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的鄉愁是隔海相望,與故鄉之間的距離是淺淺的海峽。也許若干年后,很多離開地球的人們都在想念故鄉,都會對地球懷有深深的鄉愁。因為到那時,鄉愁的距離將會是隔著天際間的一道銀河。
就在2017年所剩無幾的日子里,科學家們發現了第二個太陽系。自然而然地,人們也許會把那里當做是第二個地球故鄉。
第二個太陽系什么樣?
12月15日,谷歌和NASA聯合宣布,通過對多年積累的海量天文數據,應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探索與分析,在開普勒-90恒星系統中發現了一顆新的類地行星。這顆類地行星是該恒星系統的第8顆行星,被命名為開普勒-90i。
開普勒-90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545光年(約24077萬億公里),加上新發現的開普勒-90i,該星系一共擁有8顆行星。NASA的科學家表示,開普勒-90星系是迄今為止人類天文觀測到的行星最多的星系,和我們的太陽系太過相似。
NASA的科學家同時表示,開普勒-90系統比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稍大,而它的恒星比我們的太陽更熾熱、質量也更大。但其他許多方面均類似太陽系,都是由多顆行星按照各自軌道圍繞中心的恒星運行。
開普勒-90i是該系統中最小的行星,但是很可能不適合我們人類生存。因為它的地表布滿巖石,表面溫度約426.7攝氏度。對于我們這種碳基的生命體系來說,這樣的溫度實在太高了。
谷歌和NASA是如何發現這顆新行星?
在面對開普勒-90系統的整個探索過程中,我們發現,人工智能起到的作用實在太過強大。
首先,谷歌匯總了NASA四年以來,通過開普勒天文望遠鏡采集到的星際圖像和數據,然后讓神經網絡對大約20萬顆星球的數據進行了深度學習,最終運用AI技術僅篩查到其中的670顆星球,然后就發現了兩顆全新的系外行星。
整個探索過程中,人工智能的表現卓越,NASA認為,神經網絡判別行星的準確率已經高達96%。
開普勒-90會成為人類的第二故鄉嗎?
其實在很多年以前,天文學家們就已經開始在茫茫太空中尋找類似地球的行星家園。
自2009年以來,科學家們通過開普勒天文望遠鏡已經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發現,比如距離地球40光年的“超級地球”LHS 1140b、“熔巖地球”開普勒-10b,以及圍繞雙恒星系統運行的超級行星開普勒-16(AB)b,科學家們表示這顆行星就像《星球大戰》里天行者盧克的老家塔圖因一樣。
目前,科學家們通過對探索到的星球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盡管已經非常令科學家們感到振奮,但還不足以讓更多的人們感覺到樂觀,因為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顆行星具有適合地球生命存在的證據。
但科學家們也認為,無論探索到怎樣的類地行星,行星上具有怎樣的生命形態和文明程度,只會有三種情況發生。
新探索到的行星不具有與地球類似的自然條件,即使有生命出現,也屬于低級形態;
新行星具有與地球類似的自然條件,生命形態及文明和地球相近;
新行星擁有和地球不一樣的生命形態,其文明也超越了地球上人類創造的文明。
科學家們同時也認為,即便是距離我們地球只有40光年的“超級地球”LHS 1140b擁有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但是以目前的宇航技術,要到達“超級地球”都是很難企及的事情,更不用說是2000多光年外的開普勒90。但同時也不排除未來有更先進的宇航技術,可以利用蟲洞或者黑洞來進行星際的跨越。
也有人認為,無論我們發現新類地行星與否,只要人類的文明水平還沒有得到本質的提升,那人類文明里所固有的頑疾,諸如殘酷的戰爭、貪婪的資本,以及對自然環境的掠奪與污染,這些痼疾將會如影隨形,人類遷徙到哪里,就會將破壞與毀滅帶到哪里。
很顯然,這樣的顧慮已經超出了《三體》里對人類文明的自我擔憂,而走上了一條星際爭霸的道路。宗教家們也許會認為,無論如何,被外星人毀滅,或者去毀壞別的星球,都不是宇宙間存在生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