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時的一些講述明代歷史的評書,相聲或者是武俠小說里,經(jīng)常會聽到這么一個詞“南七北六十三省”,那這“南七”和“北六”到底指的什么呢?
這其實指的是明朝的行政區(qū)劃,其實嚴格意義來說明朝是沒有行省的,朱元璋在1376年(洪武九年)把元朝的行省改成了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分管,承宣布政使的轄區(qū)是國家一級行政區(qū),所以布政使司相當于“省”,但一般習(xí)慣上還是將其稱之為省。
在去掉現(xiàn)在的新疆,西藏,東北和蒙古的漢地,明朝設(shè)置的區(qū)劃一共有十三個布政使司,此外再加上南直隸(安徽,江蘇,上海)和北直隸(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區(qū)和河南,山東小部分地區(qū)),這兩個直隸一般不稱省,所以明朝一共是十三個省(布政使司)。
那么“南七北六”是什么呢?
“南七省”指的是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承宣布政使司。
“北六省”指的是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湖南湖北),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含有重慶),陜西承宣布政使司(含有寧夏,浙江),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含有遼東),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大家有沒有覺得有些不對頭?是的,這四川和湖廣兩個布政使司,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四川、重慶四處,無論怎么看也不是在北邊而是在南邊啊?為什么會把這兩個布政使司劃分到“北六省”之中呢?
其實這“南七北六”只是一個比較籠統(tǒng)的說法,按照今天的地理標準看會很奇怪,不過在有人明朝人看來,湖廣和四川兩個地方是屬于“泛北方地區(qū)”的,原因是和當時的氣候有關(guān),明朝正處于中國最后一個嚴寒期(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嚴寒期,又稱小冰河期),當時氣候極為寒冷,就連海南島甚至都出現(xiàn)過雨雪天氣!
而在這種情況下,湖廣和四川兩處受“小冰河氣候”影響很嚴重,洞庭湖常年變成“冰陸”,不分冬夏,車馬通行無阻,這種情況下明朝人把氣候類似北地的湖廣和四川當成北方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