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定寧王
正德十四年,王守仁接到消息,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走到一半,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出兵征討。可一旦寧王在江西順長江東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為留都的南京丟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占有一定的主動,平叛就會有困難。王守仁平定盜賊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幸好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號稱十六萬大軍平定寧王,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在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么多的兵來,才敢沿江東下。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率領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后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后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然而,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將朱宸濠釋放,然后再讓已經南巡的武宗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武宗的虛榮心。面對這樣復雜的情勢,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將朱宸濠交付當時尚屬正直的太監張永,然后稱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王守仁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2、陽明心學
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并發揚光大,其中又被稱作左派王學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圣人。
先生游南鎮,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人們應當用自我的“心之本體”,即“良知”,來主宰和支配一切行為,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相信自我的力量和潛在的能力,否定用現成的規范和教條來束縛身心,主張人們將道德準則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以良知代替私欲,破除“心中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