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大多呈現南北對峙的局面,南方是以漢族為主的中原王朝,北方則是游牧民族。北方民族有一百多個,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鮮卑、柔然、回紇、突厥、黨項、契丹、女真等民族,但是,這些民族都已經消失在歷史中。
匈奴
匈奴是非常悠久的北方民族,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后,夏桀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為匈奴族。那時期,北方還有個民族叫東胡,經過漫長的對峙后,東胡逐漸被匈奴取代,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處于全盛時期。
秦統一六國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把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并修筑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拉開了與匈奴的戰爭,經過數十年的戰爭,匈奴被迫退入大漠深處。東漢初期,匈奴分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降漢朝,居住在河套地區,為漢朝戍守邊疆。公元90年,北匈奴再次大敗,被迫西遷,進入中亞。從此,北匈奴在中國歷史中消失。
秦末時期
東漢末年,南匈奴歸附曹魏,曹操將匈奴分為5部,西晉霸王之亂后,五部都督劉淵起兵占領北方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公元316年滅西晉。公元407年,自稱末代匈奴王的赫連勃勃在河套地區建立夏國,史稱胡夏,公元431年,北魏俘胡夏國君赫連定,夏亡。匈奴部族融入靠近高麗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從此,南匈奴在中國歷史中消失。
東胡
從商朝初期到西漢,東胡存在約1300年,最早見于先秦的《逸周書》。戰國時期,東胡位于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最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中原,后來逐漸衰弱。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后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秦末,東胡被匈奴消滅
烏桓
東胡被匈奴打敗后,北遷到鮮卑山和烏桓山,遷入烏桓山則為烏桓族,隨水草放牧,每年向匈奴進貢。公元46年,漢朝對烏桓招撫,大部分烏桓人移居太原關內,歸附于漢。原居住地被鮮卑占有,沒有南遷的烏桓人歸附了鮮卑。
烏桓歸附漢朝
東漢末年,袁紹之子袁熙等投奔烏桓,曹操北征烏桓,從此烏桓 徹底衰落,地位被鮮卑取代。南北朝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烏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鐵弗”人赫連勃勃立國胡夏。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為烏桓后人所建,后來被耶律阿保機征伐。從此,烏桓融入到其他民族,徹底從歷史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