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像老師反映:“自己的孩子總是看起來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批評他也不理,考得差了,也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好像麻木了,孩子是否沒有上進心了?要怎么辦?”
老師說,孩子變成沒有上進心的樣子在于家長,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這4種行為:
父母為了想鼓勵孩子,就習慣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希望能激起孩子的上進心。父母的原意是好的,可當父母這樣做卻沒能達到預期的果效,反而更糟糕時,就要開始反思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
有的家長不善于使用鼓勵的方法,總是不停地指責和批評,使得這樣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體會不到成就感。完成任務沒有獲得成就感,自然沒有動力去完成下一件事,久而久之就沒有上進心了。
有想要得到的東西,才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主動去爭取,但是有些父母溺愛孩子,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孩子需要的東西都得到了,要什么有什么,幾乎沒有什么渴望,自然不會有追求。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在要求孩子有上進心時是否該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上進心。
爸媽本身缺乏上進心,工作不思進取,生活上平平庸庸,忽視孩子情感與智力方面的需要,對孩子沒有明確的行為指導和要求,極少和孩子談話、游戲、講故事,壓抑了孩子的上進心。
這是一個拼爹媽的時代,父母不能懶惰,不能混日子,不能得過且過的生活。
父母努力一分,孩子就會知道打拼的價值。
父母從來不停止學習,孩子就會知道學習應該是一種自覺。
父母三觀正確、內心柔軟,孩子就會慢慢成為一樣的人,會在人群里發光。
父母的學歷,父母的生活,父母的三觀,都是孩子飛翔的起點。
最好的學區房,是父母家的書房;
最好的名校,不是讓孩子獨自行走,是父母們共同上進,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