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是清朝官署名,也稱“軍機房”、“總理處”。
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
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于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為兼職。乾隆帝時期復設軍機處,從此成為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到清末。
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
同時,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
另外,軍機處在辦公場所和官員設置上沒有正式的規定,也無品級和俸祿。需要強調,軍機處雖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但歸根結底聽命于皇帝,成為封建皇權的統治工具。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責任內閣成立后軍機處被撤銷。
軍機處初設時,所掌僅限軍務。《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說:“初只承廟謨商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權逐漸擴大,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
其具體職掌有如下幾方面: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預官員上報之奏折文書的處理。
官員上報的文書,凡折奏“請旨”者歸軍機處,照例的題本歸內閣,直到清末未變。雍正帝每天召見軍機大臣,有時一天召見數次,像在西北用兵緊張之時,張廷玉“內直自朝至暮”,“間有待至一二鼓”。
二、辦理皇帝交議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決的,或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或交軍機處會同關系衙門議奏。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軍機大臣審理擬定,或由軍機大臣會同三法司審擬。軍機大臣可在軍機處提訊,也可使用刑訊。應刑訊時,選用內務府公所或于步軍統領衙門進行。凡秋審案件,軍機大臣也參預。
四、重要文武官員之任免及各部尚書、侍郎、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鹽政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之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官員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負責開列應補人員名單,交皇帝選擇任用。遇科考,也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總裁名單,奏請皇帝選用。復試或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命閱卷官。
五、考查行軍之山川、道里與兵馬錢糧:凡有行軍,軍機處根據有關圖書,考查山川險要,道里遠近,如系邊遠地區,圖書中沒有記載的,要考查新舊檔案并加諮訪。應用的兵馬、錢糧,則由戶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門取簡明確數備查。遇有皇帝查訊的問題,即時呈遞。
六、軍機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欽差”身分,往各地檢查或處理一些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