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作為法家開拓者,幫齊桓公稱霸了38年。但管仲只去世兩年,齊桓公就被身邊的小人害死,齊國霸業也宣告結束。可以說,齊桓公稱霸背后的第一功臣就是管仲。但功臣不單單是管仲一個人,而是管仲用他獨特的識人術替齊桓公打造的一支稱霸團隊。
2000年后的我們,從前人星星點點的記載中窺到其中一二
齊國的大司田(農業部部長)寧戚,是齊國專搞經濟的人才,而且是管仲認為齊國僅次于自己的人才。
管仲帶隊伍出征宋國,路過峱(nao)山,在路邊有一個放牛夫對著牛頭唱歌,管仲感到詫異,就問起了牛夫治國方略,牛夫竟然對答如流。管仲說:
豪杰辱于泥涂,不遇汲引,何以自顯?
大才辱沒,如果沒有人識才怎么才能出人頭地呢?管仲隨即把寧戚舉薦給齊桓公,齊桓公也相信管仲要給寧戚委任官職。齊桓公身邊的人說:
“寧戚是衛國人,離這里不遠,可以派人先去衛國打聽他的底細,然后再委任也不遲”
管仲勸諫說:
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大體意思是說有大才的人是可以容忍他的小缺點的。
齊桓公聽取了管仲的意見,委任寧戚官職。
如果齊桓公真的派人去寧戚的家鄉,向寧戚的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打聽寧戚的為人,那么寧戚難免以前做過錯事,礙于言論。那么齊桓公也就沒法任用寧戚了。
管仲和鮑叔牙是結拜兄弟,兩人曾經一起經商。鮑叔牙出錢多管仲出錢少,但到了賺錢分錢的時候管仲卻分的多。有人替鮑叔牙打抱不平,鮑叔牙說:
“管仲不是貪財,只是他家貧而且有老母要供養”
管仲又去當兵吃餉,進攻的時候在隊伍后面,逃跑的時候在隊伍前面。鮑叔牙又說:
“管仲不是怕死,是管仲家中有老母需要供養”
由此產生了兩句成語“管鮑之交”和“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而且,管仲做國相還是鮑叔牙舉薦的。這種交情,主政齊國的管仲按理說應該照顧一下這位老哥哥吧?
但事實是,在管仲做齊國國相的40年里,鮑叔牙一生始終沒有做獨當一面的大官,而且在管仲臨終之前也否定了鮑叔牙的“能力”
管仲對齊桓公說:
鮑叔牙,君子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人善惡過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惡惡已甚,人誰堪之?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也。
鮑叔牙是正人君子,但對善惡過于分明,有人做一件惡事他終身不忘,所以不能管理一個團隊。
為什么君子就不能做事?因為做事需要與人合作,而人不可能沒有缺點,如果因為一人做了一件錯事就把他歸為惡人行列,那么這世界就沒有可用之人,就沒有可合作之人。那么君子也就沒有了朋友,也就事事無成。
果不其然,管仲去世后,齊桓公讓鮑叔牙接替國相職位。齊國的人才越來越凋零,原因就是鮑叔牙對人要求太高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齊國未來國相的繼承者,從而引出了著名的典故“管夷吾病榻論相”
”桓公曰:“易牙烹其子,以適寡人之口,是愛寡人勝于愛子,尚可疑耶?”仲對曰:“人情莫愛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豎刁自宮以事寡人,是愛寡人勝于愛身,尚可疑耶?”仲對曰:“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衛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愛幸之也。父母死不奔喪,是愛寡人勝于父母,無可疑矣。”仲對曰:“人情莫親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于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也。棄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過于千乘者矣。君必去之勿近,近必亂國!”
——《東周列國志》
易牙烹制自己的孩子給齊桓公吃,堅刁為了進宮照顧齊桓公主動自宮,開方是諸侯國的繼承者,而為了照顧齊桓公放棄做諸侯王的機會。齊桓公認為,這三人愛齊桓公勝于愛自己。而管仲的結論是,一個不愛自己的孩子又不愛自己身體又放棄大富貴機會的人一定心狠手辣,他們是在隱忍以得到更大的好處。
齊桓公的晚年繼續任用這三人,最后竟被三人控制,最后饑餓而死。
管仲的識人術和大眾有些不同,其實我們和齊桓公一樣,喜歡聽好話被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又喜歡穿著體面長的漂亮帥氣的人,而當知道一個人做了壞事劉一下對某人的印象不好了,就會慢慢的敬而遠之。
其實這些都是識人的死角,看人不能念人小惡更不能因為有人對你好的不得了而認為他就是愛你。
正人君子可以做朋友,但絕不能讓其獨當一面。
對于識人術你怎么看?請留言發表自己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