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到,公元前2世紀末,日耳曼人在高盧重創羅馬軍主力。一時之間,羅馬幾乎無兵可用,簡直大禍臨頭。
然而日耳曼人畢竟是野蠻人。他們雖然有英勇戰斗的精神,卻缺乏戰略大局觀。這一次他們還是沒有乘勝進攻羅馬本土,反而分散開來,在今日的西班牙、法國、德國這一片廣闊領土上游蕩。這就給了羅馬人喘息的機會。
名將馬略臨危受命,從征募、編制、戰術、隊形、裝備、軍紀等全方面改革,使得羅馬軍隊戰斗力大幅度提高。
(馬略)
等到公元前102年,這群日耳曼人終于想起來該進攻意大利半島時,擋在前面的,已經是煥然一新的羅馬軍團。而且敵人的統帥,不再是上次那幾個豬頭,而換成了足智多謀的馬略(前157-前86)。馬略集中兵力,對日耳曼人各個擊破。
法國南部的六河一戰,馬略大破日耳曼的條頓、安布昂部族,斬殺九萬人,俘虜二萬人。
此時日耳曼人中最強大的辛布里人,已經深入意大利。公元前101年,馬略帶著8個羅馬軍團趕回意大利,對辛布里人展開決戰。經過馬略改革的羅馬軍,戰斗力上了一個檔次,陣法嚴明,進退有度。日耳曼人雖然勇猛,但在戰爭機器一樣的羅馬軍團面前,終究不是對手。雙方上演了1900年后拿破侖評論法國士兵和馬木留克士兵一樣的對比。
陷入困境以后,日耳曼勇士寧死不屈。男人絕大多數都戰斗到最后一息。而在男人全部戰死后,日耳曼女人紛紛揮刀殺死小孩,然后自殺。這慘烈的一幕,讓勝利的羅馬人都目瞪口呆。當然,羅馬人只是被震驚了一下,日耳曼人卻是實實在在的流血。辛布里人死亡14萬,被俘6萬,基本全族覆滅在意大利。
(寧死不屈的日耳曼女人)
馬略經過血戰,終于摧毀了三個日耳曼部族的主力。然而羅馬在這十余年的戰爭中,也付出了二十萬人的代價。史書稱這場戰爭為“辛布里戰爭”。日耳曼人的彪悍善戰,成為了羅馬政府和民眾的噩夢。
此后許多年,居住在今天德國一帶的日耳曼人各部族,頻頻對羅馬北部邊境構成威脅。而羅馬也被迫將大量兵力用于防范日耳曼人。由于日耳曼人的活動,羅馬共和國對高盧的控制力始終受到影響。
當然,兩邊交鋒的同時,日耳曼人也在逐漸與羅馬社會交流。當時有些日耳曼人以同盟者身份加入羅馬社會,配合羅馬打仗。還有不少日耳曼人被擄賣為奴隸。在小說《斯巴達克斯》中,起義軍中的三號人物就是一位日耳曼的角斗士艾諾馬依,勇猛善戰。可惜他中了希臘妓女的陰謀,帶著一萬日耳曼人離開起義軍,從而被羅馬人圍殲。
又過了半個世紀,羅馬軍事統帥換成了偉大的征服者凱撒(前102-前44)。凱撒利用假裝和談加突然襲擊的手段,擊敗了萊茵河流域的日耳曼部族,從而實現羅馬和日耳曼的“劃萊茵河為界”,萊茵河西邊歸羅馬,東邊是日耳曼人。這樣,羅馬對整個西歐的統治才穩定下來。而萊茵河以東的大片領土,則還是被日耳曼各部族占據,羅馬的勢力達不到那邊去。
(凱撒)
就這樣,在近百年中,日耳曼與羅馬展開了糾結不清的戰爭,傷亡不下百萬。想當年羅馬以意大利半島中部的一隅之地起家,縱橫亞非歐,把地中海變成了內湖,無論是東邊的文明古國希臘、陸軍強國馬其頓,南邊的海軍強國迦太基,還是西邊文明發達的高盧部族,均一一戰敗,淪為附庸甚至滅國。然而唯獨在北面,這些文明程度最低的日耳曼人,毫無戰略目的,各自為戰,卻成為羅馬最堅挺的敵手,阻止了羅馬的進一步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