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6、217、218年是相對比較和平的三年,三巨頭們都亟需對新征服的土地進行消化,所以都無法抽出精力來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就沒有了戰爭,因為即便是這相對平靜的三年,小規模的武裝沖突仍然不時發生,全中國距離永久的和平還非常遙遠。
曹操似乎并不打算在張魯的地盤常駐,這是因為漢中與益州其他地方在同一個地形系統內,所以即便曹操能攻下得它也非常難守住,而后方要支援這里又異常之艱難。既然漢中土地可能無法長期擁有,那對當地人口的掠奪就成了曹操的重中之重。
入主漢中后不久曹操便開始了有計劃地移民工作。通過兩個手下——和洽的建議和杜襲的實施,可查到曹操集團僅在一次行動中便遷徙走了漢中郡和附近的巴西郡的八萬人前往帝國東部居住,至于這與當地居民是否情愿,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個人的行動似乎可以代表這批移民中的一部分人的內心的想法。
這個人叫王平,是益州巴西郡人,當年正在那支由八萬人組成的遷徙隊伍中。在來到東方后王平便被授予了低級軍官的職務,鑒于其本人目不識丁,這份工作本算是不錯的了。但不久后王平便在曹操與劉備的戰爭中叛變而逃回了益州,后來更成為了為劉備兒子效力的高級軍事指揮官。
王平的行為似乎可以說明移民計劃是違背當地人民意愿的,照常理也應是如此,但這顯然不是曹操所會考慮的問題。在古代社會,尤其是戰爭時期,人口原本就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兵源、稅源),三巨頭們都有掠奪其他勢力人民的習慣,所以曹操當然是不會為自己的這個決策而感到羞恥或者后悔的。
此次人口大遷徙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五斗米教在中國北方獲得了極大傳播,不僅一如既往地被平民所接受,而且更是得到了來自上層的貴族官僚的支持。這一文化現象凸顯了公元三世紀時中國所面臨的文化瓶頸——舊有的對儒家經典的注釋已在第二漢王朝時期達到巔峰,中國人亟需一種新的思想來左右自己的意識形態。五斗米教和他的其他道教同門有意擠占這個位置,不過遺憾的是,先天的不足最終讓他們輸給了一個更有邏輯、更富想象力的宗教,那便是來自印度的佛教。
此是后話,這里暫且放下不表。
公元216年,曹操在個人野心的發展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就在這一年的夏季,曹操被劉協授予了王爵的稱號,而這個行為幾乎等同于宣布曹操即將推翻漢王朝,因為早在411年前,第一漢王朝的創始人劉邦便在臨死前曾經舉行過一個有關王爵授予資格規定的盛大的儀式,他一邊殺死了一匹白色的馬(白色的動物通常被中國人視為神獸,詳情見第一講),一邊對眾人發誓(實際上更是強迫別人對此誓言效忠)道:“全國除了姓劉的人都不得被授予王爵。”
不過劉邦的妻子在丈夫死后很快便違背了這一誓言,她將自己的兄弟和侄子一一扶持為了王爵,但這個情況并沒有維持太久便被其他人所武力推翻。隨后四百多年來漢帝國都把劉邦的這句話當做是的不成文的法律,即使是篡位的王莽也不曾違背它(王莽在加冕前只獲得過公爵爵位),而現在曹操卻要公開戴上王冠。
此時全社會已經沒人沒能阻止他這樣做,這個情況的出現說明了漢王朝的徹底衰敗,而其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獲得王爵后的曹操非常得意地找到自己的老領導,也即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聊天。他高興地問道:“您看我現在再去做一個警長怎么樣?”曹操從司馬防處獲得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洛陽擔任一個警長。對此司馬防則非常平淡地回答道:“當初我推薦大王您的時候,確實只適合做一個警長。”
心情很好的曹操沒有計較司馬防的話,不過他不會想到的是,數十年后,自己的家族竟會被老領導家所取代,不知那個時候司馬防的子孫會不會對曹操的子孫問出類似的問題?
不過完全消滅漢王朝暫時不在曹操計劃之內,或者說他根本就不打算親自做這些。曹操知道自己有太多的反對者,而且他在政治上的激情也早已不比從前了,畢竟,此時的他已年過六旬。擺在這位老人面前的問題還有很多,劉備、孫權尚未被征服,而北方的反對者們又層出不窮。鑒于自己的身體狀況和仍然沒有停止的戰爭,曹操亟需在自己的兒子中找出一個來以作為其家族和集團的接班人,但這個選擇卻非常的不容易。
在血統上具有優先繼承權的是曹操第二位正室的所生的三個兒子,分別是曹彰、曹植和曹丕。曹彰是一個具有軍事指揮官天賦的黃胡子男人,他很年輕時便希望做一個將軍,曹操后來也成全了他。雖然這種愛好非常適合戰亂的時代,但不幸的是曹彰長大成人時父親已經處于不需要戰爭便可以確立自己霸權的地步了,所以曹彰可以被視作是一個失去了舞臺的演員。除此外,曹彰本人在政治上并未展現出太多天賦,這樣的人顯然是無法繼承曹操的事業的。
于是燈光便聚焦到了他的兄弟曹丕和曹植身上。
曹丕是三兄弟中的老大,他處事圓滑且擅長文學著作,是當時中國下一代更復雜的詩歌題材的發明者。但是他的弟弟曹植卻具有更高的文學天賦,用“世所罕見”一詞來形容并不為過,以至于多年后有另一位詩人稱贊其才華比全中國的文學家都要強四到八倍。雖然這話有些言過其實,但也足見曹植在當時文藝界的名氣。
曹操本人是一個狂熱的文學愛好者,所以他對曹植異常的喜歡,幾次想立他做繼承人。但是正妻的長子繼承家族事業是當時中國通行的繼承方法,曹操若想越過年紀更大的曹丕而選擇曹植接班是要遭遇非常大阻力的。除此外,曹植本人確實也被證明更適合做一個文學家而不是政治人物,他幾次在需要好好表現的時候都讓父親失望,同時也讓集團中的許多人失望。于是大量優秀的人才都聚集到了曹丕的身邊,其中就包括足智多謀的賈詡、徐州的前副州長陳群,以及司馬懿。反觀曹植身邊則大多是一些文藝人物,這樣的陣容當然是無法幫助他在與哥哥的競爭中取勝的。
不過曹操暫時還不打算給這個問題下結論,因為他還有別的事情要處理。就在公元216年的時候,一樁莫名其妙的叛亂爆發了,被告方是曹操集團的形象大使、長相非常英俊的貴族人物崔琰,他因為一些模棱兩可的社會評論而被曹操認為是在反對自己,結果被判處了死刑,同時受牽連的還有曹操的另外幾位幕僚。
這起案件和孔融之死一道對曹操的聲望造成了重要的負面影響,因為孔融是中國文壇的領袖而崔琰則是全國的道德模范。但是曹操似乎已經不太在乎這個問題了,因為在他看來,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不受侵犯,任何有嫌疑的人都是可以被肉體清除的。就像面對已經殺紅了眼的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別人又能說什么呢?
除此外,曹操在同年冬季又發動了對孫權的攻勢,盡管獲得了徐州雇傭軍首領臧霸的幫助,但曹操仍然沒有在戰場上取得任何突破性的進展,所以他不得不在次年,即公元217年返回了北方。
但是這并不代表曹操沒有在戰場以外獲得任何收獲,因為就在此戰結束之際,孫權出人意料地派人向自己表示了臣服的意愿,而這是自赤壁之戰以來所不曾發生的事情。盡管不能指望對方像劉琮、張魯一樣投降自己,但曹操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孫權與劉備關系的破裂,所以他非常高興地向孫權提議雙方開戰進一步的合作關系并延續了之前所許諾的政治聯姻。
昨天還在相互戰斗,今天大家便要結為親戚關系。這些事情看似天方夜譚,但確實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政客們的游戲就是這么的有趣。曹操很樂于見到這個局面出現,因為現在他終于可以騰出精力來對付老對手劉備了。
劉備在整個216年幾乎沒有任何動作,因為他統治下的益州地區仍然不穩定,在鞏固根據地之前他是不會積極對外發起攻勢的。不過以法正和黃權為代表的益州本地官僚們都看到了漢中的重要性,因為漢中平原本就是益州兩大糧食生產區之一(另一個是成都平原),同時更關系著劉備北方的安全,意義重大,所以二人都有共同勸說劉備將曹操的勢力徹底趕出益州。
于是劉備派出了一支以張飛為總指揮的部隊發起了對漢中的軍事打擊,而曹操也加派了自己的堂兄弟曹洪援助漢中。第一次交鋒的結果是劉備方慘敗,張飛的兩位副官吳蘭、雷銅均被擊斃。高興的曹洪當即舉辦了一個奢侈的慶功宴會,許多脫衣女郎的表演讓在場一位叫楊阜的官僚非常的不適應,他氣憤地向曹洪提出了抗議并主動退出了會場。
楊阜是幫助曹操打敗馬超的關鍵性人物,而他本人更是為這場戰爭付出了七個親人的性命,是名副其實的戰爭英雄。曹洪雖然是曹操最信任的人之一,但楊阜的意見他還是不得不尊重的。于是他當場停止了相關的庸俗節目并禮貌地請楊阜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此事總算到此打住了。
與前線勝利同時進行的是曹操接班人的確定:毫無疑問,曹丕勝出。
當曹植自己的一個幕僚(他的名字叫邢颙)都明確表示支持曹丕時,他的失敗幾乎是不可避免了。不過曹操實在是太喜歡曹植了,所以他仍然很不甘心地偷偷向賈詡征詢了一下意見。賈詡非常智慧地裝作沒有聽曹操的講話,然后說道:“抱歉我剛才分心了。”曹操于是問:“你想什么去了?”賈詡答道:“在想袁紹和劉表的故事!”
袁紹和劉表都因為偏心而選擇了年紀小的兒子繼承自己,隨后他們的集團都因為這個決策導致了分裂,最后被曹操所一一滅亡。聽到賈詡的話,曹操終于徹底放棄了選定曹植做接班人的想法,于是在公元217年十月的時候,曹丕被立為魏王國的太子,至此,曹植的政治前途已基本走到了盡頭。
一切安排妥當后曹操開始下達對漢中征伐的總動員令,不過糟糕的是,公元217年的中國北方地區突然出現了大規模的流行病感染,包括司馬懿哥哥司馬朗在內的許多名人都因病去世,而當時與曹操父子三人齊名的另外五位文學家(包括那位為袁紹撰文大罵曹操全家的陳琳等)竟然全部死于這次疾病大爆發當中。至于平民百姓,曹植曾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描述道:“家家都有死去的尸體,每個人幾乎都在為死去的親人而哭泣。”
曹操不會忘記疾病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所以這個情況當然延緩了他出兵的計劃,而他這一等,劉備便有了空閑的時間。
收到張飛遭遇慘敗的消息后劉備親自帶兵來到了前線,畢竟益州沒有流行病。盡管從南往北進入漢中要遠比從北往南要輕松,但作為進攻的一方,劉備仍然在戰爭初期吃了很多苦頭,史書有記載他在一次戰斗中遭遇了很大的挫折,以至于我們這位非常擅長、也非常熱衷逃跑的將軍竟然很固執地要求在箭矢滿天飛的戰場上不肯撤退,直到法正也冒著生命危險而和他站在一起時他才退了下來。
更讓劉備頭疼的是,就在他帶領軍隊北上作戰的同時,益州后方發生了動亂,叛軍達到了數萬人之眾。不過幸運的是,一個叫李嚴的將領成功地穩定了局面,他僅僅率領5000人便穩定了局勢,從而保證了劉備大本營的安全。關于李嚴我們有更多更具體的介紹,此處大家所要知道的就是:李嚴在這次平叛中的出色表現無疑提高了其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從而為其未來在政壇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曹操的后方其實也不穩定,因為他的地盤更大,他的敵人也更多。一方面是淮河流域,袁術的一些老部將在當地為非作歹,充當強盜集團;另一方面,北方,由于民族政策的失誤,烏桓人再次反叛曹操。幸運的是這些叛亂都發生在邊疆地帶,所以并不能對曹操構成實質性威脅,于是他們很快便被鎮壓。
但是發生于公元218年初幾個高級官僚(他們的名字叫金祎、耿紀、韋晃等)的叛亂卻是在皇帝劉協所居住的許昌城中,這三個人都非常地反感曹操對皇帝的不尊重,于是他們便集中了一千多人以準備殺死曹操留守許昌的親信并劫持劉協(可能是準備逃向劉備的地盤)。這個計劃本身很幼稚,事實上他們也很快被鎮壓了下去,但是其政治訊號卻是明確的:曹操,想推翻你的人大有人在,千萬別離開政治中心太遠、太久,不然后果自負!
唯有一件事情是值得讓曹操高興的,那就是他兒子曹彰在對蠻族戰斗中的表現。當時曹彰已經將敵人擊潰,但卻仍然非常勇敢地追擊了對方一天一夜,然后將他們再次打敗。曹操在得知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地夸贊了他,此時的他大概在想,就算我年紀大了,我的兒子們照樣可以幫我解決很多問題,那么還有什么敵人是值得是害怕的呢?正好劉備此時在前線派出了自己的養子劉封上陣,曹操于是將曹彰給調來了漢中與對方對戰:上一代人的戰爭在新一代人之間延續了下來。
劉封是劉備投靠劉表時認養的一個兒子,他在公元213年的時候便已經有二十歲以上并且個人武藝出眾,于是他在劉備丟失北方的妻子兒女后便成為了集團的唯一繼承人。不過劉備在公元207年的時候再次獲得了一個親生兒子,即后來被趙云奮力從戰場上所救出劉禪,此后劉封的地位便發生了急劇變化,再加上劉備又和妻子制造出了許多新的嬰兒,劉封最終成為了家族中的一個尷尬存在,這也為他最后的悲劇人生結局而埋下了伏筆。
相持中,時間不知不覺而到了公元219年:這將是一個改變時局的年份。