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涉及上市前后公司估值差異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公司上市前的估值將低于上市后的估值,當然上市前后的估值差異,還取決于不同的市場環境、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交易所等,總體來看,在上市前后估值差異大的市場上,甚至可能達數倍;同時,上市前股東股權往往變現能力差,以股權估值反映的身價無法及時變現;此外,公司在不同交易所上市,也可能導致股東身價差異較大。
一、企業上市前后估值具有較大差異
以題中所說的順豐控股為例,其借殼上市前估值為433億元,借殼上市后市值最高曾達到3,070億元,最新市值也有2,151億元。如以市場上比較常用的市盈率來估值的話,順豐控股借殼上市前估值為19.8倍PE(按借殼上市當年即2016年承諾的凈利潤測算),借殼上市后市值最高曾達到116倍PE(按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實際實現的凈利潤測算),目前市值也有81倍PE(按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實際實現的凈利潤測算),上市前后估值差異明顯。公司上市前后估值具有較大差異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公司上市前可能經營風險較高。公司上市前融資手段、收購兼并的支付手段、對人才激勵手段等均有限,同時,企業上市前往往由于沒有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進行規范,公司治理方面的風險要比上市公司高,公司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也沒有上市后高,因此,公司上市前的經營風險要高于上市后的經營風險。
第二,公司上市前一般股權交易流動性差。上市前股權交易市場屬于私募市場,投資者范圍有限,流動性風險高,如果未來行業或企業自身經營出現問題,導致無法上市或者被并購,投資者可能面臨投資無法退出的問題,因此,公司上市前的估值相對于上市后需要有一定的流動性風險的折價。
第三,公司上市前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往往比上市后而言較差。公司上市前與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情形較上市后高。公司上市后需要按交易所的規定對公司的風險、業務、財務等信息進行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否則將視情節輕重承擔責任,因此,公司上市前給投資者的披露的信息往往沒有上市后的公信力高,導致其估值上較上市后也會有一定折扣。
第四,公司上市前與投資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資源交換。公司上市前引入投資者時,除了資金外,往往也希望投資者能夠帶來其他資源,如管理資源、市場資源等,存在一定的資源交換。
鑒于以上情況,上市前投資者對收益率的要求要高于上市后,可能導致公司上市前后可能存在較大的估值差異,如 A股目前中小企業的PRE-IPO項目或非上市公司賣給上市公司的估值一般為10-20倍PE(當然,這么高的估值也是因為中國股市二級市場上估值相對較高導致的),而上市后估值可能是上市前的好幾倍,截至8月17日收盤,深交所中小板平均市盈率為42倍,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50倍,為PRE-IPO和并購項目估值的好幾倍。
二、上市前股東股權變現能力可能較差,以股權衡量的身價較難變現
首先,上市前股權交易流動性相對較差,通過減持變現難度大;其次,上市前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股東利用股權進行質押融資要求也較高,利用股權質押融資變現的能力也有限;再次,公司上市前公司治理完善程度有限,對創始股東的依賴程度較高,新的股東也不希望創始股東在上市前大幅減持套現。鑒于以上情況,上市前,創始股東股權價值往往不能夠完整地體現,上市后,股東減持套現和股權質押融資均比較方便,通過股票市值衡量的身價容易變現。
三、上市交易所不同,也可能導致身價差異較大,因此需要對不同交易所的不同行業的估值、上市的難易程度等進行比較和選擇。
不同的交易所由于投資者結構、投資偏好等不同,也可能導致估值差異較大,如分眾傳媒2013年在納斯達克退市時的估值為26.46億美元(約165億元人民幣),A股借殼上市前估值為459億元,借殼上市后市值最高曾達到約1,692億元,目前市值為1,132億元,可見,同一家公司,在不同的交易所上市,也可能導致估值差異較大,進而導致股東身價差異較大。目前來看,對于一家中國的公司來說,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等能較好地體現股東的身價。其中,A股市場整體估值較高,但滬港通、深港通開通后,港股的估值與A股市場的估值相互影響,部分新興行業估值甚至高于A股,如2017年1-7月港股IPO的平均市盈率為25.72倍,其中7月IPO市盈率接近35倍,主板平均為25.4倍,創業板平均41.6倍,已高于A股目前23倍的IPO發行市盈率,再加上在香港上市,整個過程比較透明和清晰,香港上市也逐漸成為能夠較好地體現企業家身家的重要備選場所之一,如尚未盈利的美圖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后,目前市值達557億元港幣。香港交易所最近在考慮推出面對新經濟公司的創新板,8月18日是市場咨詢的最后一天,創新板的動向也引起海內外市場的廣泛關注。
(以上數據均根據公開數據最新計算,文中所提公司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