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咸豐信不過恭親王。只不過,不是因為爭儲。
咸豐和恭親王爭儲位的故事很出名,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道光立咸豐為儲君是必然的,恭親王未必有爭位的行為,因為不現實。
咸豐生母貴為皇后,在嫡長子繼承制度深入人心的滿清后期,恭親王缺乏與他爭奪皇位的資格,民間傳說里的兄弟爭位應該是不存在的,所以咸豐繼位初期,堪稱兄友弟恭,非常和諧
咸豐的母親是皇后,所以咸豐是嫡子;恭親王的母親是貴妃,所以恭親王是庶子。咸豐雖然排行第四,但其出生前三個哥哥都已經死了,所以咸豐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這個地位是恭親王完全比不上的。咸豐憑借這個身份已經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他沒有明顯的過錯,道光就會將他定為繼承人的第一人選。
要說咸豐即位后,對恭親王還是不錯的,讓恭親王入軍機處,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協助咸豐處理國家大事。又先后擔任了宗人府右宗正、宗令(掌管皇家事務的最高官員)、正黃旗滿洲都統、閱兵大臣等。然而,恭親王后來的一次僭越之舉,終于觸碰到了咸豐的逆鱗,這才是咸豐對恭親王不信任的根源。
恭親王為生母靜太妃擅加太后頭銜,使得兄弟感情破裂
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恭親王的生母、咸豐帝的養母靜太妃病重。咸豐前來探視時,恭親王向其提起母親臨終前的遺愿,希望能得到一個太后的名分。傳聞咸豐當時“哦、哦”含糊答應了兩聲,可能只是表示知道了這件事,但奕訢卻以得到皇上口諭為名,利用軍機大臣的身份,在未經咸豐的授意之下傳旨冊封靜太妃為“康慈皇太后”。木已成舟,咸豐便不能反悔,只好默認了奕訢的荒唐行為。
但靜太妃去世后,咸豐為她上謚號“孝靜康慈弼天撫圣皇后,不系宣宗(即道光)謚,不祔廟”,有別于他自己的生母“成”皇后。并在康慈皇太后下葬的第二天,“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讓他回上書房去讀書反省。
假傳圣旨是所有皇帝最忌諱的,咸豐對恭親王的懲罰并不過分。從此事也可以看出,恭親王這時候在政治上還非常不成熟。從此,恭親王再也未能得到咸豐的信任
咸豐十年八月(1860年9月),為躲避英法聯軍,咸豐不顧滿朝文武反對逃到熱河,并在無奈之下任命恭親王為留守北京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但并未授予“監國”之名,只負責議和事項。
恭親王臨危受命,反而獲得朝野贊譽,更加讓咸豐猜忌
恭親王委曲求全,與英法兩國相繼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英法聯軍于11月間退出了北京。與咸豐皇帝不顧江山社稷和列祖宗廟以及臣民百姓倉皇出逃相比,恭親王顯然有臨危受命,挽狂瀾于既倒,安定國家社稷的功勞,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以肅順為首的八顧命大臣一向與恭親王政見不合,所以咸豐才將輔佐同治的權力交給他們一部分,另一部分交給了慈安和慈禧,這樣就形成了彼此牽制、相對穩定的三角,誰都沒有決定性的權力,可見咸豐重視制衡的帝王心術
這更加強了咸豐帝的猜忌之心。得知咸豐有病以后,恭親王曾幾次奏請去熱河來請安,都被咸豐拒絕。所以在病重將死之際,咸豐帝害怕將自己年幼的兒子托付給恭親王,會反而被他控制,才會為兒子任命了八位顧命大臣。一來不讓恭親王執掌大權,二來顧命大臣都多多少少和恭親王有些過節,二者可以彼此消耗,三來顧命大臣畢竟只是臣子,不像恭親王乃是皇親貴族,等到載淳成年掌權之后,可以更加輕易地拔除。
慈禧名分不如慈安,慈安又以穩重著稱,即使慈禧也是對其尊重有加的,這是咸豐設計的又一道制衡保險
至于慈禧專權,咸豐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但一來慈禧只是貴妃,上面還有慈安皇后可以壓她一頭。二來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換了誰在孩她媽和弟弟之間選,也是認為前者和孩子更親吧。
但是咸豐沒想到,顧命大臣跋扈到視皇權于無物,公然與慈安、慈禧發生沖突,促使后者與恭親王聯合起來將其鏟除,他苦心孤詣的三角制衡體系就此破產
至于八顧命大臣過于跋扈,欺負孤兒寡母,導致兩宮不得不聯合恭親王發動政變,打破了咸豐留下的三方制衡體系;以及后來同治無子早死,慈安早死而慈禧長壽,最終形成慈禧長期執政的局面,都不是咸豐能夠預料得到的。
當然后來恭親王還是敗于兩宮太后之手,失去了權力,這也是九泉之下的咸豐所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