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如何平定三藩之亂的
康熙平三藩之亂在歷史上也可謂是赫赫有名。面對三藩之變亂,康熙迅速而果斷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康熙王朝》中陳道明飾演的康熙
首先,是在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以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在吳三桂舉起叛旗之后,康熙立即在全國范圍之內公布其罪狀,處死其在京之子,并且停撤尚、耿二藩,對于精忠在京諸弟,仍處寬容措施。此后,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一一反清,康熙始終進行招撫,稱其變亂為“無知被惑”,表白說自己絕不是食言,會保持對他們的態度。
第二,在軍事上,康熙制定了一套準確與周密的作戰計劃。在一方面,他派遣將士分赴常德、四川、荊州、安慶,以阻截吳軍以及割斷吳、耿聯系;在另一方面,他積極部署后方,以山東兗州、山西太原為后方軍隊的集中點。變亂發生后,吳軍來勢兇猛,迅速攻陷岳州、衡陽等地。后耿精忠據福建反清,繼而陜西提督王輔臣亦在吳三桂的誘引之下反清,占領平涼,和進攻四川的吳將王屏藩互相呼應。數月之間,陜、甘、川、湘、黔等省均為吳軍控制。吳三桂自然被勝利沖昏頭腦。自以為用兵之術天下無雙,企圖開始壓迫康熙和談。
然而,康熙早已看穿其狡詐心理,不但不為所動,還積極備戰。首先,命清軍挺進岳州,展開直接進攻。其次,在慰勉王輔臣失敗之后,進軍平涼,迫王投降,王屏藩亦失去聲援,逃往漢中。最后,得知吳三桂“謀結青海多爾濟”之企圖,康熙立即命張勇屯甘州防御,使青海與碩特各部“歸故巢”。自此,清廷大體平定陜甘,以致吳三桂陰謀徹底破產。后于十月,耿精忠降清,福建被收復。康熙十五年五月,清軍又攻取了廣西。
康熙十六年五月,于清鎮南將軍莽依圖之進攻以及吳三桂逼迫助餉之下,尚之信走投無路,只能降清。之后,吳三桂只余四省,府庫空虛。而且,吳軍橫征暴斂,使人民怨聲載道,眾叛親離。為維系人心,康熙十七年三月,吳三桂于衡陽稱帝,國號“周”。八月,清軍壓境,吳氣絕而亡。清軍于十八年初先后攻占長沙、衡陽。十九年正月,清軍提督攻克成都。二十年十月,昆明城下,清軍大獲全勝。三桂孫世璠自殺,余黨被活捉,械送北京而處以磔刑。至此,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清廷取得最后勝利。
三藩之亂的兵力如何呢
三藩之亂中,三藩和清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八年的對峙中,消耗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三藩之亂兵力的對比,現在已經沒有一個明確的史料。但是從清史以及地方史記中,依然能看出不少端倪。
平定三藩的劇情
在三藩之亂開始初期,清朝廷只是調集了7萬軍隊。這些軍隊,包括滿洲八旗、科爾沁、察哈爾等地的兵馬。因為當時的清廷還不知道八旗軍的戰斗力已經下降,因此對于吳三桂的叛亂并沒有太大的重視,最終導致了三藩之亂前期的失敗。
清政府在戰爭初期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雖然清政府當時在全國有45萬軍隊,但是由于中國太大,再除去保護京城的11萬人,能作戰的部隊也只有30萬左右。這30萬分散在全國各地。實際參加叛亂的清軍,只有15萬左右。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清軍卻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通過對三藩之亂兵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即使三藩占據了兵力上的優勢,但是若沒有人民的支持,最終還是會失敗。
三藩之亂時吳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馬
“三藩之亂吳三桂有多少兵馬”這個問題一直受到史學界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充足的證據來證明。人云亦云,以下就是我對“三藩之亂吳三桂有多少兵馬”這個問題的看法。
三藩之亂劇情
但是無論吳三桂的兵馬再多,處于國運上升期的清王朝,依然能被歷史所眷顧,成為最終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