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這條運河,號稱“東方巴拿馬運河”,建成后將取代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屬于世界十大海峽之一,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互通有無的咽喉要道,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通航了。它是東亞各國和澳洲石油能源運輸的重要海上通道,每年有10萬艘以上的船只從這里經過,日本這種資源匱乏的國家更是無比依賴馬六甲海峽的運輸,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馬六甲海峽被譽為“海上十字路口”、“東亞的生命線”。
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從馬六甲通過的8萬艘郵輪價值就高達5000億美元,剩余的其他貿易還不算在內,其航運價值可想而知。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需要從馬六甲該海峽通過的船只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了海峽的運量、航線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頻發。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馬六甲海峽最窄的地方僅有2.8公里,而且這里淺灘密布,潮落的時候船只甚至都難以通過,再加上泥沙的淤積問題嚴重,海盜活動猖獗,因此馬六甲海峽的事故率高達蘇伊士運河的三倍、巴拿馬運河的五倍之多。
對日本等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的國家來說,找到代替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長久以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運輸因為馬來半島的阻隔,只能繞行馬來半島的南端,通過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其繞過馬來半島的航程超過一千公里,對于海運來說,成本的增加倒還是其次,關鍵是馬六甲海峽長達1080公里,這讓航行的風險無限擴大。在世界貿易以海運為主的今天,如果能直接通過馬來半島,那對于降低成本和風險,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修建一條連接太平洋的泰國灣與印度洋的安達曼海的運河成了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而馬來半島的南端全是都是泰國的領土,這讓運河的修建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其實英國早在19世紀的時候就提出幫助泰國修建這條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克拉地峽運河,當時法國在修建了蘇伊士運河之后,嘗到了很大的甜頭,英國人自然也不甘示弱,但是為了擺脫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命運,泰國直接就拒絕了。不過在如今馬六甲海峽無法滿足東亞各國需求的大環境下,泰國適時地提出修建克拉地峽運河的計劃,讓東亞各國都耳目一新。
根據2015時中泰兩國在廣州簽署的“克拉運河”合作備忘錄顯示,這條還在規劃中的“克拉運河”全長將達到102公里,寬度在400米左右,水深和馬六甲海峽的平均水深一樣都是25米,而美洲地區的巴拿馬運河水深僅在15米左右,最寬處也不過304米,而且克拉運河也考慮到了通過25萬噸以上的超級油輪這一點,修建的時候會采用雙向河道的設計,因此克拉運河的規模對于取代馬六甲海峽來說完全是夠用的。如此巨大的規模自然需要巨額資金才能完成,據初步估計整條運河需修建10年左右,總成本在280億美元,如果使用核能技術等特殊施工方法的話,也需要7年才能修建完成,但成本將高達360億美元 ,對于目前的泰國政府來說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按照初期規劃,修建克拉運河有北線和南線兩個方案:其中北線方案是貫通克拉地峽北面的狹長地帶,將泰國灣的春篷和安達曼海的拉廊打通,全長僅為90公里,整體的成本有所較低,但是這意味著運河需要穿越克拉底下的山區,施工難度會大很多,有些得不償失。而南線方案,則是在泰國灣的宋卡和安達曼海的沙敦之間修建,全長為102公里的運河,長度確實比北線長了很多,但是這一地區的地勢平坦,施工難度會比較小。從施工難度方面考慮,顯然南線方案更有優勢,從縮短通航里程來說,北線方案更有優勢,至于采用哪種方案,只能等開工的時候才能知曉了。
克拉地峽運河開通以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貿易可以直接從這里完成,不需要再通過馬六甲海峽,從航程來說至少將縮短1200公里,而且不用擔心海盜的問題,這是目前的馬六甲海峽所達不到的;在縮減成本方面,我們以10萬噸級的油輪為例,單次航程的成本將降低35萬美元,時間上能縮短3到5天,如此來看取代馬六甲海峽并非不可能,因此人們也將這條還在規劃中的運河稱為“東方巴拿馬運河” 。
泰國的這條運河,號稱“東方巴拿馬運河”,建成后將取代馬六甲海峽 。各位網友對此怎么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洗頭加點它,密發長出來
猜你喜歡洗頭加點它,止脫生發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