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5年,奧地利生態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洛倫茲發現,小鵝孵出后的一二天內,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的物體。如果見到的是母鵝就追母鵝,見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這個習慣會長期保持下去。若在小鵝孵出的一二天內將其與母鵝或人隔開,那么再一二天,無論母鵝或人與小鵝怎么接觸,小鵝也不會追逐母鵝或人了,經過多次實驗,洛倫茲把小鵝這種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內容易形成的反應叫“印刻現象”,即發展某種能力的關鍵時期。
有的科學家做實驗:他們把剛生下來的小貓分成若干組,然后每天動手術將其中一組的眼瞼縫合后過一段時間再動手術把貓成了盲貓,而其它天縫上的就不是盲貓,最多是半盲。經過多次實驗,科學家們認識到,出生后第四、五天是貓仔視力發展的“關鍵期”。
現代科學家研究人的智力、能力、習慣等發展時,發現人也有關鍵期。當然,對人的研究不能像對動物那樣實驗,但是在研究偶然現象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必然規律。
除了狼孩子的實例外,19世紀初,國外有個王子,幼年時被人綁架在一間直不起身的黑房子里,每天只給送面包和水,17歲時才獲釋放,這時候的王子,既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后來,雖然通過各種訓練和教育,但智力水平遠遠不如普通的人。死后通過解剖,發現他的腦子由于長期不用,發育遲緩,結構已經變得很簡單了。
本世紀4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丹尼士曾經做過一項慘無人道的實驗。他從孤兒院挑選了一批新生嬰兒把他們放在暗室中生活,只給他們吃、住,讓他們與世隔絕。這些嬰兒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嬰兒完全一樣,慢慢地機能逐漸退化,最后變得越來越癡呆。這些嬰兒長到一年年齡后,再把他們釋放出來,讓他們過正常人的生活,雖然經過長期的訓練和教育,但是絕大多數的孩子始終沒有恢復人的基本特性,變得終生癡呆,只有個別人有了吃飯、穿衣等簡單的生活能力。
我國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情況,明成祖朱棣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以后,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殘酷地把建文帝的小兒子朱文圭押到北京,隔離在一間小屋里,從2歲一直關到55歲。由于長期與世隔絕,使這位“天了”的后代終于成為喪失了人的基本能力的白癡。
那是在1972年,人們在東南亞大森林中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迷失的日本士兵橫井莊一。他遠離人類,像野人一樣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習慣甚至包括日本話都忘了??墒钱斔@救后,人們只用了82天時間的訓練,就使他完全恢復了人的習慣,適應了人類的生活,一年后還結了婚。雖然他過野人生活比狼孩卡瑪拉多20年,但對他的教育和訓練卻比狼孩容易多了,其原因就是他沒有錯過受教育的“關鍵期”,由此可見“關鍵期”的重要。
因此,要指導孩子抓住關鍵期。國內外近半個世紀有關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