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爬樓梯、爬臺階等膝關節長時間、高強度、高負重的運動,容易對關節造成負擔。
李梅愛好運動,每天都要去打球、游泳。近日,她在運動中聽到右膝關節“啪”的響了一聲,似乎關節錯位,感覺有些疼。回家后,李梅用活絡油處理了一下,膝關節的疼痛減少了一些,可以行走了。幾天過去后,李梅去運動,總感覺膝關節隱隱難受,稍微運動,腿就很吃力。于是,李梅到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右膝關節內側附韌帶在運動中被拉傷,軟骨損傷,導致右膝周圍的肌力明顯下降,膝關節不穩定。醫生建議她休息4至5個星期進行修復。
膝關節損傷是運動中最常見的損傷。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關節病科運動創傷科副主任盧啟貴介紹,大多數運功損傷是膝關節損傷,尤其是球類運動,最容易引發膝關節損傷。膝關節受傷了要進行緊急處理,一定要等到損傷修復之后才能運動,否則會出現習慣性損傷,最終引起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出現30歲的年紀擁有60、70歲關節的現象。
膝關節損傷要盡早處理
膝關節是人體最精致、最復雜的關節之一,在日常生活及體育運動中,膝關節容易受到傷害。根據一項統計,膝關節損傷占所有運動損傷的55%,涉及的運動包括跑步、自行車、游泳、足球、籃球、排球等。為何膝關節容易受傷?盧啟貴說,這主要由膝關節的骨結構決定的,不同于其他關節,膝關節主要靠肌腱在穩定,很容易造成韌帶損傷。在體育運動中,前、后交叉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內、外側半月板等結構都是常見的膝關節損傷部位。
膝關節損傷早期癥狀表現為膝關節疼痛,運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行走不方便,伸屈膝關節受限,下蹲困難,上、下樓梯疼痛明顯,或突然活動發生刺痛,并常伴有腿軟欲跌現象。膝關節伸直到一定程度引起疼痛,在膝關節的伸屈過程中往往發出捻發響聲。嚴重的會出現下肢肌肉萎縮,還可出現關節積液,并發滑膜炎。膝關節受傷后,一定要采取緊急的處理措施,嚴重的應及早去醫院進一步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膝關節運動損傷康復治療的原則就是一個“早”字,很多人認為只要“骨頭沒壞”,膝關節就沒有問題,就可以照常活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李梅的例子就比較典型,雖然她沒有骨折,但損傷累及膝關節韌帶、軟骨,并導致關節松動不穩。如果不及時治療,將加劇膝關節骨性結構的磨損,最終引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
在門診患者中,李梅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很多患者沒有意識到膝關節損傷的嚴重性,沒有及時修復,導致損傷越來越嚴重。盧啟貴強調,在運動中如果出現一般性損傷,可以自己處理的就自己處理,但不管損傷如何,都要先休息4至5個星期進行修復后再運動,以避免關節再損傷。假如損傷1至2個月還沒有好,就要到醫院就醫,“如有簇骨、半月板、膝關節韌帶的損傷,一定要及時治療。關節內骨折或脫位要及時復位,對癥處理,當發現膝關節周圍有畸形,要及時矯形。”盧啟貴說。
60歲以上老年人不宜爬山
膝關節損傷除了運動損傷外,還有一種損傷就是退行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病,是由于關節增生退變導致的一系列癥狀。在人體關節中,膝關節除要支撐全身重量外,還要作站立、下蹲、跳躍、跑步、行走等動作,使膝關節活動十分頻繁,最易發生膝關節勞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最為常見。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繼發性多由于創傷、關節畸形、關節病變,造成膝關節過早發生嚴重的退行性改變。盧啟貴近日接診了一名30歲左右的女性患者,該患者中學時在運動中膝關節被拉傷,當時沒有及時檢查,只是自己進行了處理。過了2、3個月后,又再次出現損傷才去檢查,發現韌帶損傷嚴重且難以完全修復。隨著年齡的增長,該患者慢慢出現了退化性關節炎,“30歲的年紀出現了60、70歲的關節。”盧啟貴說,該患者出現了骨質增生,軟骨組織也被破壞,而導致患者關節老化的原因就在于膝關節損傷后沒有及時修復和重建,導致關節不穩定,退化加快。
原發性退行性骨關節與患者的年齡有密切關系,多見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半月板的水分減少,軟組織的脆性增高,導致關節退化。一般來說,60歲左右的老年人患退行性骨關節的達到60%。70至80歲的老年人,患退行性骨關節的達到80%。由于退行性骨關節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可避免,盧啟貴提醒,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平時最好不要做劇烈運動,也不適合去做爬樓梯、爬山等運動,以免引發膝關節損傷。
少做劇烈運動防損傷
伴隨人體衰老,作為器官之一的關節不可避免會退變,想讓關節不老化顯然不符合科學規律。不過,要防患于未然,保護運動中膝關節損傷或延緩關節退化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跑步百利,唯害一膝”。跑步會導致損傷,但跑步也可以預防膝關節的傷害。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運動創傷科主任陸偉表示,預防了膝關節損傷就是預防了90%的運動傷害。在跑步之前,要做好準備活動,拉開關節;選擇較軟的路面進行跑步鍛煉,路面越軟、彈性越大越好,對膝蓋和腳的沖擊越小;盡量避免跑上山路及臺階,以免膝關節軟骨損傷;每次跑量不要增加太多,應避免今天跑、明天不跑的情況;如果跑步時出現關節疼痛、交鎖等癥狀,暫停活動,以休息為主,必要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及治療。
少做劇烈運動,多進行一些適當的體育鍛煉。生命在于運功,但很多人認為運動越多、越劇烈,身體越健康。事實上,運動越多、越劇烈,對膝關節的損傷也越大。運動以安全、合適為宜,運動前要做好關節預熱,以適應即將開始的正式運動;應當根據運動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動;爬山、爬樓梯、攀巖、長時間步行、暴走等膝關節長時間、高強度、高負重的活動,容易對關節造成負擔,增加關節軟骨磨損,此類活動應適可而止。
此外,長時間久坐、熬夜容易引起關節退化。通過關節屈伸鍛煉,增加肌力耐受性,可減少骨關節病的發生幾率,增強抵抗疾病的綜合能力。此外,注意膝關節的防寒防潮。濕冷雖不是導致關節炎的直接原因,但據調查,78.5%的病人自述對天氣變化敏感,尤其潮濕、寒冷的天氣導致關節疼痛癥狀的加重最為明顯,嚴寒更是患者的“克星”,因此,關節一定要避免過冷、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