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聽到這一消息,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福建省武夷山市仙凡巖茶廠廠長劉鋒激動萬分。“我是在一個聚集各地非遺傳承人的微信群里看到這一消息的,我非常興奮、感動,我心里只有一個詞:'點贊’!”劉鋒說。與劉鋒相同,看到“申遺”成功的消息,長期研究茶文化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鄒明華也特別高興:“相信'申遺’成功后,中國茶文化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申遺”,世人矚目,也令國人歡呼雀躍,至此,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當然,'申遺’成功只是開始,未來的傳承之路上,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劉鋒表示,非遺傳承人要保護好這來之不易的非遺品牌,做好制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讓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申遺”成功對傳承工作的開展大有裨益
“在我看來,茶的歷史和中國文明的歷史是相伴相隨的。”說起茶文化,鄒明華總是一開口就停不下來,從去年夏天開始,她在中國天氣頻道的新媒體平臺錄制以“二十四節氣茶”為主題的視頻,“吸粉”無數。“之所以講這個題目,是因為茶葉的生產、制作以及人們的飲用,往往根據不同節氣有所區別,這里邊蘊含著人和自然的深切聯系,有很大的學問。”鄒明華表示,茶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形塑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還對中國人的品性和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實至名歸。”鄒明華說。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些活動已成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動見證,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
的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內容豐富、工序復雜,依托茶葉的生產和使用而產生的相關習俗又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對保護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大有裨益。”湖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湖北省民協副主席定光平認為,對于傳承人來說,這會起到更大的促進和鞭策作用。20多年來,定光平堅持關注湖北赤壁的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他于2015年被國際茶業大會授予“國際青磚茶傳播大使”榮譽稱號。此次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中,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為其中之一。
據悉,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項目,項目申報工作得到了傳承群體的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據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秀觀察,此次申報是在國內跨省區市聯動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個人、群體和社區的積極性,兼顧各主產地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的前提下推動的。“可以說是多方聯動、成果共享,因此取得了顯著效果。”楊秀認為,此次“申遺”的思路與做法都比較成熟,該項目“申遺”成功,對中國從事非遺保護工作的相關人員無疑具有極大的鼓舞與提振士氣的作用,也具有方向性的示范意義。
為茶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
“一定程度來說,'申遺’成功意味著獲得了非遺保護法律層面上的保障和'名錄’意義上的認可,需要遵從項目本身的特性有序傳承。”楊秀表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未來保護與傳承工作前景廣闊。與楊秀看法相同,鄒明華對茶文化的未來傳承工作也持樂觀態度。她認為,相對于其他非遺項目,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保護與傳承條件相對便利——茶文化已成為當今人們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連生產性保護都不需要提倡,它本身就是優秀傳統民間文化活態傳承的樣板”。
不過,長期聚焦茶產業研究的定光平也注意到了當下制茶技藝的演變。“在加強規模化生產的過程中,趙李橋磚茶多項傳統技藝得以保留,比如原材料的人工渥堆發酵、打洞通風陳化、打吊(稱茶)、手工封包等工藝,但與此同時,類似于老青茶的切割、篩分的復制以及模斗搬運、茶葉蒸壓等傳統生產技藝也被機械生產替代。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技術創新,但在此過程中,還是要對一些傳統技藝進行保護。”定光平列舉了青磚茶包裝的演變:過去青磚茶是以竹簍子為外包裝,其中的內襯為筍殼包裝,這樣的包裝方式有利于青磚茶的長期保存和品質保障;但在規模化生產的過程中,青磚茶的外包裝逐漸演變為成本更低的蛇皮袋、紙箱,傳統“竹簍+筍殼”的包裝方式逐步消失。
定光平認為,當代茶產業發展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現代技術路徑”,從手工生產到機械化生產,目前還朝著自動化甚至人工智能方向發展;另一條則是“傳統工藝路徑”,一些優秀的傳統工藝得以保留,“既然是非遺,當下的生產活動當然要注重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兩條路線并行不悖、相互交融。“我們不能守舊,需要注重技術發展,但同時也要保護文化根脈,讓傳統制茶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定光平表示,“申遺”成功后,應該注重茶產業與文化旅游的結合,注重體驗消費,為茶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