條例》出臺了,這個世間因緣真的是太符合這個時代。
印能法師:太好了,而且從某一方面,它杜絕了一些像剛才說的商業。我認為(剛才說的)都是小商業,還有更大一種,某些地方管理不善,導致了有公司把寺廟拿下,進行經營,我覺得這個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但是《宗教事務條例》出臺以后,對這類的事情,國家是有非常非常強有力的規定出臺了,后面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