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歙縣呈坎,地處黃山之南,在靈金山與豐山之間。現有居民700多戶.人口2800人。呈坎原名尤龍溪,后改稱呈坎。始建于東漢三國時期,距今1800多年。這個擁有21處國家級保護文物的小山村被稱為“國寶之鄉”呈:即呈上,指向上發達之意;坎:洼下曰坎,即向下最低的地方;呈向上為天,坎洼下為地,人立天地之間。'呈’'坎’倆個渾不搭的字,合在一起竟大有深意。依山傍水的三街九十九巷是按照易經中陰(坎)陽(呈)二氣合一,天地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謀劃布局的。古老的龍溪河呈S形蜿蜒穿過村里,好像八卦陰陰魚的分界線,八座小山環峙小山村周邊,昭示著八卦的八個方位,構成了天然的八卦布局,使呈坎成為中國古村落建設中的一個奇觀。
“登黃山天下無山、游呈坎一生無坎”,平安從呈坎開始。走進
景區的游人從兩個獅子間的石坎上跨過,祀望'一生無坎’。
遠山、亭臺、水榭、長廊、石橋--山村景色宜人。
一灣碧水、一處長廓、呈坎宜靜宜動。
黑、白、灰、土黃、徽派建筑色彩的基調。
枕山環水的小山村
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符號:在天際、在水中、勾勒出優雅的線條。
攬鏡自照----柔柔的水波知道你的心事。
自窗中觀景似一幅天然畫圖
呈坎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明代古村,至今保留著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古建筑,計有宋代1處、元代1處、明代23處、清代130多處、其中有7幢三層的民居獨豎一幟。各種風格的民居、祠堂、更樓、石橋、水榭數量大、品類多、使人嘆為觀止,精湛的工藝及磚雕、石雕、木雕、彩繪體現了徽派建筑的大美大雅,號稱“徽州民居甲天下,呈坎民居甲徽州”。
石板路與黑瓦白墻
渠隨路轉,路到水到。
大門上門罩的磚雕栩栩如生
門罩磚雕
百年老墻寫盡了歷史的蒼桑
門上文革的印記依然留存。
時見雕花的門板、窗板掛在墻上,擺在攤上,待價而沽。
建在十字、丁字路口的更樓,古時用于村里報警防盜、打更
報時、節日懸燈;同時也是連接小巷兩邊的過街樓。
蜿蜒流經村里的小河、溝渠兼有洗滌、灌溉、消防許多用途。
徽州地區的習俗“馱飯碗”:即吃飯時端著飯碗到街上與鄰里聊天取樂。
'哈嘍’,外國友人熱情地打招呼。
外貌簡樸的環秀橋是一座五孔石橋,長27米,寬近4米,建于
元代,歷經滄桑數百年仍能正常使用,堪稱奇跡。
水口的位置、走向、關系家族興衰 規劃極慎重。
屋檐下的雀替、梁托展示了精湛的木雕技藝(浮雕)
雀替木雕:平(瓶)升三級(戟),馬上封侯(猴)。
雀替木雕:獅子滾繡球
窗飾:木雕回字紋、雙菱紋。
燕翼堂解說木牌:
明代初期建筑,近600年歷史。為“揚州八怪”之一--羅聘的祖屋,
兩進兩間三層樓,是古代罕見的“高樓大廈”。被世界消防組織列為“世界古代消防獎”,現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 鏈接) :羅聘(1733--1799)。2009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了《羅聘書畫藝術展》,一時觀者云集。210年前的中國古代畫家能躋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作專場展出,是對中國水墨畫、羅聘藝術成就的高度褒揚。
燕翼堂是兩進的樓,所以樓上是回形的,不同于普通單面樓,這在徽州地區也是少見的。600年風雨中,每日里開敞閉關,古宅承載著太多的歡喜憂愁。
因樓梯逼仄難行、所以長輩住在樓高大敞亮的底層;小姐住在二樓,傭人則住矮小的三樓。樓內自天井采光,四邊屋面斜向天井,有“四水歸堂”
“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說。四周圍以高墻防火防盜,天井里置水缸蓄水,
大門朝外一側鑲嵌了方磚,鄰里失火,可保自家無憂。
羅東舒祠全稱為“貞靖羅東舒先生祠”長80米、寬30米、建筑面積達3300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繼建,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建成。是羅氏后代紀念羅氏第十三世祖羅東舒而建的家廟。仿照孔廟的規制,由外而內依次設照壁、欞星門、左右碑亭、儀門兩廡、拜臺、享堂、后寢共四進四院,氣勢恢宏。是徽派建筑的典范,號稱“江南第一祠”。
“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匾額為羅哲文手書
羅哲文(1924--2012),一代建筑大師梁思成的弟子、中國古建筑
學家、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氏后人?
門上門簪,與門下抱鼓石,合稱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引申為社會觀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條件的常用語)
與一般圓柱礎不同,此處金絲楠木柱子下配的是方柱礎,與高大壯碩的柱子顯得相得益彰。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書匾額--“彝倫攸敘”,長6米,寬2.5米,號稱“天下第一匾”。--彝:彝鼎之器不可侵犯,倫:人倫五常,攸:長久,敘:延續----人倫和和社會秩序要人人遵守,世代延續。
碩大粗壯的金絲楠木柱子,小學生只抱及一半。
一株400年的桂樹惹人注目:因'桂’同'貴’諧音,還有蟾宮折桂
一說:科舉時代考生寒窗苦讀,希望應試得中,蟾宮折桂。
這棵樹承載了人們太多的美好期許。
游客站在祠堂里顯得那么渺小,突顯祠堂的高大寬敞。
圍欄上的石雕圖案:草龍紋,又叫卷草纏枝龍;層次豐富、
裝飾性強、富有動感。
圍欄上的石雕圖案:松鶴延年
寢殿“寶倫閣”是羅東舒祠的精華部份,面闊29.5米、進深10.5米、
高13.9米。外面看去有十一開間,而內里則是三個三開間和二個樓梯間
這樣又要了面子,又規避了封建制度的約束,可謂構思巧妙。
(鏈接:北京故宮太和殿十三間;孔廟大成殿九開間)
臺階也有護欄,且紋飾精細,柱前有雙獅雄踞。
梁上:木雕雀替、梁托精美繁復;木作斗拱構思巧妙
(鏈接: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造型即是借鑒了斗拱的設計構思)
寶倫閣匾額由明末孝子吳士鴻題寫
走出祠堂,去湖邊小坐。這里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對于一個厭倦了城市快節奏生活的人,這里的慢節奏使人尤感舒展。出外旅游,旅宜快;游宜慢--好茶慢飲,好景慢品,賞景須講究優雅的氛圍。比及宏村、西遞喧鬧嘈雜的環境,呈坎自有一種從容與閑適:農人牽著牛踏歌牧歸,,村姑在河邊捶打洗衣服。老舊的雜貨鋪里老板臉上掛著詳和的笑容,蟋蟀聲中稚子的童音哼著不知名的小曲,這時小時候的事突然回憶起來----這種感覺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