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8位抗清名將一覽表:
一、史可法(1602年至1645年),字憲之,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祥符縣(今河南祥符區)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弘光朝官至兵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駐守揚州城,城破后被俘遇害,享年43歲。
二、高杰(?至1645年),字英吾,陜西布政使司延安府綏德州(今陜西米脂縣)人。原為李自成部將,崇禎七年(1634年)歸降明朝,官至開封、歸德兩路招討使,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被睢州總兵許定國在睢州城誘殺,壽不詳。
三、黃得功(?至1645年),字虎山,遼東都司開原衛(今遼寧開原市)人。明末遼東戰事時入伍,弘光朝受封靖南伯,官至廬州總兵,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在太平府與南明降將劉良佐交戰時中箭身亡,壽不詳。
四、張名振(?至1656年),字侯服,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今江蘇江寧區)人。崇禎元年(1628年)武進士,魯王朝受封定西侯、富平將軍,官至臺州石浦游擊,永歷十年(1656年)十一月在攻克舟山城后病逝于此,壽不詳。
五、張煌言(1620年至1664年),字玄著,浙江布政使司寧波府鄞縣(今浙江鄞縣)人。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官至兵部尚書,永歷十八年(1664年)七月在隱居的浙江象山島嶼上為清軍所俘,九月在杭州城遇害,享年44歲。
六、鄭成功(1624年至1662年),字明儼,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南安縣(今福建南安縣)人。崇禎末年南京國子監監生,永歷朝受封為延平王,永歷十五年(1661年)入據臺灣島,次年五月病逝于此,享年38歲。
七、李定國(1621年至1662年),字鴻遠,陜西布政使司延安府(今陜西榆林市)人。原為張獻忠部將兼義子,隆武二年(1646年)張獻忠死后隨孫可望等人聯明抗清,永歷朝受封晉王,永歷十六年(1662年)在聽聞永歷帝被吳三桂縊死后含恨病逝于中緬邊界的勐臘縣,享年41歲。
八、劉文秀(1633年至1658年),陜西布政使司延安府(今陜西延安市)人。原為張獻忠部將兼義子,隆武二年張獻忠死后隨李定國等人聯明抗清,永歷朝受封蜀王,永歷十二年(1658年)因與李定國有隙而含恨病逝于昆明城。
九、何騰蛟(1592年至1649年),字云從,貴州布政使司黎平府(今貴州黎平縣)人。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官至右僉都御史兼湖廣巡撫,永歷三年(1649年)湘潭城陷時戰敗被俘不屈,遂自縊而亡,享年57歲。
十、金聲桓(?至1649年),字虎臣,陜西都司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市)人。原為陜西農民起義軍領袖,后降明為寧南侯左良玉部將,弘光元年降清,永歷二年(1648)年閏三月再次降明,后受封豫國公,次年正月南昌城陷落后投湖自盡,享年38歲。
十一、王得仁(?至1649年),陜西布政使司延安府綏德州(今陜西米脂縣)人。原為闖王李自成部將,弘光元年李自成遇害后降清,永歷二年(1648)年閏三月隨金聲桓一道再次降明,次年正月南昌城陷時戰敗被俘,旋即遇害,壽不詳。
十二、李成棟(?至1649年),字延貞,陜西都司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人。原為闖王李自成部將,崇禎七年(1634年)隨高杰一同降明,弘光元年轉而降清,永歷二年(1648)年4月再次降明,后受封惠國公,次年三月在新豐城突圍時墜江溺死,壽不詳。
十三、楊廷麟(1596年至1646年),字伯祥,江西布政使司臨江府清江縣(今江西清江縣)人。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隆武朝官至兵部尚書,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贛州城破后投湖自盡,享年50歲。
十四、堵胤錫(1601年至1649年),字仲緘,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人。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永歷朝官至兵部尚書,永歷三年(1649年)十一月出征至潯州府時病逝,享年48歲。
十五、瞿式耜(1590年至1651年),字起田,南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常熟市)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永歷朝官至吏、兵二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永歷四年(1650年)十月桂林城陷時被俘,次月遇害,享年61歲。
十六、張同敞(?至1651年),號別山,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江陵縣(今湖北江陵縣)人。萬歷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曾孫,永歷朝官至錦衣衛指揮使,永歷四年(1650年)十月桂林城陷時與瞿式耜一道被俘亦同時遇害,壽不詳。
十七、姜瓖(?至1649年),陜西都司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市)人。出身軍官世家,崇禎末年先后歸降大順政權與滿清,永歷三年(1649年)十二月再次以大同總兵的身份舉兵反叛再度降明,次年十月為部將楊振威所害,壽不詳。
十八、李來亨(?至1664年),陜西布政使司延安府綏德州(今陜西米脂縣)人。原為李自成部將、李過養子,李過在永歷四年(1650年)染病過世后率領大順軍余部忠貞營前往夔東地區抗清,后受封臨國公,永歷十八年(1664年)清軍圍困李來亨部,至八月因形勢窘迫被迫自焚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