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事情發展到極端會向反方向轉化,而事物到了極點就可能會以相反的形態呈現。
內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盈若沖,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
出處:老子˙《道德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若法則的內容
1.大智若愚:才智出眾的人表面看來好像愚笨。
2.大巧若拙:指真正聰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
3.大音希聲: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
4.大象無形: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
5.大盈若沖:最充盈的東西,好象是空的一樣
6.大辯若訥: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7.大方無隅: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棱角的
8.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
9.大成若缺:成大事業的人表面上看缺乏能力.
含義: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鋒芒,表面看來好像很愚笨。
解 釋: 若:像。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為有德,不去計較而已。
出處:1.老子《道德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2.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3.《詞源》: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
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計巧,慣于矯飾,常好張揚,事事計較,精明干練,吃不得半點虧。內智者,外為糊涂之狀,上善斤斤計較,事事算大不算小,達觀,大度,不拘小節。智愚之別,實為內外之別,虛實之分。
本人理解的大智若愚可以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看似愚笨,實則大智慧,此乃本意,如移山之愚公和太公姜尚。第二層是看似聰明,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實在愚笨,如三國楊秀和蔣干。
表面上看起來傻的人,不一定傻。老子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這個意思。他指出真正的聰明不在于故意顯露,耍小聰明,而在于掌握、順應事物的本質規律,使自己的目的得到自然而然的實現。要達到大智若愚的境界,首先不能要的是外表聰明。因為,小聰明斤斤計較,過于算計,在生活中讓人生厭;精明干練固然好,但鋒芒畢露,會給人帶來壓力,讓人處處防范,甚至遭人暗算。為人豁達,做事有節適度。外表看上去愚笨糊涂,實則內里心知肚明。外愚內智的人,工作、生活中能與人和諧相處,左右逢源。外愚內智是大聰明。
大音若無聲,大象若無形,至美的樂音、至美的形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在現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則更代表一種將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熱烈深沉而不矯飾喧囂,智慧雋永明快而不邀寵于形。擁有這種智慧的人不用刻意地去想什么、做什么,便自然無形地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義的地方去,從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
1.物極必反,事情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而事物到了極點就可能會向相反的形態呈現。當然事物發展并不是完全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雖“反”只是其中一個發展方向,但當事物以相反的狀態呈現,便印證大若法則。而字面上以物極必反解釋“大若法則”,大意味著極限(物極),若意味著轉化(必反)。附:中華定律之物極則反。
2.適度法則,萬事過猶不及,過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事物發展到極端,應以相反的狀態中和最極端之狀態,以保持適度與和諧。如智極則鋒芒露,聰明反被聰明誤等都是智的極端而帶來的損失,而大智若愚、外愚內智則可韜光養晦而可長智。
3.中庸之道,講“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也許兩個極端極少且不常在,就像人一樣,大智大愚實屬少數,大家都是出于中間的,或是正向相反方向發展的(如內向之人向外發展,外向之人內向)。簡而言之,事物的狀態到了極點,以適當向相反方向發展,以求中庸。
中庸之道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
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
大意味著極限(物極),若意味著轉化(必反)
中庸之道,講究“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事情發展到極端會向反方向轉化,而事物到了極點就可能會以相反的形態呈現。
凡事過猶不及,過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故而無過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