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爸媽很少給我添置新衣;入學以后學校又要求全天穿校服,買衣服的機會就更少了;加上管教嚴格,自己能花到錢的地方并不多——這一切導致上大學以后,我的購買欲就像失控的熱氣球一樣膨脹升騰起來。
總覺得自己衣服少,又舍不得買好的,就上淘寶買幾十元一件的衣服,結果只穿了一兩次就壓箱底;剛開始學化妝,嫌大牌太貴就買了100元一套的“新手套裝”,結果用了一次臉就過敏嚴重,還要去醫院治療過敏。當時的我甚至覺得室友穿幾百元的衣服是非常奢侈的行為——但是一年算下來,我卻是4個人中開銷最大的。錢一點也沒省下來,反而還花了更多。
大學的后兩年學會了“有品質地消費”與“量入而出”,衣柜里的衣服數目不多但開始注重質地,也不再買廉價化妝品;“入不敷出”不再是常態,但基本還是保持在月光的狀態。入職后在體制內管理崗工作,第一年是實習期,工資并不高,但除了房租以外生活成本極低——于是每個月發工資日就成了我還花唄白條信用卡的日子。我精打細算地把錢悉數花光,然后下個月又被新的商品吸引,周而復始。
Foter.com
轉正的前一天,我的銀行卡里甚至連3位數的存款都沒有。覺得自己很廢柴,讀了那么多年書,都工作了還要靠爸媽和男友補貼,一個連自己的錢都管理不好的人如何能夠成就大事呢?于是下定決心與過去告別。
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啦,我學了理財,徹底改掉了亂花錢的毛病,開始“養鵝”;投資收益穩步增長,跑贏了通貨膨脹;開源與節流并行,其他收入遠遠高過工資……
我的收入增長了許多,日常開銷卻比之前還要小。
今天這篇文章其實是一個自己擺脫月光直到存下收入大半的一些經驗,希望能給還在被經濟問題困擾小伙伴們一些啟發~
1
先儲蓄,后花錢
每個月拿到工資以后,先存下收入的5%~10%,然后再進行消費。如果你擔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買買買的欲望,可以把它們存成定期,或者放在流動性較差的賬戶中(比如是余額寶的“心愿儲蓄”)。相信我,少了這一點點錢完全不會讓你的生活質量變差,反而會讓你逐漸擺脫“我要沒錢了”的不安,開始體驗存款增長的樂趣。
等你習慣少花這部分錢了,可以再慢慢增加比例,存下20%、30%甚至更多。我現在每個月固定支出大概只占收入的10%,還有30%的機動支出(比如要參加某個昂貴的培訓,或者有旅行之類的大支出),60%~90%的都能結余下來。
2
學會記賬
如果你經常迷迷糊糊地花了錢,月底看到賬單才嚇了一跳:“天吶,我怎么花了這么多?”教給你一個根治此癥的方法——記賬。
1
分析賬單
記賬不是為了記流水賬,而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們消費。
花錢最可怕之處就在于“積少成多”,不過出去看了兩三場電影、吃了四五頓飯,買了幾件平價衣服,結果月底一看已經花了大幾千。記賬可以幫我們管理自己的消費記錄。我比較習慣用的記賬軟件是挖財記賬,主要是因為有超好用的預算功能和語音速記。我調查了一下身邊的妹子們,大家不愛記賬大多是因為懶,或者記了一段時間依然是月光,漸漸就不想記了。下一次,當你吃一頓飯、打了一次計程車、買了一本書的時候,立即打開挖財記賬,把剛剛產生的這筆消費記錄下來,這樣就不至于到快花光的時候才驚覺“已經沒錢了”。
僅僅“記錄”是遠遠不夠的,記賬最重要的是分析賬目,知道自己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其中哪些地方是原本不需要花的。餅形的報表會告訴你在哪里花錢最多、哪里花錢最少。
然后打開賬單明細進行復盤。回顧過去一個月所有的開支,把它們分為“必要的”、“需要的”和“想要的”三類。“必要的”就是要滿足生存不得不花的錢,比如吃飯、公交地鐵、通訊、房租,這部分的錢是很難省下來的。“需要的”是買來能夠讓生活品質有所提高,但是不買其實也無妨。比如說一天喝一杯星爸爸,一年下來就是一萬塊(有一個金融學專業名詞叫“拿鐵因子”,就是指這種看似不起眼的零散花費)。“想要的”消費通常對于你現在的收入水平來說有點高,你可能需要攢攢錢才能買,比如換臺新電腦啦,出國旅行,買一個奢侈品包包之類的。
下一次花錢的時候,請務必先歸類再消費:對于必要的,一定滿足,這是生活的根本;對于需要的,減少拿鐵銀子,比如少吃零食,也別看到美妝博主種草口紅就買了;對于想要的,適度滿足,作為對自己達成某項成就的獎勵。
2
先預算,后消費
分析過2~3個月的賬單以后,你大概已經知道自己每個月、每個類型的開銷大概是多少,這時候就可以設置預算了。這是我選擇挖財記賬最主要的原因。你剛剛拿到新一個月工資,難免覺得“剩的錢還多,可以再買些”,結果可能在前幾天買了好幾樣不怎么需要的東西,到了月末又重新陷入經濟危機。按照類別設置好預算,這樣你就可以嚴格地控制自己花錢的節奏了。
接下來你每記一筆賬,剩余預算都會提醒你“還有多少錢可以支配”。比如你這個月已經把“購物”項目的錢花完了,結果逛商場的時候又看到了一件心儀的連衣裙,請低頭看看預算然后對自己說一個字:忍。
記賬最重要的不是花了多少錢這個數目本身,而是讓你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3
延遲滿足&遠離誘惑
人最具購買力的時刻其實是在“心動”的一瞬間。這也就是為什么你在商場偶然看上了一件衣服,回來之后沒過多久就不再喜歡了。網絡購物帶來的便捷同時助長了沖動消費,你幾乎不需要經過猶豫,只要點幾下手機屏幕,在反悔之前就已經把錢付出去了。
你看上某個商品以后不要著急把它收入囊中,先打開賬單看看,自己這個月該類目下的預算還剩多少。如果預算已經花完了,不要多想趕緊退出吧;如果還有一些余錢,也不要著急買,可以先給自己留一段時間冷靜一下,比如一周,甚至一個月,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如果買來了,我會喜歡它多久呢?”我現在網購的習慣是,除了生活用品,購物車里的商品放一個月以上、回答仍然是“我想擁有它”的時候才會付款。無關乎價格,我只是想確認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
就像自習的時候要把手機調靜音放在遠離視線的地方,否則你的學習效率就會大打折扣一樣;避免“剁手”的最好方式就是“少逛”。少逛淘寶、少逛街,多做一些其他有意義的事來分散注意力。你的快樂不應當只來源于對某樣物品的占有欲,讓自己的靈魂變得有趣,可比消費的愉悅多多了。
3
告別提前消費
如果你沒有超強的自控力(有自控力也不會月光了),可以做到提前消費而不超支,你最好關掉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還有信用卡。提前消費大概率會讓你花更多的錢。花唄一類借貸服務最可怕的地方在于,當你花掉一筆錢的時候,你看不到自己銀行卡里的余額減少了,從而產生一種“我還有很多錢”的錯覺,這樣當你遇到心動的商品時幾乎會不假思索地下單。
相比而言,銀行卡數字減少能產生更大的刺激。你會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錢變少了”,然后節制消費。
與其在還賬的時候驚呼“我怎么花了這么多“,不如在付款前三思。
4
學會花錢買時間
有一個簡便的衡量標準就是你自己的“時薪”。如果做一件事,單位時間里你要花費的錢比時薪多,還是可以省一省的;如果比時薪少,你就可以外包給別人做啦。
選擇一個離單位更近的住所也是這個道理。你會發現,每天省去2h的通勤時間,你可能讀完了別人幾個月也沒讀完的書、有更充沛的時間精力。
5
最好的消費是投資
投資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資產層面的,一個是“投資自己”。
經濟學中最具魅力的莫過于“復利”。如果你在今年年底存下1萬元,假設年化利率10%,30年以后你將擁有17萬元。
理財能提升收益,投資自己卻能增加本金。
“投資自己”這件事我其實在很多篇文章中寫過了,但是有小伙伴追問“如何投資自己”,這里簡單地提一下。
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職場核心能力,包括溝通力、關系力、信息力和顧問力。這些能力是任何崗位都需要的,只是配比不同。可以通過讀書或者參加培訓的方式獲取。
另一方面是投資自己的興趣。興趣可以極大程度地提升人對于生活的滿足感,同時興趣也是潛在的收入來源。比如說一開始我是報著沒有任何功利的心態寫作的,但是后來因為有了簽約稿酬,愛好便成了副業。同樣有一些小伙伴喜歡攝影,愛好漸漸帶來了收入。
還可以選擇考證。一個足夠有含金量的證書能為你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好的背書,當然,也意味著更高的收入。
Foter.com
掌控自己的生活,先從掌控自己的財富開始。記賬是件小事,但學會記賬,更多地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學會提前規劃與適度滿足。
愿大家都能理性消費,早日收獲財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