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
2019年清明時間
4月5日09:51’
農歷2019年三月初一 星期五
清明天清地明,天氣漸暖,更是一個尤為重要的養(yǎng)生節(jié)氣。
明日清明
清明過好!保您全家平安、健康順遂!
先收藏,再送給你關心的人!
清明養(yǎng)生指南
吃:“兩多一少”很重要
多吃“柔肝”食物:
多吃“祛濕”食物:
少吃“生發(fā)”食物:
喝:這兩種養(yǎng)生茶常喝
做法:黃芩6克,綠茶3克,將黃芩用200毫升水煮沸,然后用它來沖泡綠茶,5~10分鐘后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燥濕、瀉肺火、解毒、利尿、降壓、鎮(zhèn)靜等。
做法:桂圓紅棗各5顆,用沸水沖泡。最好將紅棗劃開。
功效:補心脾、益氣血、安神、潤肺,主治倦怠無力、失眠健忘。
穿:宜寬袍大袖、不穿白色
中醫(yī)建議清明時節(jié)宜“被發(fā)緩形”。
春天是主肝的季節(jié),肝對應的顏色是青綠,應該向藍和綠靠攏,可以稍微帶點紅,但別穿白。
住:夜臥早起
早晨7點—9點起床最好,胃經最旺,可以在此時起床并進食。
行:多動少靜
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應在太陽升起后。“動”宜適度。
防:這些要注意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黃花楊柳風含悲;
祭祀先人懷舊憶,
相思一片起心底;
懷著一份思念,
追憶一絲緬懷,
釋放一種心緒,
傳遞一份祝福,
祈禱一生平安!
清風吹春草,
楊柳拂情由,
一片思念隨風走;
傳一句問候,
斟一杯熱酒,
一片溫暖澆離愁;
一絲絲綠意,
一朵朵花香,
愿你健康無憂愁!
快把祝福送給家人朋友
愿您幸福常在,福氣常來!
清明是24節(jié)氣中的第5個節(jié)氣,在公歷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自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
清明,既是節(jié)氣,也為節(jié)日。天空潔凈明朗,是為“清”;大地萬物蘇醒,是為“明”。農諺有曰:“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過后也是春耕大忙的時令。
清明剛好處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此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就連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jié)前后的風,自東南而來,是冬至后吹過的最溫暖和煦的風。而天氣,也真的開始暖和了,走出去,天地間一片清明,到處都是繁花飛鳥,熱鬧非凡。踏青,游春,放風箏,賞花,拍照,草地野餐,蕩秋千,拔河,踢毽子,踢足球……這么多的快樂俯拾皆是,只要你走出門去。
清明節(jié)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jié)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jié)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guī)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yè)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
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jié),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yǎng)蠶。其中的“清明節(jié)”還只是一個節(jié)氣,不是節(jié)日。
清明節(jié)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jié)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jié)氣被看作清明節(jié)的源流之一。
清明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后來,民間競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風俗。
作為一個時令節(jié)氣,清明節(jié)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故此,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清明節(jié)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桐,是指白桐花。意為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春來萬物復蘇,到清明時節(jié),陽氣更盛,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或許,在古人心中,白桐花開的日子稍微遲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時,所以才以此作為清明節(jié)到來的標志。
清明,行走在大自然中,看各種各樣的花慢慢地凋謝,一地芳華,瞬間美好即成泥,不覺使人感傷。然而,在另一坡道上,忽見一農家小院里有棵高大的白桐樹挺立在稀白的云天下,兀自開了滿樹的紫白的小鈴鐺一樣的花,香滿原野,給人驚喜,使人震撼!這就是花開的力量,也是生命的動人之處,難怪,古人對此花情有獨鐘。
鵪,是指鵪鶉類的小鳥。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
田鼠為至陰之物,鳥為至陽之物。此語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可見,春日里的草長鶯飛之景象,是順應了大自然的變化。
其實,何止是鳥兒喜歡陽氣漸盛的春季,就連人類,告別了冗長陰寒的冬季后,在閑暇之日,游走在春日里,曬暖陽,看花開,聽鳥鳴。放松身心,體會生活的美好,愜意,舒服,自在!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說明清明時節(jié)多雨,故而彩虹出現(xiàn)。《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候,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其實虹在這個時節(jié)出現(xiàn),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知道,在干燥的冬季,天空中飛塵濃密。而在風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滌,有了繁茂的植物綠葉對裸土的封遮和對粉塵的吸收,美麗的彩虹才可能出現(xiàn)在雨后的天空。
《十二月七十二候歌》中也說:虹橋始見雨初晴。對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正是因為新雨后的天空粉塵最少,空氣最清潔,所以才有了美麗的彩虹。由此可見,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非常細致,充滿智慧。
古人的清明三候,讓人們正確了解和認知了大自然中的物候現(xiàn)象,讓人受益匪淺。這是除了踏青、美食、祭祀之外,清明節(jié)的又一大特色。
清明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行清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等,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jié)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融匯自然節(jié)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先祖?zhèn)冏非蟆疤臁⒌亍⑷恕钡暮椭C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思想。
清明節(jié)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tǒng)理念在清明節(jié)中得到了生動體現(xiàn)。
在古代,清明有很多習俗,除了禁火、寒食、掃墓之外,還有踏青、植樹、蕩秋千、插柳條等等。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jié)俗的中心。古時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于是漸形成春祭的傳統(tǒng)。
清明掃墓,人們要清除雜草,培上新土。再擺上果蔬糕點等供品,擺上鮮花,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祈愿逝去的先人以得安寧。
每逢清明節(jié),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xiāng)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人們慎終追遠,因為只有不忘記從何處來,才能知道往何處去。
蹴鞠,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北方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早在三國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翩擊鞠壤”之句。
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會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在夜里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飛后,剪斷牽線,任它們飛走,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中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道:“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從立春到清明整整兩個月,其 間經過雨水、驚蟄、春分,至清明時節(jié),此時大地漸暖,清氣上升。
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 天空清而大地明。清明時節(jié)養(yǎng)生,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人與自然同氣相求,是指導人的起居、飲食均不可與節(jié)氣相逆,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氣候特點按時調節(jié)。
中醫(yī)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
因此“天清”則對應人體的心清、肺清;“地明”則對應人體的脾胃升降功能,同時“明”由日和月組成,日月分別代表陰陽,因此“明”也含有陰陽平衡之意。
清明屬春季,而春與肝同屬木,春季亦是養(yǎng)肝之時。并且人體的情志變化對五臟有著密切影響,故清明時節(jié)養(yǎng)生要保持陰陽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條達疏暢和心情的愉悅。
冬季人體的陽氣內斂,氣機的宣發(fā)疏暢不夠,精神常有壓抑之感,要充分利用春季適當?shù)恼{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陰陽得以平衡。
春分節(jié)氣開始是一年中天地間陰陽變化的初期,到了清明發(fā)展為陽氣的旺盛時期,如同人體的青壯年期,活力四射,充滿生機,因此這是補陽氣的最好時節(jié)。
故清明時節(jié)適宜葆養(yǎng)陽氣,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對慢性病患很有益處。中醫(yī)認為“動則生陽”,這段時間可以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增加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注意防范潮濕和風邪的入侵,飲食上宜以平補和清補的食為主。
清明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時節(jié),在這段特殊的日子里,人們懷念仙逝的故人,難免悲傷、憂思過度。
其實,這在春季這個肝火容易亢盛的階段,也有一定的養(yǎng)生意義。以暫時的寒食對抗木火的亢盛,可有效降低肝陽亢,肝火旺等疾病的發(fā)生。
《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亦曾記載:“思傷脾,憂傷肺”,因而要避免此類過度的情志變化。
《千金方》中也有記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
清明期間的飲食要清淡,偏素一些,適當選用當季蔬菜。至于寒涼、油膩、粘滯之品易傷胃陽氣,則應盡量少食。可多食些柔肝養(yǎng)肺的食品,如薺菜、菠菜、山藥、百合等。銀耳湯,菊花枸杞茶,百合綠豆湯等都是很應季的食物。
清明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但是因為青團非常不易消化,老年人和小孩絕對不適宜吃青團,青壯年也不要貪吃呦。
清明時節(jié)這股潔凈的天地之氣可不要浪費,多做些戶外活動,曬曬太陽,站站樁,養(yǎng)養(yǎng)肺氣 。
中醫(yī)認為人應四時, 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立春之后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運行血不暢,從而引發(fā)各種疾病。
就中醫(yī)養(yǎng)生來講,清明也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大地漸暖,到了清氣上升的時候,含上清下明之意,即天空清而大地明,此時養(yǎng)生保健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早上7點至9點宜起床為了使陽氣更好地生發(fā)。
在清明時節(jié),人們應有意識地順時而為調整作息,早點起床。
7時至9時是辰時,此時屬胃經最旺,如不早起會導致陽氣欲發(fā)而不能發(fā),化為內火上擾心肺及腦,可引起心躁、喉干、頭昏、目濁等不適。
因此,盡量把作息時間向前調,早起后積極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不僅能舒筋活絡、暢通氣血,還能暢達心胸、怡情養(yǎng)性、增強抗病能力。
01. 宜柔和,清明時節(jié)氣候潮濕,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說話說:“春動生陽”,因此,春末更要注意多動,選擇動作柔和的鍛煉方式,如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
清明還有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等放松身心的中輕度體育活動。
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舉家老小集體外出,適當?shù)嘏懿教S,可以疏通冬日的氣血積郁,讓精神壓力得以緩解,使心胸開闊,心情愉悅,更能使人體正氣增強,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通過鍛煉可將郁結、剛烈的肝氣舒展出來,但運動過程中切忌過度出汗,以調養(yǎng)五臟。
八段錦是我國傳統(tǒng)的健身方法,由八種動作組成,每種動作稱為一“段”。每種動作都要反復多次,并配合氣息調理(如舌抵上腭,意守丹田)。
八段錦的動作一般比較舒緩,適合各年齡段的人鍛煉。
練習八段錦可以緩解疲勞,放松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還能通過激發(fā)身體潛能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焦慮癥及失眠等慢性病。
在八段錦的練習中,可選擇一到兩段單獨練習,也可以全套一氣呵成。如清明時節(jié)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推薦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經常練習對脾胃有保健作用。
02. 跪拜強身,按照中國傳統(tǒng)禮數(shù),掃墓時要對祖先進行跪拜,完成彎腰伸背、手掌雙膝觸地、叩頭及地,繼而撐掌起身的一系列動作。
它活動了人體主要的關節(jié)和骨骼肌,三個頭磕下來就會覺得手腳舒展,氣血融通。
其實,跪拜的動作一直被道家作為導引術的一部分,中醫(yī)證明確實有通經活絡,防止血管硬化、栓塞的作用,經常模仿跪拜磕頭的姿勢鍛煉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
“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這句老話不止是告訴人們虔誠孝順可以長壽,也道出了堅持導引鍛煉可以強身的道理。
保肝護胃養(yǎng)陽氣,飲食輕補助生發(fā),減酸宜甘,養(yǎng)脾壯陽;種子入食,除濕補虛。
清明正是陽氣上升的時候,內經強調“食應減酸宜甘,以養(yǎng)脾壯陽”。
也就是說,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yǎng),以健脾扶陽祛濕為食養(yǎng)原則,忌過于酸澀,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膩生冷。
清明時節(jié)正是冷暖空氣交替之際,亦日漸趨暖,所以天氣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陰雨綿綿,人體常會出現(xiàn)四肢麻痹。
01. 茶飲調理:養(yǎng)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明代大醫(yī)家李時珍在清明時節(jié)養(yǎng)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
“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養(yǎng)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的功效。
俗話說“春眠不覺曉”,飲用“明前茶”則有提神醒腦之功,如李時珍所說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02. 青團,另外,寒食、清明時節(jié)食艾葉粑(青團)作為傳統(tǒng)習俗,近年來也越來越流行。
做法:先準備好糯米粉和粳米粉,比例為1:1.將采摘來的艾葉清洗后搗爛,然后用搗爛后的艾草加入調好比例的糯米粉和粳米粉中拌勻揉和,就成了艾葉粑面團。
取一塊艾葉粑面團,將餡包入,上鍋蒸熟便可以享用美味了。
艾葉草是一味中草藥,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護肝利膽的功效。
因此,在清明這個節(jié)氣,進食由艾葉做成的食物,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降燥并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立春之后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清明時節(jié),人也往往容易傷感。
從中醫(yī)來講,七情不暢也可影響肝的疏泄和陽氣的升發(fā),從而導致五臟的功能紊亂,最終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因此,還要注意情志的疏暢,可外出踏青賞花,以舒暢情志。
春分節(jié)氣開始是一年中天地間陰陽變化的初期,到了清明發(fā)展為陽氣的旺盛時期,如同人體的青壯年期,活力四射,充滿生機,因此這是補陽氣的最好時節(jié)。
故清明時節(jié)適宜葆養(yǎng)陽氣,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對慢性病患很有益處。
中醫(yī)認為“動則生陽”,這段時間可以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增加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注意防范潮濕和風邪的入侵。
需要注意的是,過敏性人群應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盡量躲避花粉,防止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生。
春天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fā),人體應該借助這一自然特點,重點養(yǎng)陽,養(yǎng)陽的關鍵是“動”,切忌“靜”,人們應積極到室外鍛煉,但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應在太陽升起后外出鍛煉,鍛煉前應喝些熱水、牛奶、蛋湯等熱湯飲,同時運動要舒緩。
居室每天中午要開窗通風,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氣,春季多穿純棉的寬松衣服,可避免發(fā)生濕疹。
另外,不要選擇潮濕的地方進行鍛煉,運動出汗后要及時擦干。
春季氣候忽冷忽熱,要遵循“春捂”之說,不宜馬上脫下棉衣,換裝時應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先把上衣減掉一些,褲子可晚一些減,下身寧熱勿冷,以助養(yǎng)陽氣。
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老年人、有痛經史的年輕女性,初春時要盡量使身體“不凍不寒”。
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因春天本來肝陽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過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損傷脾胃,所以,春季飲食忌酸。
酸性食物有羊肉、鵪鶉、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螃蟹等。宜食用甘溫補脾之品,可多吃山藥、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
春季是肝陽亢盛之時,情緒易急躁,要做到心胸開闊,身心和諧。心情抑郁會導致肝氣郁滯,也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fā)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老人本來陽氣相對不足,而春天是養(yǎng)陽的大好時機,如情欲妄動而房事較頻,會耗氣傷精,進一步損傷陽氣,因此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在春天應適當節(jié)制性欲。
清明時節(jié)是一年養(yǎng)生的重要時期,在中醫(yī)理論機體生長也在于春季,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
在清明之際體內肝氣最旺盛,如果肝氣過旺,則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時還會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fā)各種疾病。因而這段時間是高血壓病盒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高發(fā)期,需要大家對其重視起來。
在清明時節(jié),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予以避免。“陽氣”升發(fā)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較好,不過要注意飲食適度,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時節(jié)飲食宜溫,多進食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清明時期還適合進食地瓜、白菜、蘿卜、芋頭等食品溫胃祛濕,也適宜多吃。另外,清明節(jié)氣中,不宜進食食筍、雞等,可多吃些護肝養(yǎng)肺的食品、如芥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
清明時節(jié),時而風,時而雨。風多、雨多是清明節(jié)前后的氣候特征,但人們掃墓踏青,戶外活動增多,如果不加留心就容易受到風邪的侵犯。
甘味滋脾胃,山藥煮紅棗。多吃些甘味食物,既能滋補脾胃,還有利于春天陽氣生發(fā)盒肝氣的疏泄。甘味食物中,最值得推薦的是山藥和大棗。
清明節(jié)氣,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于肝膽脾胃,容易導致相關臟腑疾病的發(fā)生和加重。此時,可以做一些有益于疏肝健脾、安神降壓、消滯開胃的保健操。
而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尤其是已經患有高血壓的人,避免參加競技性活動,以免情緒激動,動中有靜的太極拳等是最為合適的鍛煉方式;同時還應該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等。
在此時節(jié),暖濕氣流活躍,冷空氣活動也比較頻繁,陰雨天氣較多。因此,要趁著天氣晴朗、陽光充足的時候,開窗通風、晾曬衣被,保持居室空氣清新,并去除室內和衣被上的潮寒之氣,有利于預防身體不適和疾病侵襲。
還可以選擇天氣好的時候,給居室做大掃除,或是將居室的布置、裝飾做些小小的改變。比如,換上溫馨亮色的窗簾,讓家居環(huán)境顯得溫和舒暢;給餐廳做些色彩搭配,換一套漂亮的餐具,既能喚起人的食欲,又能給家人增添一份好心情;給陽臺和客廳增加幾盆植物,營造一個空氣清新、賞心悅目的小環(huán)境,閑時澆澆花、看看草,也可以解除疲勞、安心怡神。要知道,居家環(huán)境安排得井然有序、溫馨舒適,對身心健康也很有益處。
清明時節(jié)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非常重要,熬夜傷肝,早睡早起才是養(yǎng)生之道,此時節(jié)應保證睡眠,以養(yǎng)臟氣。
肝屬木,木生火,火為心,在此節(jié)氣中心臟會過于旺盛,所以這一段時間是高血壓的易發(fā)期。應引起重視。
天氣回暖雖然不用再去感受寒冷之氣,但是一些細菌、病毒也開始活躍了起來。旺木傷金,金為脾,所以這一節(jié)氣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視。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一降雨就會降溫,所以,清明節(jié)的氣候還是會有一些微涼,尤其是北方,早晚的溫差很大,稍不留神,就會感染風寒,所以,保暖非常的重要,建議女性不要過早的穿上裙子,保護腿部和腳部的溫暖非常關鍵。
無論是掃墓還是踏青,都應做好保暖工作,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外邪的入侵。對于孕婦、老人和身體虛弱的人在掃墓時更要注意保暖,還要注意不可過度的勞累,注意休息。
清明節(jié)是踏青掃墓、追悼先人、悲痛傷感的祭祀節(jié)日。在憑吊先人的同時,應該注意自己的健康。
清明節(jié)是對親人寄托哀思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次宣泄哀傷的機會,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緒,同時也利于心理健康。但是在這段時期,對于失去至親的人,清明節(jié)很容易觸景傷情,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容易傷肝。因此大家悲傷、抑郁的情緒,不宜持續(xù)得過久。
另外這段時期是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高發(fā)期。有此類疾病的患者不宜過度傷心,要注意情緒的調節(jié),需要找親人、朋友陪伴,緩解負面情緒的影響。
01. 多吃“柔肝”的食物,中醫(yī)學認為“春與肝相應”,清明時節(jié)應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如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等。
02. 多吃“祛濕”的食物,由于清明雨多濕氣較重,在飲食上要注意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如白菜、蘿卜、芋頭等。
03. 慎吃“生發(fā)”的食物,中醫(yī)認為,清明正值肝陽上升時節(jié),故不宜進食竹筍、咸菜、雞、海魚等“發(fā)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中老年保健養(yǎng)生專家特意推薦了兩款清明養(yǎng)生茶,大家不妨多喝一喝。
01. 黃芩茶
做法:黃芩6克,綠茶3克,將黃芩用200毫升水煮沸,然后用它來沖泡綠茶,5~10分鐘后即可飲用。
功效:具有清熱燥濕、瀉肺火、解毒、利尿、降壓、鎮(zhèn)靜等功效。
02. 桂圓紅棗茶
做法:桂圓紅棗各5顆,用沸水沖泡。最好將紅棗劃開。
功效:具有補心脾、益氣血、安神、潤肺等功效,主治倦怠無力、失眠健忘。
中醫(yī)建議清明時節(jié)宜“被發(fā)緩形”。
“被發(fā)”就是指該生發(fā)時就不要有約束。要做類似于不把頭發(fā)扎起來,而隨其披散著的事情,以此適應生發(fā)之機。
“緩形”就是在形體上也不要有約束,穿著寬松的衣服。
此外,春天是主肝的季節(jié),肝對應的顏色是青綠,春天的打扮也應該向藍和綠靠攏,可以稍微帶點紅,但別穿白。
春天重在生發(fā),不能總睡覺來阻礙身體氣機的生發(fā),應從起臥時間上做起,盡量做到夜臥早起。
當然,這里說的晚睡,并不是讓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雞早”,而是相對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適當?shù)赝硭缙鹉茏屓松袂鍤馑?/span>
早晨7點—9點是辰時,胃經最旺,可以在此時起床并進食。
清明自然界陽氣升發(fā),養(yǎng)生重點在養(yǎng)陽,關鍵是要多“動”,切忌“靜”,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坐臥太久。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應在太陽升起后。
另外,外出踏青,“動”宜適度。心臟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強登山。
中醫(yī)認為,只有春天最適合放風箏,因為春季天地的氣都往上走,這時候放風箏,順應了天地之氣,最有益于身心健康。
以上僅供參考,請在醫(yī)師的指導下調理。
審核:盧藥師
編輯:三七小妹
云修行 2023-03-23 07:31 發(fā)表于山東 土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