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1】似曾相識
【釋義】好像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
【出處】宋·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成語2】山長水闊
【釋義】比喻道路遙遠艱險。同“山長水遠”。
【出處】宋·晏殊《蝶戀花》詞:“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十四歲那年,遇到了前來安撫江南的朝廷官員張知白,張知白見晏殊才華出眾,就以神童的名義,將他推薦給了朝廷。
晏殊因此得以從老家臨川(今江西撫州),來到了京城開封,并受到了真宗皇帝的親自接見,獲得了進士身份。接著,晏殊就被授予秘書省正字一職,從此步入官場。
從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入朝,直到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去世,活了六十五歲的晏殊當了五十一年的官。
這五十一年里,晏殊先后擁有過哪些官銜呢?讓我們大致來列一下:
秘書省正字: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圖書館管理員。
太常寺奉禮郎:在朝廷舉行祭祀儀式時,負責君臣牌位次序和跪拜禮儀的小官,宋初只是一個虛職。
太常寺丞:太常寺里的“科室”負責人。
升王府記室參軍:升王府秘書。
太子舍人:太子的秘書、侍從,兼任太子的老師。
翰林學士:負責起草朝廷詔令。
左庶子:東宮屬官,陪伴、輔佐太子。
右諫議大夫:就是為朝廷提意見和建議的官職,但宋初此官職有名而無實。
給事中:皇帝的顧問。
禮部侍郎: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宣傳部副部長。
知審官院:負責中下級文官的考核登錄等。
郊禮儀仗使:負責皇帝祭天地時的儀仗事宜。
樞密副使:相當于今天的軍委副主席。
刑部侍郎:相當于今天的司法部副部長。
參知政事:副宰相。
尚書左丞:副宰相。
知州:一個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于今天的市長。
刑部尚書:公檢法司四長合一的職務,刑部侍郎的上司。
御史中丞:相當于今天的國務院副總理。
三司使:相當于今天的財政部長。
樞密使:相當于今天的軍委主席。
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即宰相。
工部尚書:相當于今天工業或農業、水利、交通等部的部長。
戶部尚書:職能同三司使。
觀文殿大學士:由曾任宰相的大臣擔任,出入有侍從、顧問,以示尊崇。
由上面的職務可以看出,晏殊當的大都是京官,且到后期很多都是位高權重的,秘書、宣傳、祭祀、組織、司法、紀檢、財政、軍事、農業、水利、交通等,幾乎沒有他沒管過的領域,等當上宰相,那就更不用說了。
他的仕途之所以相對順暢,且能很快地登上高位,那是因為皇上、太后都很欣賞他啊。真宗一把將他拉上仕途,然后又在太子趙禎身邊服務多年,等太子登了基,劉太后聽政,晏殊便開始大踏步升官了。
身為一名宋初的官員,晏殊也是頗有作為的。
特別是在宋與西夏戰爭期間,晏殊作為御史中丞三司使,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好多項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出兵時不再派監軍,盡量節省宮中的各項用度開支,強化宮中物資的管理,用節約下來的費用去支援前線,有針對性地招募士兵等。這些建議均被仁宗采納,在抵制西夏進攻方面發揮了有效作用。
晏殊也非常注重優秀人才的選拔和重用。宋祁、宋庠、范仲淹、歐陽修、孔道輔、富弼、韓琦等賢能之士,或出于其門,或受其提攜。
慧眼識才,晏殊為仁宗朝的繁榮和穩定,培養和引薦了一批非常出色的人才資源。
雖然晏殊算得上一個“太平宰相”,但他從官路上一步步走來,也還是遇到過一些坎的,這坎,當然是指被貶。
一共被貶兩次,且都跟劉太后有關。
話說仁宗剛即位時才12歲,還不能擔負起治理一個國家的重任。為了確保平穩過渡,同時消除部分朝中重臣借機篡權的隱患,晏殊就建議章憲太后劉娥垂簾聽政,群臣也都表示贊成。
劉太后聽政后,對晏殊那真是厚愛有加,很快將他由左庶子提拔為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又由右諫議大夫提拔為給事中,再接著就是禮部侍郎、副樞密使。
晏殊當上樞密副使不久,劉太后又要提拔那個名叫張耆的朝臣為樞密使,為此,晏殊立即上疏反對,認為張耆不是科班出身,且是一介武夫,重用武官,這與大宋“以文馭武”的國策是不符的。而張耆是劉太后的心腹,劉太后自然堅持己見。晏殊也是堅持己見,結果就把劉太后得罪了。然后,晏殊就遭遇第一次貶黜,由副樞密使降為刑部侍郎,任宣州知州,幾月后,又改為南京(今商丘)留守。
晏殊到了南京,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大力興辦學校,擴大了原有的“應天書院”的規模。期間,晏殊還請正在南京守喪的范仲淹來任教,使書院的品質顯著提升。
等晏殊回朝后,職位很快得到恢復。在由樞密副使改為參知政事之后,晏殊因為另一件事又把劉太后惹生氣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朝廷舉行祭太廟大典,劉太后此時提出要穿袞冕參加祭奠儀式的要求。因為袞冕是天子服,只有皇上才能穿,所以晏殊就提出了反對意見。
反對無效。晏殊因此遭到了第二次貶黜:罷掉參知政事一職,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去亳州當知州,兩年后又調往陳州,直達寶元元年(1038年),才被召回京城。
雖然被貶兩次,但并沒去邊遠地區,也沒遇到多少挫折,所以說,晏殊還是挺幸運的。
背靠大樹,養尊處優,內心又坦坦蕩蕩,晏殊的生命中更多的是云淡風輕的日子,在這樣的日子里,他也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放飛思緒,然后用筆訴諸詩詞。
有說,晏殊一生共創作了一萬多首詩詞(主要是詞,可惜只有幾百首得以傳世),這文字產量也真是夠驚人的了!
這也證明:晏殊真的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寓 意
油壁香車不再逢,
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
一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
水遠山長處處同。
在晏殊的心底,一定有那么一份纏綿悱惻的情感記憶,總是揮之不去。在梨花院落里,在柳絮池塘邊,在如水的月光下,在微微的清風中,已找不到心愛人的蹤跡。借酒解相思,相思卻更濃。
晏殊重情,且推崇堅貞的愛情。“人情須耐久,花面長依舊。莫學蜜蜂兒,等閑悠揚飛。”——情感穩固,彼此才會一直互相欣賞下去。千萬不要學蜜蜂采蜜那樣,處處留情還當作沒事兒似的。
有時候,晏殊會看著天空飛舞的燕子,留戀,追念,傷感,惋惜——
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清平樂·金風細細》)
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踏莎行·細草愁煙》)
小閣重檐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浣溪沙》)
燕鴻過后鶯歸去。細草浮生千萬緒。(《木蘭花》)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陣子·春景》)
那個春日,晏殊在熟悉的小園中散步。地上落紅無數,天空燕子呢喃,晏殊面對著即將落山的夕陽,心中自然生發出了春光易逝的慨嘆。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后來,晏殊被貶離京都,到了應天府南京,在那里,他更加深刻地體驗到了“無可奈何”的涵義,也感受到了“似曾相識”中的惆悵,所以,在《示張寺丞王校勘》這首詩里,他又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只字不改地移植了過來:
元巳清明假未開,
小園幽徑獨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
宿酒難禁滟滟杯。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游梁賦客多風味,
莫惜青錢萬選才。
詩的最后說:人才有的是,關鍵是舍得投入,才能把有真才實學的人選為所用啊(他對范仲淹應該就是這樣做的)。
忠于愛情,重視人才,不能只是一句空話,要落到眼前,落到實處: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眼前景和眼前人一旦消失,剩下的就只能是漫長甚至無望的等待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