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下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地域劃分和地方官制便于理解三國亂世的征伐吞并!
涼州 大概是現在的甘肅和寧夏兩省。涼州兵馬驍勇善戰,好掠奪,喜內訌。西涼軍團董卓,馬騰,韓遂的老巢。
冀州(ji) 河北省的南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韓馥任冀州牧,公孫瓚偷襲,袁紹騙取得冀州。
幽州(you) 包括河北省的北部和熱河(民國叫法),遼寧兩省,還包括朝鮮半島的北部,因為朝鮮在漢時,也是中國的郡縣。漢室宗親劉虞任幽州牧,被自己的小弟公孫瓚滅,公孫瓚后期又被袁紹滅,幽州歸袁紹所有。
青州 山東省的東北部。公孫瓚的部下田楷駐守此地,后期歸袁紹所有。
并州 山西省的大部分,陜西省的北部,和察哈爾,綏遠(民國叫法)兩省的一部分。呂布的義父丁原任過并州刺史,擁有強力的“并州軍”,此地后期歸袁紹所有。
豫州(yu) 河南省的東南部和安徽的江北。劉備被封過“豫州牧”,人稱劉備為“劉豫州”,名字好聽那個時候老劉也沒什么實力,顛沛流離。
兗州(yan) 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黃巾賊攻打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的勸說被滅,鮑信迎接曹操任兗州牧,曹操起家的地盤,東郡之后得兗州。
徐州 山東的東南部和江蘇的江北。徐州多次易主,陶謙,劉備,呂布都占有過這個地方,最后讓曹操掃平收入囊中。
揚州 江蘇,安徽的江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孫權的哥哥孫策狠人一個,能打。攻劉繇,嚴白虎掠得揚州六郡,奠定孫吳根基。
交州 廣東廣西兩省,還包括現在的越南,因為,越南在漢時也是中國的郡縣。原是軍閥“士燮”的地盤,后期歸孫權所有。
荊州 河南的西南部和湖南湖北兩省。荊州牧劉表的地盤,劉備攻取益州之前棲身在此,關羽守過此地。劉表病死兒子劉琮開城門迎曹操,但這個地盤劉備,孫權,曹操都有駐軍,戰略要地。
益州 陜西省的南部和四川云南兩省。劉焉,劉璋父子的領地,任益州牧。后期劉備連哄帶騙,再加上搶奪變成了蜀漢的老巢。
司隸校尉部,河南省的西北部,山西省的西南部,陜西省的中部。首都洛陽所在地,西漢武帝所設的官職,因為當時有巫蠱之禍,司隸校尉鑒察,帶有非常時期的偵緝性質。后期跟州牧刺史沒什么區別。
漢朝行政區域最下面是縣,上一級是郡(市),在上一級是州(省或大區)。
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多的叫縣令(如平原縣令劉備),人口少的叫縣長;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稱為太守(如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州的長官叫刺史或州牧(如兗州刺史劉岱,荊州牧劉表)。
后漢十三州大小及不相等,大的如揚州,益州都包含好幾個省;小的如青州,兗州只不過現在山東省的一半。其實孫吳政權的地域很大不比曹魏小多少,但漢朝時南方沒有完全開發,人口不多,經濟一般,賦稅就少,實力就會差好多。
刺史和州牧;
刺史本是監察官不是地方行政長官,一般監察幾個郡,只是辦事兒上的劃分不是行政區劃(因此早期沒有州的概念而是稱為部),職責是監督各個郡太守的執政政績和有沒有過失,而自己并不辦事兒!
直到漢靈帝的時候才改刺史為州牧,實權才有所變更。早前漢朝有過這種情況但后來又改回來了。主張改刺史為牧的人大致意思是說:“刺史的責任是監察郡太守,可是他們的官位比太守低,他們的資歷也比太守淺。政治上應該是大官管理小官,而不是小官治大官”所以要把刺史改成州牧,算是太守的上級官吏。但細想這個說法純屬扯淡,“監察”和“行政”本就應該兩個系統,否則弊端很多。行政官應該用資歷較深的人,監察官應該用資歷比較淺的人。因為行政官治理一郡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手腕的,而監察官需要年輕,有理想抱負,憤世嫉俗,有銳氣,不用太穩重,不講情面,和地方又沒有那么深交情的。
但不管怎么樣東漢末年的時候皇室宗親 益州牧“劉焉”提出來改刺史為牧,意思是說現在世道比較亂,只有資歷深的人才能震懾四方,而資歷老的人兒不能給個小刺史吧,總的給人個州牧大官,才能顯得隆重一些。
《封建論》里有這么一句:漢朝有“叛國而無叛郡”,大致比較明白的,西漢劉邦的時候平亂這個王,那個王的,那時候諸侯封地都是好幾個郡,地兒大,有錢,就容易起亂。東漢末年那些割據的軍閥大部分都是占有一州或數州的地方,比如袁紹占有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屬北方實力最強的大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