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道:“陰陽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是萬事萬物的綱領和變化之源,是生長和毀滅的根本,也是一切事物新生、成長、變化、消亡的基本規律。所以治療疾病時,必須探求陰陽這個根本。”用自然界的変化來比喻,陽氣上浮,聚積成為天;陰氣重濁下降,聚積為地。陰沉靜,、陽焦躁;陽主生發,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陽能產生力量,陰能賦予形體。寒到了極致就會轉化為熱,熱達到了極致就會轉化為寒;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下降而不能上升,就會發生瀉泄癥。濁陰之氣上升而不下降,就會引發脹滿癥。這是陰陽的常異變化而導致的疾病的逆順之別。陰與陽、逆與從、標與本,作為一種原則,可以讓人由小到大地認識疾病,談一個陰陽標本逆從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許多疾病的利害關系;由少可以推多,執簡可以馭繁,所以一句話可以概許多事物的道理。從淺顯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觀察目前的現象可以了解它的過去和未來。不過講標本的道理很容易的,運用起來就比較難了。
陰陽的相對協調平衡可保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若因某種因素的侵擾,打破了這種動態的平衡,就會出現陰陽的偏勝偏衰,從而破壞正常生理狀態而發病。如果陽偏盛就會形成陰虛,陰偏勝就會導致陽衰。陽盛則出現熱象,陰虛也出現熱象;陰盛出現寒象,陽衰也出現寒象。即所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至于用陰陽的盛衰來闡明內外寒熱的機轉,一般來說是“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這些陰陽盛衰的表現就是病理總綱。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相互轉化,陰證可轉化為陽證,陽證可轉化為陰證,即《內經》中說:“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表現為陰陽在一定條件下可完全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在轉化過程中,是由量變到質變,存在著此盛彼衰,此消彼長的變化過程。
講標本的道理是很容易的,運用起來就比較難了。背逆病邪而治的為“逆治”,順應經氣而治的為“從治”。先患某病而后發生氣血逆亂的,先治其本;先氣血逆亂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熱而后生中滿腹脹的,先治其標。先有某病而后發生泄瀉的,先治其本;先有泄瀉而后發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須先把泄瀉調治好,然后再治其它病。先患某病而后發生中滿腹脹的,先治其標;先患中滿腹脹而出現心煩的,先治其本。人體疾病過程中有邪氣和正氣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現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標;大小便通利則治其本。疾病發作表現為有余,就用“本而標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病,后調理氣血、恢復生理功能以治其標;疾病發作表現為正氣不足,就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調理氣血、恢復生理功能以治其標;疾病發作表現為正氣不足,就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護正氣防止虛脫以治其標,后祛除邪氣以治其本。總之,必須謹慎地觀察疾病的輕重深淺,觀察緩解期與發作期中標本緩急的不同,用心調理。凡病輕的,處于緩解期的,可以標本同治;凡病重的,或處于發作期的,應當采用專一的治標或治本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發某它疾病的,應當先治其本病。
陰陽消長的解釋是: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陰陽雙方在彼此消長的運動過程中保持著動態的平衡。陰陽消長是陰陽運動變化的一種形式。陰陽消長包括陰陽互為消長,陰陽皆消皆長,是陰陽對立雙方的增減、盛衰、進退的運動。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氣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腹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是事物抽象出來的一對基本概念,陰陽學說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規律的樸素表達。祖國醫學中的陰陽學說,是古代辯證法在中醫學的具體應用。中醫學運用陰陽學說作為一種說理工具,用以闡述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等。基本內容有四個方面:
(1)、陰陽互爭:即陰陽相互對立斗爭,它們雙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制約的。如有勝負而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2)、陰陽互根:陰陽雙方,即是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例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無所謂上,這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叫做陰陽互根。也就是陰根于陽,陽根于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的:“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前半句是講,居于體內的物質(陰),是產生功能活動(陽)的基本礎;后半句是講,在外的功能活動,是在內的物質運動的表現。從而說明陰(物質)和陽(功能)的依存互根關系。如果陰陽離決,人的生命就會停止。“陰陽離決,生命乃絕”。
(3)、陰陽消長:是說相依存、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并非停止不變,而是處于互為消長的變化之中,“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如果這種消長過度,將出現陰陽某一方偏盛或偏衰,因而發生疾病。
陰陽的消長和轉化:
陰陽理論相對論,絕對靜止不可能。
陰陽有消長,變化緩緩進。陽消則陰長,陰消則陽生。春去夏來臨,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長動不息,寒熱更迭亦分明。
熱甚轉為陰,寒勝則熱生。陰極能變陽,陽極則變陰。
陰陽消長與變化,錯綜復雜要理順。
陰陽不和四季亂,有春無秋不合情。
陰平陽秘邪不入,和平諸調得安寧。
(4)、陰陽轉化:即陰和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陰陽轉化則是一個質變的過程。當“陰長”到極點或“陽長”到極點時,均可向對方轉化;而寒屬陰,熱屬陽,當“寒極”或“熱極”時,也會向對轉化。這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所說的“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道理。
中醫學說談陰陽,是謂物質兩重性。
事物對力又統一,哲學理論矛盾性。
任何物質有屬性,屬性對立陰陽生。
晝夜寒熱動與靜,內處有形或無形。
上下來去遲與數,均為陰陽對立論。
天地萬物之上下,天為陽來地為陰。
清陽上升積為天,地為濁陰成下降。
四時也有陰陽變,春夏為陽秋冬陰。
天有陰陽寒暑變,人有虛實陰陽分。
女屬陰而男屬陽,壯實為陽虛弱陰。
陰陽還可分陰陽,物質分割無止境。
晝為陽兮夜為陰,上午為陽下午陰。
陰中之陰是半夜,陰中之陽天將明。
陰陽平衡,百病不侵。陰陽學說在中醫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例如上部屬陽,下部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外側屬陽,內側屬陰;六腑屬陽,五臟屬明。每一臟腑,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等。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是陰陽雙方保持協調的結果。如物質屬陰,機能屬陽,沒有陰精就無法產生陽氣,也只有依賴陽氣的作用才能不斷化生陰精。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停止。《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衡是一切疾病的基本病因。陽邪致病,可導致陽偏盛而傷陰,出現熱證;陰邪致病,則使陰偏盛而傷陽,出現寒證。陽虛不能制陰,出現陽虛陰盛的虛寒證;陰虛不能制陽,則出現陰虛陽亢的虛熱證。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素問-調經論》也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4)、用于疾病的診斷:一切疾病均可用“陰證”和“陽證”加以總括,八綱辯證是各種辨證的綱領,而陰陽又是其中的總綱。正確診斷疾病,首先要通過四診所得,分清陰陽,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在辨證方面,陰陽是總綱,可分別歸納為表、熱、實證(屬陽)和里、寒、虛證(屬陰)。用于疾病的治療: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使陰陽恢復相對平衡協調,是治療的根本目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這是針對病理變化而采用的具體治法。
(5)、用于疾病的治療:對于一切疾病的治療,都在于調整陰陽以恢復相對平衡,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陽在醫學上的具體應用:
陰陽客觀辨證法,生理病理說理清。
診斷疾病有規律,變化萬千陰陽尋。
組織結構定屬性,人體上下內外分。
背外為陽腹內陰,上身為陽下身陰。
臟腑也要分陰陽,六腑為陽五臟陰。
具體臟腑陰陽配,功能為陽器質陰。
同一事物兩方面,相互對立陰陽遵。
陰陽的相互關系。陰陽是平衡、協調的關系。陰陽消長是陰陽在同一系統、事物中具有此消彼長、此長彼消、互生依存的兩個方面的物質相互作用的關系。即“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陰陽互根:是從另一方面說明依存關系,即陰生于陽的溫煦,陽生于陰的滋養。陰助陽生、陽助陰成是陰陽互根的基本關系。因此《黃帝內經》認為元陽、元陰是陰陽賴以生成的基礎,陰陽一方的耗損也必然影響到另一方,可以導致陰陽俱虛。
陰陽變化:陰陽轉化是指在陰陽量變超出某一域值時,陰陽平衡的趨勢就會改變,發生質變。如陰陽的平衡被破壞,陰多則表現為寒(疾病性質),陽多則表現為熱(疾病性質);同樣陰虛、陽虛、寒極、熱極等也是同樣道理,即陰陽平衡的關系改變,一方或兩方的量變超出平衡域值時,就會出現陰陽失衡的疾病性質變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人體的陰氣蓄藏精氣并不斷供應陽氣;陽氣則能在外保衛人體外部,使身體固密不受侵害。陰陽協調的關鍵,在于陽氣致密于外而陰精才能固守于內。如果出偏盛使兩者不和協,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根椐情況來使陰陽平衡協調,這是圣人調養身體的法度。如果陽氣過盛不能密藏,陰氣就會衰竭;只有陰氣平衡陽氣固密,陰陽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如果陰陽離析而不外相交,人的精氣便會竭絕盡失。《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者,藏精而起十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凡陰陽之要,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氣乃治”所體現的陰陽關系是:陰者藏精而起使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真陰要有收斂、藏陰精的作用,并能滋養真陽(陰平);真陽要有生長生發抵御外邪,并不讓真陰外泄的一個作用(陽秘)。也就是陰陽互根互用、陰陽在都能各司其職的情況下,才能做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境界。
陰根于陽陽根陰,陰陽互根學說生。
陽主殺,陰主藏,陰主長,陽主生。
陽主熱蒸能化氣,陰主寒凝能成形。
天氣下降變成雨,地氣上升聚成云。
陰在內而陽守外,陽衛外而陰后勤。
陽出于外陰內守,陰守于內陽布行。
陰陽相對有依靠,孤陰獨陽均難存。
無陰孤陽無所化,無陽獨陰難運行。
陰陽互根生萬物,生命活動永不停。
一旦陰陽有離決,生命終止命難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明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由此可知,《黃帝內經》認為陰陽雖然相對或矛盾,但兩者又是相互聯系和依存的關系,陰陽相互作用、分工協作、互為依存是維特生命過程的基本條件。所以陰陽平衡百病不生。
中國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有一套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有極為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有絢麗多采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它為中國人民的保健事業,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世界醫學也有重大影響,迄至現代,仍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有待我們努力去發掘、整理、研究,并加以提高。
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自發的辨證法思想。它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中都可概括為陰和陽兩類,任何種事物內部又可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這種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現象,在自然界是無窮無盡的,它反映了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在醫學上是一種說理的工具。
天地之間,萬物初生,還沒有長出地面的,叫做伏居陰處,稱為陰中之陰;已經長出地面的,叫陰中之陽。萬物因為有陽氣才能生長,因為有陰氣才能有形體。所以萬物的初生,是憑借著春氣的和暖;萬物的生長,是憑借著夏氣的炙熱;萬物的收成,是憑借著秋氣的涼爽;萬物的閉藏,是憑借著冬氣的嚴寒。假如四時失去正常的順序,氣候失常,那么萬物生長收藏的變化也會失常。陰陽的這種變化,于人而言,是有一定規律的。并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陰陽協調的關鍵在于陽氣的固密。陽氣固密,陰氣才能固守于內。陰陽失調,就如同一年中有春季而無秋季,有冬季而無夏季一樣。所以,陰陽調和是最好的養生法則。因此陽氣旺盛但不能固密,陰氣就會衰絕。陰氣平和,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活動才正常。如果陰陽分離,不能互相維系,精氣就會竭絕。風邪侵犯人體,損傷陽氣,漸漸的侵入內臟,陰精也會隨之損耗,這是邪氣傷害肝的緣故。此時如果飲食過多、過飽,胃腸的筋脈橫逆遲緩,就可下瀉膿血之形成痔瘡。如大量飲酒,會導致氣機上逆。如果強行入房,會耗損腎氣,腰部脊骨會也受到損傷。
風邪侵襲人體,會使人們患寒熱病。春天被風邪所傷,邪氣滯留不去,到夏天就會直瀉無度,而成洞瀉之病。夏天被暑邪而傷,秋天就會患瘧疾。秋天感受濕邪,邪氣上逆,就會咳嗽,還可能演變成痿厥病。冬季感受寒邪,第二年春天就會患溫病。四季的邪氣,會隨著季節的更替而挨次損傷人體的五臟。人體生理功能:
物質為基礎,功能乃發生:
正常生理活動中,物質機能協調成。
沒有物質陰不固,沒有陽氣陰難行,
無陽則陰無所化,無陰則陽無以生。
陰陽一方有衰盛,一旦失衡患疾病。
人體疾病變化:
陰損能及陽,陽盛能及陰:
季節寒熱有更迭,人體氣血有衰盛。
陰陽平衡得生機,太過不及疾病生。
陽主表,其氣熱,陰主里,其氣寒。
故曰陽虛則生寒,陰盛之極寒亦深。
陰盛導致陽氣虛,陽盛陰傷陽難存。
是謂陽盛則陰病,陰盛陽病寒更沉。
慢性疾病陰陽虛,乃為陰陽互傷損。
五臟共同的生理功能是:“貯藏精氣”。五臟是心、肝、脾、肺、腎的合稱。在經絡學說中,將心包絡也稱一臟,合為六臟。藏象學說習慣了將心包絡附屬于心,故一般稱五臟。五臟能化生和貯藏精氣,但各有各的專司。與六腑、形體、宮竅、情志、時今關系密切,在心的主宰下,形成五大功能系統。
正是由于陰陰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而又是互根的,也就是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的關系,因此,陰與陽之間在作用上必須保持著一個和調狀態。陰氣和平,陽氣固密,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其相對平衡,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是事物抽象出來的一對基本概念。祖國醫學中的陰陽學說,是古代辯證法在中醫學的具體應用。陰陽學說認為,陰陽各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正如一所說:“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在人體說來,陰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質的化生,有賴于陽氣的攝納、運化,輸布和固守。陰陽學說的這種對立而又互根,相反而又相成的觀點,辯證地說明了臟與腑、氣與血、功能與物質在生理上和病理上的聯系。陰陽學說還認為,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可互相轉化……表現在生理上,陽生于陰,陰生于陽,為機能與物質的轉換;在病理上,“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表現為陰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完全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在轉化過程中,是由量變到質變,存在著此盛彼衰,此消彼長的變化過程。因此,陰與陰之間在作用上必須保持養一個和調狀態。陰氣和平,陽氣固密,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相對平衡,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疾病的發生、變化過程,也是陰陽雙方的斗爭過程。雙方在矛盾斗爭中,一方亢盛會導致另一方面的衰損,出現陰盛陽衰或陽勝陰傷的情況。亦可出現勝衰現象:“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成無已注:“陰氣勝則厥逆而利;陽氣復,則發熱,利必自止。見厥,則陰氣還勝而復利也。”陰陽在斗爭中如果得到了協調,其病自愈。若陰陽勝負失調,則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甚則陰陽不相順接。陰陽失調是疾病的關鍵所在。疾病的發生及其病理過程,正是各種原因導致體內陰陽失衡的結果。無論病變部位、病勢趨向、病性寒熱以及正邪虛實的消長等,無不體現了陰陽兩方面的偏勝和偏衰。“陰勝則陽病”,如陰勝陽虛可見惡寒、肢冷、泄瀉、水腫、舌淡苔白滑,脈浮取則小,沉取實大。陰盛格陽,則出現真寒假熱證,可見身雖熱,但喜衣被覆蓋;口雖渴而飲不多;手足雖躁擾,但神志安靜而不狂妄;苔雖黑但滑潤;脈雖洪大,但按之無力。“陽盛則陰病”,如陽盛陰傷,可見發熱、口渴、多飲、大便干、小便赤,舌紅苔黃干燥等。陽盛格陰,可有心胸煩熱,腹部捫之灼熱,身雖寒反不欲近衣,四肢厥冷,咽干,口渴,舌苔黃干,小便黃,大便臭穢等。陰虛陽亢,可有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消瘦,眩暈,失眠,煩躁易怒,舌紅干,脈弦數等癥。陰虛陽浮,可有頭目眩暈,面色潮紅,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陽虛陰盛,可有形寒肢冷,痰飲水腫,泄瀉等癥。陰陽離決,則精氣乃絕。總之,陰陽失衡,其害無窮,不勝枚舉。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導致陰陽失調,在治療上應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使其陰平陽秘,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平衡之法有很多,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等皆是調整陰陽平衡。
一旦陰陽失衡疾病隨之產生,治療應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使以平為期,而不可過也。陰陽的這種變化,于人而言,是有一定規律的,并可推測而知的。天地陰陽的范疇由十推到百,由百推到千,由千推到萬,甚至一直演繹下去,無窮無盡,但其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對立統一的陰陽之平衡。
一般人到四十歲時,體內陰氣已自然減掉一半了,起居行動上會出現衰老跡象、到五十歲時會感到身體笨重,活動不能自如,耳不聰、目不明,到六十歲,陰氣萎弱,腎氣衰減,九竅不能通利,出現下虛上實的現象,還會不時淌眼淚、流鼻涕。如果懂得七損八益養生之道,去調整陰陽,身體就健康;反之,行為舉止與陰陽變化相違背,身體就會被疾病侵襲導致衰老。
陰陽平衡,則天地之氣和平,人體氣機安寧;陰陽逆亂,則天地之氣閉塞,人體氣機橫逆。生與死的道理,蘊涵于陰陽的運動之中。陰不足用屬陰的藥物治療,陽不足用屬陽的藥物治療。陰陽相濟,各有升降之道路……陰氣宜常常減損,陽氣宜常常充盈……順應陰的事物大多消亡泯滅,順應陽的事物大多長久生存。迎合這種奧妙和旨意,則不會使病邪的侵害。
古代文人追求淳樸真誠、淡泊寧靜的人生,回歸田圓,崇尚自然,或憩息于庭院,飯酒自酌;或流連于巖壑澗水之間,與自然萬物親密接觸;或如閑云之自來自去。《論語》中說:“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財與利這一關很難打破,但是想想一生中剩下的日子已不多了,即使堆金積玉,又有何用呢?讓你恣意揮霍,反而會弄得沒錢養老,老了還要想法賺錢,這是最苦的事了,所以“節儉”時終不能忘。
古人養生強調“安”、“和”。安即靜心,以減少外界對我誘惑;“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事外物的變化,這包括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心和則百體皆和。”兩者得到統一和協調,養生的目的才可能達到。
仁者壽。魯哀公向孔子問道:“有智慧的人長壽嗎?有仁慈之心的人長壽嗎?”
孔子說:是的。“人有三種死亡的原因,并不是命該如此,而是咎由自取。一是生活起居沒有規律,飲食不節、勞逸過度,體內生痰而將他殺死;身為臣子卻冒犯君王,貪得無厭不知收斂,國家的形罰就會置他于死地;以少犯多,以弱欺強,憤怒暴躁又自不量力,這樣下屬就會把他殺死。這三種情況都是死于非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那些有智慧而又仁慈的人,有美好的德行,言行舉止合乎禮義,喜怒哀樂自有規律,對性情沒有任何損害。這些人能得以長壽,不也是應該的嗎?”《孔子家語》
老子養生也有三件寶貝,他很看重并堅守它們:其一為慈祥,其二為儉約,其三是不敢做天下的帶頭人。慈祥所以能勇,儉約所以能大,不為天下先所有能為萬物之長。現在舍慈而取勇,舍儉而取廣,舍后而取先,這是走上絕路啊!(春秋)老聃《老子-六十章》
通曉養生之道的人,不去拼命追求自已所做不到的事情;把握命運規律的人,不去無謂地追求自己的智慧所無法達到的東西。心如止水有利于固守正道,不為世俗利害所動,在世事繁雜中豁然不驚,把養心悅情化作涓涓細流淌入心田,便可求得健康生命中的蔥郁風景,在安然寧靜中怡然自得。事情巳發生,不必過于擔憂,事事留不住,就聽其自來,任其自去。憤怒恐懼與喜悅憂愁都要正確時待。
生命的誕生不可拒絕,生命的消失也無法阻止。棄絕世俗之事形體就不會勞累,才能做到心正氣平,從而與自然相生相長。形體無傷、精為充沛,便能與自然相合……便稱得上隨物而化。“安靜淡然,空虛無物”是自然的準則、道德的本質。圣人寬容,與外物沒有矛盾,沒有矛盾就是安靜淡然,無憂思,邪氣不能侵襲,就能德性完善,精神飽滿。如果在思想上不嚴格要求自己就能做到清高,不講求仁義就能做到修身,不追求功名和名利就能治理國家,不閑居江湖就能獲得曠達的心境,不疏通血脈、柔和肢體就能做到長壽;沒有什么使自己刻意去忘掉,也沒有什讓自己去占有,淡然無謂而什么都做到了,才符合自然的規律,是圣人的德行。完善本性,清心寡欲。《千金方》上說:“修身養性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逐漸形成性格,以完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得到善,自然會做善事,不用學習也可知道很多道理。”修身養性有成以后會自動為善,會百病不生,禍亂災難也不會發生。修身養性就是所說的“治未病”,即未病先防。養性并不僅僅是服食餌藥、吐納練氣,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善心、善行。如果德行好,所有的行為都無過錯,即使不服食餌藥也可延年;如果德行不好,就是靈丹妙藥,也不能使壽命延長。夫子說:“真正懂得養生的人,其心中無所畏懼,這就是因為他品德高尚,所以心里非常坦然。”心是萬法之家,一身主宰,生死的根本,善惡之根源,關系到一個人的疾病和健康。若某種意念在內心萌發,則各種意識便轉向身外,不向善就會導致心內顛倒,大病纏繞;如果心地純清、澄凈各種味災禍自然消除。孟子說:“調養內心最好的辦法是寡欲。”因此,一旦為妄想所累,即使神仙也幫不了。心思端正,鬼神也怕。魔由心生,心定即降魔。萬殊一本,一本一萬殊,只要守住自己的一心不亂,世界就會是清明的世界。如果在形體之內保持一顆盡善盡美之心,其好處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它能使人形體、容貌安詳和藹,表現在膚色上則潤澤而充滿生機。《老子》中說:“人的壽命以百年為限。注意調養的人,可活到千歲,這與蠟燭燃燒的道理一樣,火苗小燒時間長,火苗大燃燒時間短。眾人大聲說話而我小聲言語,眾人多煩惱而我少憂慮,眾人驚恐暴怒而我不急不躁,不因世間俗事費心勞神,心情淡泊無所追求,精神氣血自然會處于飽滿狀態,如此處世方法可視為長生不老之藥方。”《莊子》中說:“珍視生命的人,即使富貴卻不會因飲食而傷害自已的身體,即使貧賤卻不為一絲私利而勞累自己的形體。當世之人,尤其擁有高官厚祿的人,都未能如此。”心存安樂、仁厚也很重要。就像今日,天下太平,歲歲豐收,身不寒,腹又饑,此即是上蒼賜予百姓的福氣,加上身體安康無事,更是幸福無涯。要知此時此刻,有在風雨煙塵中四處奔波,浪跡天涯,勞憂不停之人;有臥病在床而痛楚呻吟,醫藥也無以救治之人;又有慘遭訟獄刑罰之人;還有饑寒交迫,借貸無門,血汗勞苦,四肢無力、不寧,遭遇火災,遇盜逢奸之人。種種苦惱,要沒身處地與他們相比較,自己就是一個有福之人。人的一生沒有不遭遇逆境的,應該將過去的逆境與現在的樂境相比,即生出無限的快樂。人們如果不知足,雖富可敵國,貴為天子,則心中仍想圖謀爭占,優慮不止,得隴望蜀,有東想西,以有限的精神,去追逐無窮的嗜欲。雖處于極樂的環境中,也會生出許多苦惱。人們如果知足,即便是貧如乞丐,賤似奴婢,也會安然自在且有無窮樂趣。總之,需要就事論事,尋安樂則安樂自至,切不可以認為自己虛弱的身軀如同鐵石一樣堅固,而窮思極慮,日夜耗損。每遇到不如之事,就將其與更痛苦的事相比較,則自然心中坦然樂觀。古人講:“世人紛紛說不齊,他騎駿馬我騎驢;回頭看到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他騎駿馬我騎驢,比上不足下有余,雖然沒有騎馬好,也比步行高三級。”樂觀是養生的不老丹,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激發人的活力和潛能,逾越困難。養生之道,應順應四時變化以適應寒暑,調節喜怒情緒而安然處世。風物長宜放眼亮,精神飽滿達神明。
五臟能從屬于心而無乖異,悖逆的心志消失,也不會有邪僻的行為,精神飽滿而氣也不會散失。精神盛而氣不散便能公允理事;能公允便能通達;能通達便是達到了神明之境。到了神明之境,則沒有什么不能見到,沒有什么不能聽見,沒有什么事不能干。憂患不能入心,邪氣不能加害。耳朵眼晴沉溺于聲色歡樂之中,五臟便被激動而不能安寧;五臟動搖不定,血氣便被激蕩飛越不能休止;那么精神便馳騁于外而不內守,精神馳騁于外,禍害就會加身……假如耳目清靜、聽視明達,不被其誘惑,內心空虛寧靜,恬淡愉快而嗜好欲望又少,五臟安寧充盈而不外泄,精神內守不散。
太一真人說:“我有經三部,共有六字,儒學之人念誦可成圣,道士讀了能成仙,和尚讀了能佛,它的功德很大,但必須要身體為行。一字經叫做“忍”,二字經叫做“方便”,三字經叫做“安本分”。這是極有意味深長的話啊!又說:“心里寧靜可通達神明,以致能在事情還未發生時就預先知道,不出門口就能知道天下的事,不看窗外也知道天空的景象。”心像水,只要長期不去擾動就會清澄見底,故稱為靈明。所以,心靜可以保住元陽之氣,百病不生,可活到一百歲。如有一個念頭攪亂了寧靜的心境,那么心神就會飛馳于外,元氣就會消散在體內,以致營衛混亂,各種疾病就會趁機侵襲,年壽自然就縮短了。(明)高濂《遵生八箋》。
無論在山水之間,還是在廣袤荒野,都要讓自己的心如山澗溪水,清澈透明。種種煩惱大多皆是庸人自擾,若我們能盈一份博愛與豁達于心靈深處,不好高鶩遠,不妄自菲薄,是云在天空中逍遙飄游、是水在江湖里安逸自在、是風就去吹開百媚千紅、是雨就默默無聞潤物無聲,這樣,相信人生就能風清日朗、四季如畫、美不勝收。自古以來,很多名人墨客歸隱山林、幽居田野,他們絕不不是自甘墮落,或是消極頹廢、那是他們閱盡滄桑后一種了話,也是對世事名利的一種釋然。
當我們漸漸的領悟了生命的真諦、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雖然希望長生不老,誦讀至理名言,咀嚼著芬芳嫩蕊,呼吸著陰陽二氣,也難免事與愿違,直至中年喪命。如果心中除去五難,就會信服順從,日日長進,完成至大美德。無所無求自有福祿,不求高壽則自然壽長。
養生先避禍:如果平時保養精神,調理呼吸,注意起居,適應冷熱變化,飲食注意禁忌,合理用藥,順其自然,則不至于短命而死。因為適當服用一些藥物,并不影響做其他事情。庾肩吾經常服用槐實,70多歲還可看清書中的蠅頭小字,而且頭發和胡須仍然烏黑。另外,鄴中的朝官,也有單服杏仁、枸杞、黃精、白術、車前子,受益很多。
凡是想服用藥物的,陶弘景所著《太清方》一書中記錄得很完備,但用時必須慎重得法,不能草率從事。因為曾經有一個叫王愛州的人在鄴中練習服用松脂,結果沒有掌握好用量,導致腸子堵塞而死,像這種服藥失誤而造成身亡的例子有很多。養生之人首先應考慮避免災禍,保全性命。有了生命才能談得上延年益壽,不至于徒然保養隨時都可能失去的生命。單豹的身體可以說保養得很好,但不小心會被老虎吃掉;張毅注意了身外的安全,不料卻被體內的疾病奪去生命。這都是前人留下的告誡。
嵇康雖然寫過《養生論》,卻因為傲慢得罪了權貴而被處死;石崇希望服藥能使體魄強健,卻因為貪于女色而招殺身之禍,這都是從前的糊涂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自古奸情多傷命,不信問問西門慶”。
縱欲傷身:儒學之人倡導“正心、收心、養心”,這都是要防止心火隨意妄動。醫生倡導“恬澹虛無,精神內守”,即遏止心火,使之不要隨意妄動。相火藏于肝腎之中,心之君火不妄訥,相火也會遵守命令而堅守崗位。《周易》的兌卦,是少女的取象比類。兌,表示喜悅心情,少女遇見少男而心先喜悅之情。艮卦有適可而止的意思,示意夫婦間的性事也應節制。縱欲房事只會傷害身體,又何能所補益呢?
女性如水,男性如火,水能克火,一方樂于施予,一方樂于獲取,這是自然界事物的法則。如果認為房中術可補益身體,那簡直是癡人說夢,適得其反,反招致喪生殞命的危險。(元)朱震亨《格致余論》。
力不勝,不可強舉之。古書曰:“固陽痿不能享受性交的快感,就強行服用丹石之藥壯陽,以致腎水枯竭,內火中燒,五臟干燥,患上消渴之癥。”有人說:“杯水不能救大火,內火會生瘡瘍。”正如《靈樞-經脈篇》所說:“人始生,先成精”,《素問-金匱真言論》也說:“夫精者,身之本也”。“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與否和他臟之精的盈虧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他臟之精足,則腎精亦足;他臟之精虛,則腎精亦虛。例如腎陰虧損,水不涵木,可導致肝陰亦虛;而肝陰不足,下汲腎陰,亦可導致腎陰虧虛。
《抱樸子》中說:“才智不足去極力地去思考,力量不足卻強行舉起重物,對身體肯定會造成傷害。勉強二字,真是殘害生命、損壽折歲的大敵。飲食可以滋養身體,但如果喝醉了還要勉強再喝,吃飽了還要勉強再吃,沒有不得病而損害身體的,況且是縱欲呢?縱欲不旺盛,勉強去行房事,元氣就離散,對此要戒備。”(元)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贊書》。勿恣意酒色:薛文清說:“有的人體質平素就瘦弱,卻能謹慎的修身養性,凡是酒色傷害身體的事一概不沾,那么他的壽命就會延長。有的人體質平素強壯,卻恃強而恣意于酒色等傷害身體的事情之中,那么他的災禍指日可待了。”這就是所謂的人的壽命雖在天定,但駕馭壽命的力量則在自己的手中。(明)龍遵敘《食色紳言》。
善養生者,寶其精。不可縱欲,以免導致腎精耗竭,腎精不可以耗竭,否則就會導致真氣耗散。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氣衛氣運行全身,設有比這更重要了。因此,善于養生的人,必定珍惜他的腎精。腎精充盈則正氣旺盛,正氣旺盛則精神飽滿,精神飽滿則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則少生疾病,精神與真氣堅實強健,越老越健壯,這都是來自腎精。廣成子說:“必須清心寡欲,不勞傷形體,不動搖精氣,才可以長生不老。”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明)張介賓《類經-攝生類一》。
醉飽戒房事。孫思邈在修養決中說:“醉飽若行房,五藏皆反復。”特別強調五臟動搖,須謹誡勿犯。也許是酒醉之后,人的血脈散亂,神氣昏敗,此時即便靜臥怡養,還會擔心酒毒停聚,損傷臟腑,嚴重危害身體,更何況此時行房事呢?凡飽食之后。脾胃為飲食所阻滯,必然導致脾胃之氣壅滯,難于運化食物。此時,若再行房事,導致脾腎兩臟都受到損傷,這難道不危險嗎?所以醉飽之后,色欲尤須禁戒(清)石成金《長生秘訣-色卻部》。
彭祖說:“最好的養生家與妻子分床而睡,中等的養生家與妻子分被而睡。”吃上一千副補藥,也不如獨自睡覺減少性生活有效。貪色會使雙眼失明、貪聲會導致耳聾、貪味會導致味覺受損。般如能運用養生之道,節制性事,適當把握通暢與不通暢的程度,可以延年益壽。
一天中的忌諱在于晚飯吃得太飽,要減去一天之壽;一月中的忌諱在晚飯飲酒過量,要減去一月之壽;一年中的忌諱在于晚上睡覺不離房事,要減去一年一壽,調養也不會恢復;一生中的忌諱在于晚上睡覺時張嘴呼吸,邪氣會從口而入。(南北朝)陶弘景《養生延命錄》。
有節乃和:夫妻之間有所節制,則陰陽之氣就會和順;風雨協調有節,則五谷就能成熟;穿衣有節注意冷暖,則身體舒適。生,是每個人所期望的,人們的欲望沒有超過生的。死,是人們所厭惡的,而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的。沉溺于聲色之中,生不能生,死卻逃不掉……節欲是大的義舉,否則,沉溺于女色,精液就會漸漸滲泄以致干涸。沉溺于女色不能自拔,所得之病扁鵲也不能救治……養心莫善于寡欲!
君子三戒很重要。孔子說:“君子應該遵循三條戒律:年輕的時候,血氣尚未定型,要避免貪戀女色;壯年的時候,血氣才開始旺盛,要避免毆斗;等到年紀老了,血氣已經開始衰弱,要避免貪圖名利得失。”君子寬容而不怠慢,方正而不傷人,據理辯論而不強詞奪理,明察事理而不過激苛刻,獨立不阿而不因為天意有“損有余而補不足”的緣故。雖然也有貪窮而短命的人,但一定是德性修養不足,所以夭折。因此,世上的人應安分守己。現在做官的非分之想特多,出門思車馬,在家思妻妾、房屋、貨物,將全部的心思都放在這非分之想上,天必定會征罰他,以致降給他災難、疾病,最后使他夭折,而他自已卻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又說:“世上的人,僥幸所得到的一切,即最終仍是災禍,只有份內應得到的,才是真正吉祥的。”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能夠悔悟以前的錯誤,彌補以前的過失,對人都賜予仁慈、施以恩惠,有憫恤人的心念,奉守道德而不欺騙,這樣圣人就能了解他,賢人也會保護他,上天愛戴他,人人喜歡他,鬼神尊敬他,因此他也就能富貴長壽,平安健康了。
范堯夫的《布食銘》曰:粗茶淡飯的甜味,棉布衣服的溫暖,名人教誨的快樂,仁義道德的尊貴,都容易得到。只要樂于享受,便會常常平安。絲綢錦繡的奢華,山珍海味的珍貴,權貴寵幸的盛況,名利欲望的繁榮,都很難得到,危險恥辱也會接踵而來。舍難取易,去危就安,愚蠢的人尚且知道這個道理,何況聰明的士大夫們呢?
顏回樂于簞食瓢飲,從而成為百世的師表和楷模。桀紂居于華麗的瓊臺之上,死后被萬世罵為獨夫。君子以節約為美德,小人以奢侈喪失生命。雖然布衾簡陋,卻可以保暖而不可忽視。(明)高濂《遵生八箋》。
有道德修養的人知道形體是憑借精神而存活,精神因形體的存活而存在;感悟到人的生命易失,明白每次不慎的過失對生命的害處。所以,修身養性而保養精神,使內心安靜而保全身體,情感中不存有愛憎,意念中不存有憂喜,淡泊無欲,從而體安氣和。再加上呼吸吐納及服食藥物對身體的保養,從而使形體與精神緊密相依,外形內神互相補益。
保持內心平正,憤怒過度,就沒法去掉它。節制諸如憂、樂、喜、怒、利等,特別是要去掉喜怒過度而為害的“二兇”,不過度喜,不過分怒,保持心境平正。人的生機在于平正。人之所以失去生機,一定是因為喜怒憂患的原因。制止過怒沒有比《詩》更好的了;解除憂愁沒有比《樂》更合適的了;節制過度的歡樂沒有比《禮》更好的了;保持謙敬,沒有比內心平靜更有效了。如能做到內心平靜,形貌謙恭就能返回到人固有的性情上來。這樣,人的性情就可以得到最大的要定了。《小有經》說:“少思、少念、少欲、少語、少笑、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遵循這十二少,是養生的關鍵。”多思使神氣耗散,多念則使志氣散亂,多欲損人心志,做事過多傷人形體,多語傷氣,多笑傷臟,多愁令人心驚,過分快樂則令人意溢,歡喜太過使人心渙散、神志昏亂,大怒不止使人百脈不暢,愛好過多則令人專迷不治,厭惡過多則精神委頓,毫無歡樂可言。這十二多不去掉,是導致壽夭的根源。“望天邊云卷云舒,寵辱不驚。觀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回歸自然,隱逸山林之樂勝于求仙。故往今來,總有才子佳人審時度勢,望盡千帆后退隱于千山萬水中獲取自然之樂。真人總保持一種無欲無求的心境,不放縱私欲和情感。而那些不懂養生之道的人,私欲還未得到滿足,身體巳先受到損傷(彭祖)。
奢侈懶惰的人壽命長,而勤勞辛苦的短壽,這是放溢其心、勞苦其形所造成的差異;種田地的農夫高壽,食高粱厚味之達官賢貴則短壽,這是嗜欲多少不同所造成的;生活安定的人病少,浪跡天涯的人病多,這是事物繁簡的不同所形成的。人不可沒有欲望,也不可沒有任事情,只是當調和心志,減少妄念,排除思慮,保持形神的安靜,這是愛惜神氣的重要方法。(南朝)陶弘景《養生延命錄-教誠篇》。心地純正,萬禍消除。心是各種養生法的基礎,是身體的主宰、生死的根本、善惡的根源。心與天地之氣相通,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主宰,是否患病也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中產生某種欲念,通過“六識”的作用而表現出來,使五臟形體顛倒,大病就會纏繞。如果是豁達之人,則不是這樣,他們可排除雜念、神明清凈,各種災禍就能自消。老子說:“神喜好清靜,而心卻擾亂它;心喜好平靜,而欲望卻來引誘它。若能戒除欲望,則心自然平靜;心平靜,神就自然清靜,從而六欲不生,貪、嗔、癡全無。”孟子說:“養心之法沒有比寡欲更好的了。因貪欲過度而導致疾病,神仙也都無法醫治。心地純正之人,鬼神也懼怕他。這就是養心與否的區別。”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心不妄動;放下貪嗔癡愛、是非人我的觀念;還未發生的事情就不要去想,遇事心中不要過于紛亂,往事不再留于心中。來去自便,順其自然,使喜怒哀樂各種情感活動相互協調、相對穩定,這就是修養之法。(清)尤乘《壽世青編》。
養生必須減少私欲,先正己后正人,要與人為善,要交品德高尚之友,要守分安已,不憂窮困,這些都是圣人的忠告。歸根結底,養生最重要的還是自身品德和人格的修煉。修身不應該因外界環境而改變自身守持道義的志向。圣人荀子說:“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君子不為貧窮失乎道。”荀子所論述的觀點是養生者必須具備的品德。凡是動用血氣、意志、思慮時,遵循禮道的,則平正而通達;不遵守禮道的,則悖亂而滯慢。在飲食、衣著、居處、動靜這些方面,遵守禮法,則和節;不遵守禮道,則會觸動危險,招致疾病。“吃菜根淡中有味,守五法夜不驚身。”
靜則明,明則虛……消解意志的悖亂,打開心靈約束縛,除去德性的累贅,貫通大道的障礙。貴、富、顯、嚴、名、利六項,擾亂意志;容、動、色、理、氣、意這六項,束縛心靈;惡、欲、喜、怒、哀、樂六項,拖累德性;去、就、取、與、知、能六項阻礙道。這四大類的每六項都不在胸中擾亂,就能心平,心平則心靜,心靜明澈,明澈便空靈,空靈就是順應自然而能成就任何事。(戰國)莊周《莊子-庚桑楚》。達到虛的極致,專守純一的靜境,萬物盎然生長,世間萬物最終都要回到自己的本原。回到自己的本原叫做靜,又稱復命。復命是一種常道,這種常道稱明白事理。知道這種常道,才能兼容天下萬物。如兼容天下萬物,方能保持公正。公正對待每一事物,辦事才能圓滿周全。辦事圓滿周全便合乎造化。合乎造化,方能得道。得道多助才能久遠,終身不遇任何危險。
靜是萬物之根本,萬物不能擾亂其心,所以能保持寧靜。水靜能照遇與胡須,匠人以合乎尺度為法。水靜便能明,何況人的精神呢……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這便是天地的準則與道德的極致……虛則靜,靜則天機自發,天機自發便是心有所得了。靜便無為,無為即是讓萬物各任其事而自負其責。無為方能從容和樂,憂患不能入居其心,從而年高壽長。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能的根本。(戰國)莊周《莊子-天道》。
天之道虛,地之道靜……天的規律是““虛”,地的規律是“靜”。虛則無窮無盡,靜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不會有過錯,所以叫做“不忒”(即無差錯)。人們做事喜歡依仗強力,致力于追求盡善盡美,喜好逞能,俊借著聰明行事。圣人則不這樣,所以與外物殊形異勢。與外相異就達到了“虛”的境界,“虛”是萬物之源。(春秋)管仲《管子-心術上》。人主安靜……天主持公道,地主管著均衡,人最重要的是清靜無為。春秋冬夏是分出的四時,山川河流是大地的肢體;喜怒取予,是人謀劃的產物。因而圣人與時推移,但不受其左右,任憑萬物變化而不受影響。若能保持形體健康、清靜無為,就能使心神安定。體內有顆安定的心,就會耳聰目明,四肢康健有力,可作為精氣長久留處的場所。精氣就是氣的精華。總之,陽氣安靜就會純篤,陰氣安靜就會收斂閉合,人體內的陰陽二氣只有得到休養生息才能安逸保全。過度勞累,人就會一天天的憔悴下去。陰陽平衡百病不生。
陰陽辯證要仔細,有神陽證無神陰。陰陽合一地天泰,水火既濟氣化成。中醫原本調平衡,陽化陰精成氣行。陰陽合一是為氣,氣化百病不能生。中醫本質就是氣,寒者熱之氣化成,熱者寒之氣化生。枯者溫潤氣融融。寒熱錯雜飲邪留,少陰少陽樞機求。不必他山藥石求,祖宗明訓記心頭。百病皆因氣化行,氣化之后去百病。人身水火一團氣,水多太陽是冰池。回陽化氣冰解凍,春暖花開百病釋。陰陽合一氣化成,陰陽分離生命終。坎中一陽二陰抱,離中二陽抱一陰。坎離交媾既濟成,八純卦乾氣融融。百病不生氣化功,陰陽合一氣化成。陰陽分離生命終,世人不知陰陽理,診病辯證離其宗,不知無陽在陰中。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陰盛虛陽升。卻以濕熱苦寒泄,虛虛實實難愈病。口腥兼臭是陽虛,寒熱駁雜中焦虛。真寒味腥真熱臭,口渴溲黃大便干,此為陰虛需滋陰。口氣腥臭寒熱雜,寒多熱少理中下。重加姜附可理中,寒去腥臭自然無。婦人下焦味氣腥,少腹喜暖腰酸痛,此是坎陽太虛弱,厥陰清氣不上升,回陽化逆熱氣通,再加吳萸椒細辛,驅寒還給快幾分。有氣神采必內含,精神矍鑠難成病。小便淡黃便成形,若病也是真陽證。溲短便結喜冷飲,苦甘寒藥病痊愈。無氣倦怠面色蒼,小便清長大便溏。口渴必是喜熱飲,畏寒蜷臥又懶言。理中四逆方可行,陰盛便結要溫潤。麻黃附子細辛行,陽虛津虧大便干,溲短便干面色青,麥味理中麻附辛,溫潤之后大便通。陽氣虛極是戴陽,上盛下虛溲便長,面赤足寒躁欲死,虛陽外越四肢煩,溲清而頻可決斷,通脈四逆可回陽,如要深知醫中理。
各種疾病都是因氣而生。百疾生于氣,萬病不離郁。正是氣的功能無所不至,一旦出現失調,就可導致百病叢生。人身之外有六氣侵襲,內有九氣之亂,而病之虛實、寒熱以及各種說不出的癥狀,如要尋找它們的根本,那么一個“氣”字就足以概括了。凡是氣不調和的部位,就是病根所在。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察病根,并集中力量調治。調治得當,治病就像解開繩之千結、化除雪污一般,舉手之間就使疾病好轉,確實不難。所謂調氣,就是調和那些失調之處。比如邪風在表,使之散發就是調;邪氣在里,使之順行就是調;實邪壅滯,使之下瀉就是調;虛弱疲憊,服用補劑就是調。務使平衡之氣更加完固,使失衡之氣恢復平衡,使氣必清必靜,各安其位,則無病不除。此外,按摩、導引、針炙、熨洗,可以調經絡之氣;喜能克制憂、悲能克制怒、怒能克制思、思能克制恐、恐能克制喜,可以調情志之氣;五谷、五菜、五畜,可以調化育之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避免風寒、節制飲食、重視起居、調節喜怒可以調養生之氣。
更妙的就是互根互用人身精氣,顛倒施治人身陰陽,似應閉塞其氣而用疏導之法,似應疏導其氣而用閉塞之法;或眾人診治某處有癥結而我獨判無;或病實在此而治彼。只有智慧超群者才能看見還沒有發生的病,只有仁愛慈善者才能愛惜患者固有的精氣。以上盡是調氣的方法,如能懂得這個道理,則就不只用于治病,內而身心外而民政,皆可用這種方法,沒有不能調和的。(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調氣》。
惡疾的產生是因為精氣的閉結。人有三百六十個關節,有九竅、五臟、六腑。肌膚應該保持細密,血脈應該保持通暢,筋骨應該讓它強壯,心志應該保持平和,精氣應該讓它運行。這樣,使疾病無處滯留。惡疾就無法產生。中醫學認為整個自然界的精華集中于陰陽二氣的調和,所以萬物以氣為寶,迎氣而生養氣而長。世間的養生之道都講究養心 --氣的根本所在。
恬靜淡泊方能修身……人們因為面臨禍患而心懷恐懼敬畏,心懷恐懼敬畏行為就會端方正直,行為端方正直便可深思熟慮,深思熟慮便能知曉事理。行為端方正直便不會遭受禍患,無禍患便能盡享天年;知曉事理,必定能成事。盡享天年即是身全而壽豐;成事便能獲得富貴。但是,欲望不可太多,欲望太多就會亂其方寸,方寸已亂勢必造成更多的欲望,欲望過多會使邪心勝于正氣,邪心勝會使處事的途徑堵絕,處事的途徑堵絕勢必招來禍患災難。清幽的曠野,山石橫臥,悠然閑逸,清靜恬靜,在這樣的環境里能培養高尚的品德,且不為外物而擾亂內心,使自己的性志得到養護,從而體驗到自然之道。無欲無求,超脫于自然,一直是古人追求的境界,因此,潔身自好和修身養性也就成為圣人修煉的一個目標,甚至寧愿舍棄榮華,隱居于鄉野山村。老子說:“我好靜而民自正。”快樂是天地善氣、精氣聚合而成,可以使心神明亮。用快樂來調理保養形體,理順思緒散憂慮,可以消除病災。人若能通神明,又施行養生之道,可獲得高壽。鳥翔于天,魚游于水,萬物皆有其生存之道;蝙蝠行黑夜,蚯蚓竄泥中,亦皆各適其性,各安其命。人生于世,應順自然,樂觀豁達,才能有個健康的身體。
情志養生對于健康的意義……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些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生變化,都是有兩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憂慮動搖心緒,萬事勞累形體,心中動搖不定,定會損傷精神。”中醫學認為,精神活動伴隨生命的開始就產生了,生命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神活動則是生命話動的具體表現。在人的生命活動中,精神活動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須的。《黃帝內經》中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中醫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人體所具備的神,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靈性和生機。神在于養,情在于節。《黃帝內經》中強調:“恬淡虛二心,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精神情緒上恬靜、安祥,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雜念,體內真氣就會始終保持充足的狀態,怎么會得病呢?人的七情與五志對人體健康影響非常大,在《靈樞-本藏》也強調:“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情志過用或失控易導致疾病,甚則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黃帝內經-舉痛論》中說:“百病生于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哭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是因為氣機失調所致。如發怒則氣上逆,歡喜則氣和緩,悲哀則氣消損,恐懼則氣下陷,遇寒則氣收斂,遇熱則氣外泄,驚駭則氣混亂,過勞則氣耗散,思慮太過氣郁結。這七種情緒都會攪亂人的“氣機”,讓人體內的氣血無法正常流通甚至逆向流動,其危害十分嚴重。情志與疾病治療……舒暢的心情是治療疾病的良藥,《黃帝內經》中有相關論述,強調治病要根據患者的神志狀態,決定、選擇治療措施。如“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素問-疏五過論》。“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形神共養是《黃帝內經》中提出的重要觀點。“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從正反兩方面告訴人們:要順應春夏秋冬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保養神氣,調節情志,勿使過度。“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四季山色的不同,按陰陽變化通達,需順應四時變化以適應寒暑,要調節喜怒情緒而安然處世。生命才能與天地一樣長久。中醫學認為整個自然界的精華集中于陰陰的和合。《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疾病的發生、變化過程,也是陰陽雙方的斗爭過程。陰陽雙方在矛盾斗爭中,一方亢盛會導致另一方衰損,出現陰盛陽衰,或陽勝陰傷的情況。在陰陽斗爭中,如果得到了協調,其病則愈。否則疾病發生。
思慮害人超過酒色,苦思焦慮耗損精神,腎水枯竭心火旺盛,百病纏身長壽難求。世人要知養生之道,喜笑要多煩惱要少。不尋歡樂獨自尋憂,自討苦吃自設地獄。沉溺恩愛失去自由,功名羈絆幾時罷休。放寬心胸受用不盡,避免中年早早白頭。人參茯苓藥性平和,滋補身體讓人難忘。依仗藥力縱情聲色,后患無窮如養財狼。過去未來是非短長,不必總是記在心上。只要心中不留煩惱,便是延年益壽法寶。上述道理非常明白,諸君謹記時時莫忘。那么,讓我們心靈灑滿陽光!使身體健康福壽延長……
待續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