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開國虎臣:十大虎臣排行榜!值得收藏!
東吳自古出英杰人物,漢末,興平元年年底,孫策因對袁術失望,乃使計離開袁術,并要得父親孫堅舊部將領程普等人,以二十一歲的年齡渡江回家。在周瑜等人的幫助之下,步步為營,攻城拔寨,打下一片江東基業,取得如此弘偉之功業,令人驚嘆。當然,這一方面得益于青年孫策之英武,一方面也得益之諸位虎臣之襄助。今天我們依據史冊記載(再三強調,是根據史冊,不是三國演義),按照在開國過程中的實際功勞排列十大虎臣(再三強調,是開創基業的過程),因孫策未稱帝,故而算作其中。
東吳十大功臣排行榜:
NO.10: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人。身高七尺七寸(1.85米),有一部美麗的長須,大概可以和關羽的長須相媲美。其人熱愛學習,善于射箭,每射必中。跟隨孫策較晚,投奔孫策后,主要干了兩件事:
一是劉繇死在豫章,一萬多兵士無去處,孫策命太史慈前往安撫收編。太史慈順利完成任務而歸。
二是駐守艾縣和西安等縣,抵御劉表部將的侵襲。
太史慈于建安十一年去世,時年四十一歲。
NO.9:呂范
呂范,字子衡,汝南人。
《三國志》載:“時唯范與孫河常從策,跋涉辛苦,危難不避,策亦親戚待之,每與升堂,飲宴于太妃前。”
呂范跟隨孫策南征北戰,先是跟隨孫策攻克廬江,占領小丹陽、湖孰兩個地方,孫策讓呂范兼任湖孰相。在討伐丹陽賊兵大勝而歸,返回吳郡后,孫策任命呂范為都督。在討伐嚴白虎時,孫策命呂范自帶兵攻打陳瑀,斬殺陳瑀大獎陳牧。后來,還參加了攻擊太史慈的戰斗。七縣平定后,被任命為征虜中郎將。
呂范生性喜歡威嚴排場,在他轄區的百姓和陸遜、全琮等王公貴族都對他恭敬嚴肅,不敢輕浮。呂范的居處和服飾,是當地最為奢華,但他做事勤勉,奉行法令,孫權喜歡他的忠誠,并不責怪他的奢華。
黃武七年,呂范升任大司馬,同時病逝。孫權親自穿孝哀悼。
NO.8:朱治
朱治,字君理,丹陽人。孫堅舊部,曾任要職。孫堅亡故,轉投袁術。后勸說孫策回師平定江東,自成基業。孫策不久東渡。朱治在江東基業的成就上,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一是孫策東進,朱治到曲阿護衛孫策家人往孫策處。
二是從錢塘出兵,打敗許貢,拿下吳郡。
孫權稱帝,黃武元年,朱治被封為毗陵侯。
黃武二年,任安國將軍。
黃武三年,朱治去世,在郡府任職31年,終年六十九歲。
NO.7:蔣欽
蔣欽,字公奕,九江郡人。孫策東歸起事,跟隨轉戰征伐。會稽、東冶一代賊寇呂合、秦狼等興兵作亂,孫策派蔣欽率兵討伐,最終活捉呂合、秦狼。
蔣欽病逝于軍旅。
孫權封其子蔣壹為宣城侯。
NO.6:韓當
韓當,字義公,遼西郡令支人。善騎射,膂力強勁,備受孫堅喜愛。后跟隨孫策轉戰征伐,多次舍生忘死,沖鋒陷陣,擒殺敵人。為東吳基業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
黃武二年,韓當被封為石城侯,升昭武將軍,后又加授都督名號。
韓當病逝于任上。
其子韓綜承襲侯爵并統領軍隊,然其淫亂不守法度,怕孫權追究,用車載著父親的棺材,帶領家眷及士兵數千人投奔魏國。
NO.5:張昭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
張昭博覽群書,才華出眾,敢于直言。
孫策創業之初,張昭就投奔孫策,擔任長史、撫軍中郎將。
孫策十分信任張昭,文武政事,多交于張昭處理。在孫策創業之初立立了很大功勞。后又受孫策遺命輔佐孫權。孫權稱帝后,因為張昭每次說話,言語雄壯嚴厲,所以未能真正重用。81歲張昭去世,遺言用樸素棺材和平時衣服裝殮。孫權親來吊唁,追封謚號文侯。
NO.4:黃蓋
黃蓋,字公覆,零陵郡人。孫堅舊部,后跟隨是孫策披甲轉戰,不顧生死攻城掠地。史載黃蓋雖外表剛毅,但十分善于培養士兵。每次征戰,士兵都爭先恐后勇敢打仗。孫策征伐之初,攻下各地山越人,不肯歸順,凡有賊寇作亂的縣,都由黃蓋前去整治。
建安年間,黃蓋跟隨周瑜參加赤壁之戰,提出火攻建議,為赤壁之戰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黃蓋在任上因病去世。
孫權稱帝稱帝后,追念黃蓋功績,賜給他的兒子黃柄關內侯的爵位。
NO.3:程普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郡人。先是跟隨孫堅征伐各地,孫堅去世后,又跟隨孫策轉戰淮南,之后東渡長江,參加了大多數重要戰役,史載:“普功為多”。地位僅次于周瑜。在攻打祖郎之戰中,曾救孫策于重圍。終老而故。
孫權稱帝后,追念程普功績,封其子程咨為亭侯。
NO.2:周瑜
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
周瑜長得健壯,姿容美好,是三國第一美男子。周瑜以恩德信義著稱于廬江,故吳郡人都稱其為“周郎”。周瑜精通音律,即便是酒過三巡,彈唱有誤,周瑜也定能知其錯而回頭看,因此當時有歌謠唱:“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與孫策乃摯友。孫策渡江欲起兵,先書信于周瑜。周瑜就帶領兵馬迎接孫策,孫策大喜,說:“我有了您,一切都會順利的。”之后,在孫策開創東吳基業的過程中,周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史載三事:
一是孫策渡江第一戰,得周瑜率領兵馬襄助,順利拿下橫江、當利、秣陵,轉而攻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
二是周瑜離開袁術封地,投奔孫策,擔任建威中郎將,防守牛渚。
三是孫策讓周瑜擔任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一起攻克皖縣。分別取得喬公二女。接著,攻克潯陽,討伐江夏郡,回軍平定豫章、廬陵。
孫策死后,周瑜輔佐孫權,又指揮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周瑜作為東吳名將,為東吳的開國基業和發展可謂立下汗馬功勞。
孫權和陸遜評論周瑜說:“公瑾英雄剛烈,膽識謀略果仁,所以他擊敗了曹孟德,把邊界擴展到了荊州地區,很難去繼承他的才干。”
周瑜病逝于軍旅,終年三十六歲。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實在可惜可嘆。
NO.1:孫策
孫策,字伯符。
《三國志》載:“策英氣杰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孫策比其父孫堅更加勇猛善戰,而且為人義氣,善用人才,廣交朋友,善于聽取賢才的意見,所以他的部下為他竭盡全力地效力。
孫堅起兵討董時,孫策在舒縣與周瑜相識,成摯交。父亡,孫策使計離開袁術,并帶走了父親舊部將領,東渡長江,在周瑜、程普等人的襄助之下,利用五年時間,就打下了初具規模的江東基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漢建安五年,曹袁交戰于官渡,孫策秘密訓練士兵,想借此機會偷襲許昌,不幸被仇家許貢門客所殺傷,后不治而亡。如此英杰之主,實在可惜!
孫權稱帝后,追謚號為長沙桓王。
筆者小結:漢末,東吳江東之開國基業的發展速度,當是最快,遠勝于曹操和劉備。孫策,青年英杰,有效利用其父孫堅留下的將領資源,審時度勢之后,東渡創業。從興平二年十二月以數千人攻擊劉繇,到建安四年十二月并豫章郡,前后僅4年零一個月,遂開拓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陳壽評曰:“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孫氏家族,人杰輩出,策死,孫權用心守業,益固江東。
在三國之中,家族事業做得非常好,僅次于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