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孫權這位富二代。
三國的富二代,其實并不少,比如袁紹家的袁譚袁熙袁尚,劉表家的劉琦劉琮,劉焉家的劉璋,可最后,混出樣子來的,只有孫權。
大家都知道曹操曾經感嘆過:“生子當如孫仲謀”,他還有后面一句:“至于劉表這些人的兒子們,和只會吃,等著被人宰的豬差不多?!?/p>
其實,在東漢末年這個非常時期,做個富二代,一點也不一簡單,畢竟是在亂世,天下英雄紛紛,沒有兩把刷子,隨時都有被人吃了的危險。
許多人都說,孫權的崛起,全靠他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幫他打下的基礎。可是,對于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來說,他的生存一點也不容易:
孫權畫像
從孫策手中接過江東政權,孫權只有18歲。
18歲,對于現在的我們許多人來說,都還在讀著高二高三,懷揣著大學的夢想,為著高考而努力奮戰。
而18歲的年輕小伙子孫權,他則從哥哥孫策手中,接來了整個的江東集團,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怎么管理那一大堆老員工,怎么讓服眾的問題。
我們看許多港臺那種世族豪門的恩怨大戲,許多富家公子繼承企業,經常都會有一些倚老賣老的集團老臣功臣出來使絆子,想要樹立自己的老資格和老威信。
孫權剛上任,也要面對這樣的問題。
當時,像張昭、周瑜、程普、黃蓋、太史慈等一眾東吳臣子,要么是跟著孫堅,要么是跟著孫策一路走過來的,大家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攻城拔寨,沖鋒陷陣的,肯定對這個新任的東吳大當家冷眼旁觀。
而且,當時孫權還有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就是他的弟弟孫詡。孫詡這個人,勇猛果斷,很有其兄長孫策的風格,所以許多大臣,其實更希望孫詡來繼承東吳集團,做東吳集團的話事人。
好在,孫權有他“舉賢任能,各盡其心”的優勢,通過攻堅好張昭、周瑜這樣的肱骨大臣,讓他們覺得可以和孫權共創大業,愿意委心服事,然后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等舊臣為統帥,借助張昭、周瑜這樣的人來帶動其他人,最后,再為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招攬豪杰,聘請名士,又把魯肅、諸葛瑾、顧雍、陸遜、步鷺這樣有名望的人士招攬來,逐步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孫權
在許多人剛剛踏入大學校園,忙碌于各個協會,穿梭于各個課堂,糾結著要不要談一場戀愛?爭一次獎學金?嘗試一次勤工儉學的時候,年輕的少年孫權,則在糾結著要怎么讓他手中的江東集團活下去?
在搞定老員工,引進新人才,激活江東集團的人力資源之后,孫權還要面對的,便是江東集團的生存問題。
當時,雖然孫策已經初定江東,但是卻還沒來得及安撫就過世了。
所以雖然孫家控制了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這些地方,但是一些偏遠、險要的地方和勢力,卻沒有全部服從,在州郡之中的豪杰之士,也都在觀望,打算看到風向不好就要離開江南之地,甚至一些剛依附的勢力,看到孫策身亡,乘機反叛。
所以,孫權初掌管江東是的局勢動蕩不安。廬江的太守李術公開反叛,宗室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則遭到意外,被殺害,豫章、會稽等地的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
孫權手跡
孫權忍辱負重,穩扎穩打,先是率軍消滅李術,得到其部眾三萬余人;接著又阻止宗室動亂,穩定了后方,避免后院起火;然后分遣諸將鎮撫山越,先后派呂范、程普、太史慈以及黃蓋、韓當、周泰、呂蒙等去安撫和平定各地山越。
當然,孫權掌權之后,最大的成就,就是滅亡了黃祖。作為孫家的宿仇,孫權的父親孫堅就是死在黃祖的手中,孫策一直想要復仇,卻能力有限,直到身死也未能夠打敗黃祖。孫權在掌權并平定了李術等叛亂之后,三次進攻黃祖所在的江夏郡,最終擊殺黃祖,為父報仇,還順手吞并江夏郡大部,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最終,孫權“忍辱負重”,終于完成了父兄遺志,使得東吳集團成為江南地區獨一無二的巨無霸企業。
三國鼎立
在許多年輕人跨出大學,踏入社會,準備就業或者開始接觸第一份工作的年紀。年輕的孫權則要開始思考,到底是要成立自己的江東集團?還是要做曹魏集團的江東分公司?
孫權選擇了前者。
但是孫權的跟隨者們,大都選擇了后者。畢竟曹操先后滅了呂布、袁術、張繡、袁紹、烏桓,北方大部分已經在他的統治之下,論陸地上的戰斗力,曹操應該是中原第一號了;現在劉琮也剛剛投降了他,曹操又收編了荊州的水軍,看起來,東吳一點對抗的實力都沒有。
而且不管是在江東集團拿薪水,還是在曹魏集團領工資,對于這些江南的世族豪門來說,都是給別人打工,反正都是打工,給誰打不是一樣?說不定換個老板,重新搞一輪人力資源調整,自己還有機會借機加薪。
所以,就連之前一直被孫權依賴為肱股,差點被叫為“仲父”的張昭,都勸說孫權投降曹操。
只有兩個人選擇了站在孫權這邊。一個是魯肅、一個是周瑜。
魯肅
魯肅說,大家都可以投降,就你不能投降。因為別人投降了,還可以做個管理干部,該游山玩水的還游山玩水,該交友吃酒的還交友吃酒,可是你投降了,要到哪里去呢?
畢竟做江東集團的董事長,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公司;做了別人家的子公司,別說公司的業務發展和市場經營要受到上級部門的指手畫腳,甚至連這個子公司的一把手,上級部門都是有調動權的。
要知道,張繡投降了曹操之后,就被調離宛城的老根據地了,而且沒多久也就過世了;劉琮投降了曹操之后,則干脆直接在歷史上成為失蹤人口。
這是魯肅從內部為孫權分析了投降曹操,做曹魏集團的江東子公司的利弊。
周瑜則從外部環境為孫權做了分析:他說曹操的后患還沒有除去(當時還有西涼等威脅),到了南方就放棄鞍馬改乘船,舍去自己的長處,而且還在寒冬臘月作戰,大老遠來打一場水土不服的戰爭,這些都是曹操作死的節奏,所以雖然表面曹操看起來是王者,實際不過是一枚青銅而已,不用太擔心。
再加上諸葛亮還帶來了劉備的助攻。
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孫權是在魯肅、周瑜、諸葛亮等人的勸說下,才確立了自己的抗曹決心。
這其實是大家小看了孫權這位熱血少年。
周瑜
周瑜見孫權的那天晚上,兩人又一起碰了面,碰面的時候,孫權激動地輕撫著周瑜的后背,跟他說:“我已經準備好了三萬人,船阿糧草阿戰具什么的都準備好了,你就和魯肅、程普打先鋒吧,我在后方為你們坐鎮?!?/p>
試想,如果孫權是在聽了魯肅周瑜的話,才下定抗曹決心,哪里有可能在不過半天時間就把戰斗人員和戰斗資源都準備好了。
原來,孫權這位少年郎,一早就做好了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準備,他只是在等著有人來跟他談認識,明態度,表決心,與他攜手共同奮戰而已。
換個角度看三國,我是文士野!
一個喜歡從不同角度看三國的三國迷,如果您喜歡,歡迎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