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英順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章來源: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7年05期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日本老年人口增多,少兒年齡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出現了勞動力嚴重短缺的狀況,影響日本社會經濟的良性運轉。對于勞動年齡人口不斷減少的日本來說,如何促進女性和老年人的就業、發展機器人事業、引進外國人勞動力是目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勞動力短缺日益嚴重
根據日本內閣府統計,日本勞動力人口2030年將減少到5954萬人,2060年將進一步減少到4017萬人。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公布的《日本統計年鑒2017》日本的完全失業人數從2010年的334萬人減少到2015年的222萬人,完全失業率從5.1%下降到3.4%。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今后可能還會進一步降低。一般有效求人倍率則從2010年的0.52上升到2015年的1.20,意味著每位求職者對應的工作崗位數增加了2倍多,而且崗位數已經多于應聘的人數,不少企業承受著勞動力短缺之苦,服務業、制造業、建筑業首當其沖。
短缺的主要原因
低生育率和老齡化是日本勞動力短缺的根本原因。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推算,1950-2015年,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從3.65%下降到1.46%,少兒年齡人口(0-14歲)不斷減少。1970-2016年,日本少兒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從23.9%減少到12.6%。如果保持現在這種生育率水平的話,到2060年,日本少兒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將下降至9.1%,勞動力補充來源將繼續縮減。
日本人均壽命不斷延長。目前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6.8歲,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0.5歲。到2060年,男性平均壽命將增加到84.19歲,女性平均壽命將增加到90.93歲。平均壽命的延長是醫療衛生的進步、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意味著老年人口的增加。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1970年超過了7%,1994年達到了14%,2016年為27.3%。預計到2060年老齡化率將達到40%,屆時每2.5名的日本人中就有一名65歲及以上老年人。日本少兒年齡人口的減少和老年人口的增多,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明顯下降。
應對勞動力短缺的措施
勞動力短缺和經濟增長乏力是日本社會如今面臨的窘境。為化解難題,日本推出各種應對措施,以改善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狀況。
第一,積極開發女性勞動力。日本女性結婚或生子后轉做全職太太仍然是主流的生活方式,家庭主婦的比例在發達國家中最高。如果使更多的女性走向社會,就能夠緩解勞動力不足以及消費萎縮的問題。
2015年日本發布《男女共同參與白皮書》數據顯示,2014年,日本15-64歲女性的就業率為63.6%,10年間增長了6.2個百分點,創下自1968年進行相關調查以來的新高。但是,相比81.5%的男性就業率仍很低。2014年有工作意愿但未能就業的女性約有303萬人。因此,如果能夠完善相關環境,使女性能兼顧工作和家庭,女性就業率或將進一步上升。為了提高女性就業率,2015年,日本制定了新的5年期《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提出了努力實現適齡結婚及分娩、關照多子家庭、充實育兒援助的對策、改革男女工作方式等重點課題。
《女性活躍推進法》2016年4月開始實施。該法規定,職工數在301人以上的企業應把握男女職員的工作時間、工作年限、管理層中女性所占比例等現狀,以此分析如何幫助女性在企業穩妥工作的辦法。如果企業能夠做到在招聘中男女員工競爭比率平等、女性職員育兒休假率超過75%的話,在政府現行的對公共建設項目競標時將占有優勢。
日本女性走向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育兒問題。2016年3月,日本通過了《育兒護理休假法改革案》,擴大育兒的范圍,鼓勵男性充分利用育兒休假之外,制定了更靈活地利用休假的制度,比如,企業員工一年有5-10天(1個孩子5天,2個孩子10天)照顧生病孩子的假期,根據修改后的法律可以半天為單位申請休假(改革之前是以一天為單位申請休假),這進一步方便了職工。
“入托難”已經成為困擾日本社會的一大難題。截至2016年4月,日本“待機兒童”(兒童到了本該進入托兒所的年紀,因種種原因被拒,只能待在家中等待入托的現象)數已增加至23553人。育兒設施不足是導致“待機兒童”數連續增多的主要原因。如果無法解決兒童入托的問題,日本女性也就無法真正回歸社會。為了減少國民對于“入托難”的強烈不滿,日本政府于2016年3月公布了緊急措施,包括擴充臨時托兒所,讓符合規定的托兒所增加接納兒童數量等內容。如果這些對策措施執行順利并取得效果,將為女性走向社會提供有利的環境。
第二,將老年人重新拉進勞動力大軍。日本一方面延長退休年齡保證健康老年人繼續就業,另一方面為老年人創造再就業的環境,鼓勵退休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活動。早在1986年,日本制定了《高齡者雇用安定法》,鼓勵企業采取60歲退休制度。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日本對此法進行了幾次修改。
2013年4月,新的《高齡者雇用安定法》實施,規定企業有義務讓有工作意愿的員工工作至65歲,實現了將60歲的退休年齡逐漸推遲到65歲的制度。該法律使處理老齡問題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變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延遲退休年齡的背景之下,2013年,日本開展了實現“終生工作社會”活動,就是讓所有老年人無論年齡多大,只要有工作意愿和工作能力就可以一直工作下去。同時,日本進一步發展老年人才中心,給老年人提供各種就業機會,幫助老年人就業。
2016年3月,日本通過了《雇用保險改革法案》,規定65歲以上老年人繼續工作或離開原單位另找工作時也可以繼續加入雇傭保險。這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雇傭老年勞動力比較多的中小企業負擔,增加了老年人的就業率,緩解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在政府政策扶持和老年人自愿的情況之下,日本老年人的就業率不斷增加,對于勞動力短缺的日本企業來說,經驗豐富的老年人成為重要的戰斗力。
第三,用機器人應對勞動力不足。面對日益嚴峻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日本政府希望企業能夠將機器人引入制造業、建筑業、醫療保健等領域,以應對勞動力減少。日本政府成立了“機器人政策室”,旨在促進機器人在服務業等領域的應用、振興相關行業。目前已有多家日本科技公司將目光瞄準了機器人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大資本投入,引入機器人“勞動力”。為促進中小企業引入機器人提高生產力,日本政府提出將為這些實施革新的中小企業提供總額為22億日元(1782萬美元)的補貼。
第四,引進外國勞動力。雖然女性和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不斷提高,但是仍難以彌補日本勞動力短缺的趨勢。當前,日本在著力挖掘日本國內勞動潛力的同時,還在積極引進外國勞動力。目前日本的食品外賣、建筑、老人照護等行業引進外國勞動力最多。
2008年7月,日本厚生勞動省等六部門共同發表了《留學生30萬人計劃》,計劃到2020年接收30萬名留學生。同年9月,日本經濟調查協議會發表《接收外國人勞動者政策的課題與方向》報告,將外國人勞動者分為“高級人才”和“特定技能人才”,構筑不同的接收體系,即提倡積極接收“高級人才”,并認可他們的定居;對于“特定技能人才”,建立一種能使其邊工作邊提高能力的機制,經過1一5年的學習工作之后使其轉換成“高級人才”。
2015年,外國勞動力在日本全體勞動力中所占的比率為1.4%,預計到2025年將翻一番。在日外國勞動者中,中國人最多,占35.5%;其次是越南人和菲律賓人,分別占12.1%、11.7%。日本以前引進的外國勞動力主要集中在教育和研究領域的“高技能人才”。2016年11月通過的《關于外國人技能實習的正確實施及對技能實習生保護的法律》,則保證了外國勞動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