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論三國|
同樣是降而復叛,為什么差距就這么大呢?
▼
漢末三國,紛爭不斷,造就了無數(shù)的名將名帥。但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的降將,比如曹操就是收羅了一大批的對手將領來充實自己的武器庫,最終形成了強大的幕僚集團。
曹操:我是納降專業(yè)戶
但降將中,又有著一類人,他們先是投降,但沒多久又回到了自己原來的主公那去了……這類人又如何定義呢?是忠?還是不忠呢?今天我們就拿三國時期的幾名降而復叛的將領來說說這個問題。
成圣的關羽
關羽降曹的事跡小編就不用再多費口舌了。在官渡一役斬落顏良之后,關羽便掛金封印回到了劉備的身邊。這段故事通過民間演繹和《三國演義》的精彩描述造就了一個活生生的以義為生的關云長!
這一段關羽的降而復叛,非但沒有被后人唾棄,反而成為了千古佳話。其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民間始終尊劉抑曹之外;關羽在這件事的處理上也是非常到位:
關羽在降曹之時就標注了自己的身份和心意
首先他事先聲明了自己會走人,給曹操打了預防針;
其次他為曹操立下了大功一件,也算回報了曹操的知遇之恩;
再次他臨走之前將所有賞賜盡數(shù)封存“掛印封金”,不占曹操一點便宜。
如此一來,關羽回劉備之事變成了一件不為名利只為恩義的行徑,民間自古就對恩義之事大為贊賞,關羽的所做所為正好滿足了民間百姓對于恩義的理解。于是,關羽成圣了。
被曲筆的廖化
廖化也曾降而復叛?真正的歷史上確有其事!
首先將大家對廖化的“黃巾余黨”身份的了解做個修正。廖化的家族世代為沔南的豪門世族,而他最初擔任的是關羽的帳前主薄,換言之他還算是個知識分子。
跟隨關羽被俘,相信劉備都沒想到他會千里回蜀
公元219年冬,孫吳襲取荊州,關羽兵敗遇害,廖化被俘后向東吳投降。但在東吳期間,廖化依然認定劉備是自己的主公,在東吳只是權(quán)宜之計。于是他尋機詐死,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還真的讓大家相信廖化死了!他趁機帶著母親晝夜西行,奔赴蜀漢。最終與東征的劉備在秭歸相遇,重新回到了劉備集團的溫暖懷抱。
廖化的降而復叛,同樣沒有被民間及史學家所異議。除了民間例行對劉備集團的好感之外,廖化的影響力也著實很小,在整個三國歷史中并沒有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不然怎么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樣含有貶義的評價呢?當然,廖化是擔得起這個先鋒大將之名的,這一點小編日后再說!
恥辱柱上的孟達
孟達此人,之前小編早就寫過文章對其做過品評,是一標準的因利驅(qū)動的俗人,但其能力也真是很強。
孟達原先是劉備留在荊州的一顆重要棋子,他和劉封兩人所駐守的上庸地區(qū)是邊接著益州和荊州的關鍵節(jié)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備對孟達還是非常信任。
孟達最大的錯誤在于不援救荊州
可問題來了,關羽敗走麥城被殺。身處上庸的孟達卻選擇了遠觀,作為離荊州最近的蜀漢軍隊,他和劉封都沒有選擇去支援這位前將軍,直接導致了劉備失荊州。孟達此時才發(fā)現(xiàn),關羽死不是大事,荊州丟了那是要命的!于是他攜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禮,投靠了曹魏。這份大禮也讓魏帝曹丕對他十分滿意,于是將三郡并為新城,任孟達為新城太守!孟達還在他的大本營,可統(tǒng)籌的兵戶大為增加,他滿意了。
可好事始終多磨,曹丕早亡,魏明帝曹叡登基。孟達發(fā)現(xiàn)自己的日子開始不那么好過了,以司馬懿為首的士族集團開始將矛頭指向他這個曾經(jīng)的蜀將!孟達的心思又開始活絡起來,諸葛亮此時又趁機向他釋放出善意。孟達決定,再次投奔蜀漢!
司馬懿攻新城,第一次展現(xiàn)了其軍事才能
可惜,此時的曹魏有一個人叫司馬懿,他率軍八天走完三十天的路程,直接將孟達的防御計劃打破!孟達還沒正式歸蜀,卻又再次降魏了……
孟達的多次背叛,在后世就沒有那么好的口碑了,甚至很多人將他與呂布相提并論(當然只是在背叛方面)。其中最關鍵的點無非是:
首先,對關羽的見死不救,導致了關羽陣亡和丟失荊州。
其次,攜原先屬于劉備的上庸三郡投靠了曹魏。這屬于攜帶利益投奔競爭對手啊,何況民間屬意于劉,這就是天大的背叛!
關羽成為了孟達一輩子繞不過的污點
于是這樣,孟達的投降沒有光環(huán),沒有辯護,一切都已經(jīng)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今天我們就說三人,我們看到了什么?降而復叛,同樣的行為卻被后人施加了不同的含義和價值。其實看歷史很久,最終才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常在古裝劇中聽到有這樣一句臺詞“是非功過,由后人評說”……
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