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英雄
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并作國士,不亦休乎!
——《江表傳》
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蒙少不修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箋疏。常以部曲事為江夏太守蔡遺所白,蒙無恨意。及豫章太守顧邵卒,權問所用,蒙因薦遺奉職佳吏,權笑曰:“君欲為祁奚耶?”于是用之。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斗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權遂厚寧,卒得其用。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呂蒙在東吳是承上啟下的人物。前有周瑜、魯肅,后有陸遜,幾人歷經了三國鼎立時期,也是東吳集團的擎天四玉柱,東吳中興時期最功勛卓著的英雄。孫權對呂蒙有高度評價,稱其有“國士之風”。三國豪杰多如過江之鯽,呂蒙更是風口浪尖的不世奇才。
在《三國演義》中,呂蒙被羅貫中編排了一幕被關羽附身而死的玄幻情節,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社會崇關羽的風氣已經很盛,羅老師自然而然地傾向于武圣關羽關二爺,因此編造了個他死后還成神,索命還能報仇的傳說。不過,因為呂蒙在白衣渡江一役之后就迅速病死,客觀上也給大家留下了這種發揮想象的空間。
實際上,呂蒙身體不好,經常生病這是當時人們都知道的事情。荊州之役前他已經生病,而孫權假裝把他召回的借口也是回來治病,可見其身體的確不好。而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下,他還堅持帶病出征,為了東吳事業盡心盡力,這種表現,的確無愧于他“無雙國士”的稱號。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唯有呂蒙身故之時,孫權寢食難安如坐針氈。不僅親自將其迎接到駐地的內殿里面,還懸賞千金募集醫生來治呂蒙。孫權關心他的病情,又怕去了之后干擾了呂蒙的休息,便派人在墻上鑿開了一個洞,站在那里偷偷觀看,如果呂蒙能吃口東西便喜不自勝,如果病情加劇則憂愁嘆氣,甚至到夜不能寐的地步。孫權如此看重呂蒙原因何在?關鍵在于:呂蒙是東吳諸多名臣良將中,唯一由孫權親手培養、步步提拔的將軍,呂蒙也是戰略眼光最符合孫權本意的將官。周瑜、魯肅保東吳之前已是天下名士,陸遜是他們家的女婿,只有呂蒙是出身普通士卒,靠孫權的栽培和他自己后天苦修和戰功慢慢成長為都督。
此外,孫權始終對荊州耿耿于懷,不然也不會在魯肅身死之后,屢次提及魯肅力主借荊州給劉備為一短,終究還是心懷不滿。呂蒙則一心為東吳攻城略地,一直是對蜀戰略的鷹派,這點倒是君臣一致。因此呂蒙在發動荊州攻略之時,順理成章地得到了孫權的支持。而對于呂蒙這個既能明白他的戰略觀點,還能實現這個戰略的心腹愛將,孫權又怎能不看重愛護呢?
呂蒙曾不是全才,他少年恃勇輕文;呂蒙也曾不算名士,他有過粗暴好殺的時候,也有過憤世嫉俗的舉動;但呂蒙靠不斷揚己之長,克己之短,努力拼搏最終成為文武雙全的三國名將!這是呂蒙本人在歷史上寫下的最光輝一筆,也是能激勵眾人效仿和致敬的模范!英雄莫問出處,豪杰多出市井。話雖此說,但三國時期真正做到這點的除了劉備集團的幾位英雄,也就是東吳的呂蒙了。
呂蒙,忠、義、禮、智、信、勇俱全的英雄,從布衣小卒到三軍都督的傳奇,實乃當之無愧的無雙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