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戰之后,一般人都知道舊日本軍隊是全部投降和解散了,但其實日本海軍還留下了一支成建制的部隊,后來就成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發端。日本通過了和平憲法,規定不能擁有軍隊,但是行使自衛權的自衛隊,雖無軍隊之名,卻有軍隊之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當年舊軍隊的復活,那么日本是怎樣復活軍隊的?
圖1:日本海上自衛隊可以說是舊日本海軍的復活
眾所周知,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近900萬日本陸海軍也隨之放下武器,并很快解散復員。但實際上,日本海軍還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隊被保留了下來。
在戰爭期間,美國在日本本土周邊海域總共布下了約67000枚水雷,在戰爭中確實是把日本本土基本上給封鎖了起來,但是現在,戰爭結束后就成了大麻煩了,嚴重影響著日本的海上交通,進而嚴重影響著日本的經濟建設和國民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在所有舊日本陸海軍中,聯合國軍總司令部特意保留下一支部隊,這也是舊日本陸海軍700萬軍隊中唯一被保留下來的部隊,就是由第二復員省軍務局長前海軍少將山本善雄指揮的約1萬名海軍官兵,他們裝備著約350艘小型掃雷艦艇,就是負責海上掃雷。而這支掃雷部隊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了海上保安廳(后來海上自衛隊的前身)成立后所轄的第一支部隊。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這一事件使美國徹底改變了原先的政策,開始重新武裝日本。而已經成立的海上保安廳更是得到了迅速發展的大好機遇。特別是1950年10月,美軍在朝鮮元山登陸時就遇到了朝鮮人民軍布設的大量水雷,距離又近又是一直處在掃雷工作狀態的日本海上保安廳的掃雷部隊,自然也就成了美國在當時第一個想到的掃雷力量了。只是前往朝鮮掃雷顯然是違反剛頒布不久的和平憲法的,在日本高層引起了爭議,最后還是首相吉田茂拍板才得以成行,但是這一行動被列為最高機密,除了日本政府高層的極少數人外,就連執行掃雷任務的官兵都不知道任務區域是在哪里,還嚴格規定撤除了所有國籍標志,等于是以無名部隊的名義參加了掃雷。當時日本派出了46艘掃雷艇和1200人組成特別掃雷隊前去執行元山掃雷任務,最后花了兩個月時間,以死1人傷18人,損失1艘掃雷艇的微小代價,掃除水雷27枚,清掃出327公里的安全航道。其效率之高,損失之小,大大超過了聯合國軍的預計,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專業水準由此獲得了美國的認可。也正是從元山掃雷之后,美國開始真正幫助日本重建武裝。
早在1948年,海上保安廳就正式成立了。因為日本投降后,舊的陸海軍很快就被解體,日本的國防完全由美國占領軍來負責,大的國家防務自然沒什么問題,但是小問題,如海盜、走私、偷渡等應該由類似海岸警備隊來負責的治安警備方面的問題,就無人問津了。到1947年,這些問題愈演愈烈,使戰后本來就動蕩不安的日本社會更是雪上加霜,如何維護周邊海域的安全和秩序,就成了聯合國軍總司令部迫在眉睫需要應對的問題了。于是,聯合國軍總司令部就想到了成立一支類似于美國海岸警衛隊性質的海上警察,來處理這些海上安全和權益的問題。
圖2:日本海上保安廳的標志
1947年8月,海上警備隊的組建正式開始啟動。28艘原來舊日本海軍遺留下的反潛特務艇(就是在二戰中利用民船改裝,裝備機炮等武器的雜七雜八的小型艦艇)被改裝成沿海巡視艇,由復員廳第二復員局(也就是以前的海軍省)移交給了運輸省。
1948年5月1日,海上保安廳作為運輸省的外設機構(簡稱為外局)正式成立,主要負責海岸警備、沿海船只航行安全、反走私、反偷渡、海上救助以及清掃水雷等任務。這其中在當時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清掃水雷,而一直保留下的掃雷部隊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了海上保安廳成立后所轄的第一支部隊。但此時美國對重建日本武裝,還是很有幾分忌憚的,生怕再重新造出像當年那樣的“大日本皇軍”來,所以對于海上保安廳也做出了嚴格的限制。規定其總人數不得超過1萬人,所裝備的艦艇不得超過125艘,總排水量不得超過5萬噸,最大的艦艇單艘排水量不得超過1500噸,人員只能裝備輕武器,活動只能限于日本沿岸。這樣就使海上保安廳充其量也不過就是海上警察的角色。
1951年1月,美國同意將海上保安廳的編制人數增加到18000人,足足增加了80%!裝備的艦艇數字也放寬到200艘,同時取消了最大艦艇單艘不得超過1500噸的限制,還允許海上保安廳可以配備飛機。另外還將美國海軍閑置的40艘警備艇和海岸警衛隊的一批小型執法船借給海上保安廳使用。就這樣,到1951年4月,海上保安廳就已經擴充到13000人,還新增了45艘巡視艇。同時為培養高中級人才的海上保安大學和海上保安訓練所也都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建起來。而隨著海上保安廳的迅速發展,新訂制的艦艇無疑是給了正處在奄奄一息狀態的日本造船工業一劑強心針,使日本造船工業得已熬過了戰后最困難的冰河期。
而為日本海軍的重建立下汗馬功勞的掃雷部隊也于1952年8月隨著保安廳(后來防衛廳的前身)的成立而從海上保安廳轉到保安廳警備隊(也就是后來海自的前身)的麾下,不要小看了這個管轄關系的轉變,這也就是說海上保安廳將繼續擔負海上警察的使命,而保安廳警備隊就將是朝真正的海軍發展了。所以,日本海自的建立,等于是通過了海上保安廳來了個借殼上市。
今天,海上保安廳還是海上警察的定位,隸屬于國土交通省,但在戰時可以轉隸到防衛省。其任務還是海岸警備、沿海船只航行安全、反走私、反偷渡、海上救助等老一套,只是少了掃雷這一項,幾十年來都沒有多大變化。不過,日本政府現在反而覺得海上保安廳使用起來可能比海自還要順手,因為可以回避了海自出動所引起的一系列外交上和法律上的麻煩,所以日本政府越來越把海上保安廳作為其負責周邊海域巡邏和監控的主要力量,特別是近年來更是大力加大了投入,不僅在機構設置,而且在新裝備艦艇等各方面都進行了大力擴充。如1992年和2014年服役的2艘“敷島”級巡視船,排水量7100噸,可載2架直升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海警執法船。2013年日本政府還宣布,海自退役的“初雪”級驅逐艦也將交給海上保安廳作為執法船使用。
圖3:今天的海上保安廳還是海上警察的定位
再回到海自的話題上,在美國改變對日占領政策的利好消息刺激下,舊日本海軍的重建之路也終于開始了。1951年1月的一天,一批舊日本海軍的前軍官在保科善四郎的家里聚會,成立了“新海軍研究會”,而這個研究會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頭——“野村機關”,因為這個研究會的總代表就是赫赫有名的前海軍大將野村吉三郎。這個研究會的陣容極其豪華,成員之中不乏像山梨勝之進、小林磯造、長谷川清、夏本重治這樣的前海軍大將中將,前海軍的佐級軍官就更多了。雖然這個研究會并沒有在厚生省注冊,但是由于其成員大多是在戰爭前有過反對與德意結盟,反對與美國開戰的共性,再加上野村等人在美國也有相當深厚的人脈關系,所以美國人對此也就眼開眼閉了。
“野村機關”就是為了研究如何在新的和平憲法的框架內重建海軍,由于這個問題太過敏感,所以是以民間研究會的身份秘密進行,而研究會的總干事保科善四郎也絕非等閑之輩,他在日本投降時任海軍省軍務局長,海軍中將。他1891年出生,1925年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于海軍大學,1930年公派美國耶魯大學留學,是日本海軍中的“美國通”。正是因為他對美國的了解,所以他也是堅決反對與美國開戰的,盡管當時他還官微言輕,但卻由此進入了日本海軍反戰三杰之一的海軍大臣米內光政的視線。1945年8月,就在日本投降前夕,米內特意把保科善四郎召來,鄭重其事地將日后重建海軍的大任交付他。因為米內知道保科的經歷,以及之前堅定的反戰觀點,戰爭中又沒有直接參加一線作戰,戰后不僅不會受到美國的懲處,反而會受到美國占領當局的重用,再加上他擔任軍務局長,負責的又是人事和編制,在日本海軍內也有相當的人脈資源,所以是最佳人選。老到的米內果然沒有看錯,保科很快被聯合國軍總司令部看中,在第二復員省任職,憑借著這一職位,保科進行了重建海軍的大量前期工作,并成為“野村機關”的核心人物。
圖4:保科善四郎
時至今日,“野村機關”黑有很多內幕沒有公開,但是這個研究會在日本海軍重建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影響卻是有目共睹,甚至可以說海自成立以及早期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和這個研究會密切相關。
1951年1月底,野村向聯合國軍總司令部提交了凝聚著研究會智慧和心血的成果——《新海軍建設計劃書》和《關于日本安全保障的洞見》,美國遠東海軍副參謀長阿利·艾伯特·伯克(Arleigh Albert Burke)稱這兩份文件是“堪稱完美的報告”,認為文件既符合日本和平憲法的精神,也符合美國對于重建日本武裝的構想,同時又屏棄了舊日本海軍的那套糟粕,簡直是太完美了!所以立即呈報給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相當于海軍總司令)謝爾曼上將,并得到了謝爾曼的認同。然后伯克又向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游說重建日本海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正是在伯克的不懈努力下,“野村機關”和美國海軍的高層建立起了直接聯系的渠道。要知道這個伯克在美國海軍中可是鼎鼎有名,在太平洋戰爭中他曾擔任第23驅逐艦支隊的司令,創造出一套全新的驅逐艦戰術,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戰績,并贏得了“31節伯克”的外號。后來他連任三屆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是美國歷史上擔任海軍作戰部長最久的人。現在美國海軍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伯克”級也是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誰也沒想到,曾經與日本海軍浴血奮戰的伯克,居然成為重建日本海軍的重要推動者。日后這兩份文件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成為了自衛隊(不僅僅是海上自衛隊)創建的原則和框架。
圖5:31節伯克居然成了日本海軍重建的重要推動者
在這之后,“野村機關”乘熱打鐵,又提出了新建海軍的三個方案:一是新建機構,由日本政府直接領導;二是新建機構,但是由美國海軍指揮領導;三是與海上保安廳進行合并重組。見到這個方案里有涉及到海上保安廳的利益,自然引起了海上保安廳的強烈不滿,第一任海上保安廳長官大久保武雄和現任長官柳澤米吉一起出馬,四下活動,但是他們太低估舊日本海軍的能量了。
1951年10月,在聯合國軍總司令部的授意下,成立了日美聯合委員會(也叫Y委員會),名義上這個委員會負責美國援助艦艇的歸屬和使用,實際還擔負著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作為重建海軍的籌備機構,確定建軍原則、組織編制以及瑣碎的技術細節。日本政府將挑選這個委員會日方委員的工作交給了柳澤米吉和第二復員省的前海軍少將山本善雄,毫無疑問,這兩人一個代表海上保安廳,一個代表著舊日本海軍,這矛盾還會少?最后舊海軍派大獲全勝,有8人入選,而海上保安廳方面只有2人入選。人選決定了,但矛盾并沒有解決,反而變本加厲了。在聯合委員會從1951年10月成立到1952年4月解散期間,總共舉行過31次會議,每次都是爭得不可開交,而爭論的焦點,一是要不要恢復海軍,二是美援艦艇歸誰管。可以說這兩個問題,都是事關各自核心利益,怎么能不拼死相爭呢?雙方互不相讓,爭執不下,最后只好由聯合委員會中的美方委員來仲裁,美方最終還是站在了舊日本海軍一邊,成立新的機構,但是由于目前條件尚不成熟,暫時由海上保安廳管理,但最終還是要從海上保安廳獨立出來。
舊海軍派能得到美國的鼎力支持,并不只是野村等人與美國高層私交密切,最關鍵的是“野村機關”的想法正好與美國合拍,美國之所以支持日本重新武裝,就是希望在日美同盟的基礎上,建立一支能隨時聽命于美國的軍事力量,并且能在必要時候與美軍并肩作戰。要是新海軍是在海上保安廳的領導下,那就麻煩了。一方面海上保安廳是日本政府運輸省的下屬部門,如果要動用這支力量就有干涉日本內政之嫌。另一方面,海上保安廳再怎么說,都是警察的角色,真要到了緊要關頭,美國總不能調日本的海上警察一起參戰吧。所以海上保安廳方面就是再有道理,也擰不過美國的大腿。
圖6:舊日本海軍的復活得到了美國的鼎力支持
目前為什么不立即成立新機構還要讓海上保安廳代管呢?這是因為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確實讓美國吃了不小的虧,如今雖然是迫于形勢要重建海軍,但多少總還有點不放心,所以先讓海上保安廳來代管,既是一個考察的過程,也是為了掩人耳目,當然也有安撫海上保安廳的意思。不過從此以后,海自和海上保安廳就結下了梁子,兩家從此形同仇家,相互掣肘。
經過這么一番爭論,聯合委員會實際上就成為組建新海軍的籌備委員會,而“野村機關”更是成為了指導海自創建和發展的真正大腦。海自的創建已經指日可待了。
1952年4月26日,海上警備隊正式成立,名義上是在海上保安廳的管轄下,但實際上就是新海軍的開始。所以這一天后來就被作為海自成立的紀念日。同時還成立了海上警備隊總監部,由海上保安廳次長山崎小五郎擔任總監。根據之前的約定,總務部長、后勤部長和技術部長由海上保安廳的人員擔任,警備部長、地方監部(也就是日后地方艦隊司令部前身)是由舊海軍人員長澤浩、吉田英三(這兩人都是舊日本海軍大佐,“野村機關”的重要人物)來擔任。在海上警備隊中,99%的干部都是舊海軍人員,幾乎就是舊海軍的重生。剛創建之時的海上警備隊幾乎是一窮二白,只有剛從美國手里借來的4艘護衛艦。之后還不到三個月,8月1日海上警備隊就從海上保安廳分離出來,改稱保安廳警備隊,隸屬保安廳第二幕僚監部(也就是日后海上幕僚監部的前身),由山崎小五郎任第一任的第二幕僚監部的幕僚長。這時的保安廳警備隊比起海上警備隊來,還是稍有發展,艦艇總噸位達到8900噸,還不及當年舊日本海軍一艘主力大艦的噸位,仍然可以說是相當寒酸。同年11月,美國與日本簽署了艦艇租借協定,向日本出借了10艘(后來又追加了8艘)1450噸的“塔科馬”(Tacoma)級巡邏艦,這些巡邏艦原來是在二戰中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戰后蘇聯還給美國,當時正停泊在日本的橫須賀港。此外,美國還向日本出借了50艘300噸的登陸支援艇(LSSL),這兩種艦艇,日本分別稱為楠級警備船和百合級警備艇,這68艘艦艇就成為了海上警備隊最早的家底。
圖7:海自最早的家底楠級警備船
1954年7月1日,日本頒布實施《防衛廳設置法》與《自衛隊法》,因此保安廳警備隊也隨之改名為防衛廳海上自衛隊,成立之時海自共有官兵7590人,山崎小五郎也就自然成為第一任海上幕僚長,不過一個月后就由長澤浩接任。這時的海自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下設3個艦隊群,總兵力達到了1.5萬人,擁有各型艦艇150余艘,總噸位5.8萬噸,還有約50架飛機。艦艇中的82%是由美國提供,其余則是舊日本海軍遺留下的,而飛機則全部是美國提供。
正是由于海自幾乎是由舊日本海軍人員一手操持下成立的,所以其編制、操典、禮儀、號令甚至軍歌軍樂都是沿用了舊日本海軍的那一套。在聯合艦隊覆滅才剛剛九年,飄揚著十六條旭日旗的日本海軍又出現在了太平洋上。舊日本海軍軍人重建海軍的夢想,可以說終于實現了。
(本文節選自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東瀛之刀:日本自衛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