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由19世紀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的,李希霍芬在1907年出版的《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中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并且迅速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由此,“絲綢之路”名聲大噪。
李希霍芬像
李希霍芬說的絲綢之路是“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但,本來并沒有路,走得人多了就形成了路,絲綢之路也張騫一人走成的。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
烏氏倮,戰國時秦國——今甘肅平涼——人,從事畜牧業,當牛羊增多時就賣掉,然后收購奇珍與絲綢紡織品,偷偷獻給戎王——戎王應該是西北兩方的游牧民族首領,可能是匈奴或者羌人,而戎王則以十倍貨值的牲畜交換,烏氏倮的牲畜甚至多到“以谷量馬牛”,始皇帝于是給予烏氏倮以朝臣的待遇。
北地郡,即烏氏倮所居之地,今甘肅平涼
從這段記載看,至少在戰國末期,在中國北方就已經有了中國與其他民族進行絲綢交易的現象,絲綢已經被交易出了中國。至于當時的絲綢交易到了什么規模,或者戎王會不會用交易到的絲綢與更西邊的部族進行交易則不得而知。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發揮美好的想象力,是吧??
這是北方絲路的早期痕跡,甚至南方絲路的痕跡也有。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
張騫說他在大夏時曾經見過蜀布與邛杖,經詢問得知此物來自身毒國。關于蜀布有爭議,比較統一的是產自哀牢國的麻布,哀牢國位于今云南;而邛杖則一般都認為產于四川;大夏是西域古國,大約位于今天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一帶;身毒則是漢時對印度的稱呼。如此,貿易路線便可大體理清,說明至少在張騫“鑿穿”西域商道之前,就已經有云南與四川的商品通過印度轉賣到了中亞一帶,這又暗合了漢時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方絲路。
張騫鑿通的絲綢之路與之前的商道
如此可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在張騫之前,就已經存在著中國與中亞和中國與印度的貿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